精华热点 佛教中国化过程产生了禅宗,而最大的文化成果是创立了连毛主席出门也带的《坛经》,这是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的经典,而且是唯一由中国人惠能口述,弟子整理收藏传播至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坛经》记载,岭南不识字的砍柴养母人惠能,砍柴下山经过一个客舍,'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啥经呢?《金刚经》,为什么僧人读了千百万遍不能开悟,葛獠惠能一闻经即开悟,《坛经》上的解释叫'宿世有缘',前世人多生累劫积累下来的功德,有跨代隔世的因果律在发生作用,现在可以说基因隔世遗传比较科学。犹如,文伟的子孙水而灵,是文伟的列祖列宗积累功德,隔代遗传一样,找到解释!
在《景德传灯录》等佛教经典上记录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在一次灵山法会上,面对百万人天听众一言不发,只是拈起一朵花转身示众,'百万人天'莫明其妙,惟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佛祖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个故事叫'灵山拈花',用一种笑的表情暗示传法,心心相应,轻松自在,什么也没有,这种无上妙法从摩诃迦叶,一直传到二十八代的达摩。达摩夜观天象,认为东方震旦(有大乘气象),从印度洋乘船过马六甲,经南海从广州登陆,与南朝梁武帝谈论不合,一苇渡长江到河南嵩山少林寺祖庭面璧九年,中国始祖达摩又从二祖慧可传至五祖弘忍,都是这种印心暗示传法,都没有文字语言,非常微妙,其传灯信物就是达摩的那件袈裟和化缘钵子。合称'衣钵'。那么,到了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传法,前来拜师的徒弟好几百号人,印心传钵给谁呢?五祖只好与时俱进,打破不立文字的传统,让弟写'偈'验证觉悟水平,参禅和轮刀上阵,《坛经》写道''祖一日唤诸门人总耒:'吾向汝说,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田何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预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这时侯,江州别驾张日用还在前来的旅途中,那些弟子纷纷议论说'我等以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秀师'是五祖大弟子,在当教授师,而且五祖弘忍在惠能未来之前,说了一句评价神秀的话'东山之学,尽在秀矣。'所以,其他徒弟不敢呈偈,只巴望大师兄应试一番。
其实,神秀也是非常优秀的僧才,《坛经》写道'神秀思维:'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也须作偈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取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神秀,不知道呈偈好还是不好,一句'求法即善,觅祖即恶'说明什么?他想成为大觉大悟的人,而不是有凡心而所贪的'六祖圣位'。思量再三,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写了一首学习佛法心得体会的诗),这首诗这样写道:
身是菩萨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子的大意是:虽然人人都有清净的佛性,但客尘来了,不加扫除就会污染沉迷,所以要时时加以护持,不要让五浊烦恼来干扰这个清净的佛性。说实在,神秀能开悟到这样的境地,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五祖弘忍看到以后,摇了摇头,约见神秀一声长叹对他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交代他'汝且去一日两思维,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行坐不乐。'《坛经》写到这里,开始引出六祖惠能,惠能毕竟初来乍到,而且在厨房做火夫,听到寺内外闹热滚滚,也出来一探究竟。
《坛经》接下来写道:''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喝诵(神秀)其偈。慧能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葛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坠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慧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至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这时候,那个江州别驾张日用先贤(副州长)来了,高声诵读写在壁上的神秀题诗。听过以后,慧能接着说'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我也有学习心得体会,烦请张别驾大人替我题上去),张日用不禁一怔,因为惠能连文字都看不懂,还想写禅诗,所以张日用说'汝亦作偈,其事希有。'轻睨了他一眼,慧能向张日用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张日用一听,觉得说法有理,马上忏悔起来,态度回暖说'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于是,一首千古名偈,慧能得道的禅诗出来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张日用别驾替惠能题上的偈子,反映慧能见机而作,又不失分寸,对世间法了然于胸,也不露痕迹。他请张日用别驾书偈时,随口而出的'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具有震凡骇俗之穿透力,与神秀作偈时所表现的内心矛盾或紧张情绪形成鲜明的对照。针对大师兄渐修苦学,却仍然留在门外的'我空法有'的禅宗未入门内境界,六祖惠能直接顿悟'一切法空'砌悟圣境,因为灵魂只能留在身上,而此身亦是真空妙有的,包括感悟身外的灵识,你我他那颗心也是靠不住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其意思是:认为佛性本来清净的那个心,也是不能执着的,也是空无自性的卵子。如果世间真的有个实有的佛性或佛心,那就错了,你永远也得不到、也认识不到真正的佛性或佛心。'本来无一物'一一这就是'一切法空'的正理或真谛。全部《中论》佛典说来说去,也不外这一句。你想想,如果内觉有个实有的佛性,在外又觉得有个实有的尘埃,而且尘埃还要把这个佛性污染,于是需要时时勤拂拭,这样纠缠下去,连那把拂过的扫拭也污染了,怎么有可能清净,自身又何时得到解脱呢?谁又是拂拭的拂拭的拂拭呢?所以,认定'一切法空'大乘真谛后,人就觉悟到'何处惹尘埃'空的境界,对内不再执着有啥佛性,对外也不再认为有啥尘埃,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自性,妙有是自性空的缘起,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所以,要在世间找到真佛是找不到的,应证《全刚经》一句话'若以色见我,从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么佛在哪里呢?佛在心中,那一刻你参透了,你成了觉悟的人,你就是佛,修成了正果!嘿嘿!
因为,张日用的帮助上偈,五祖印心了六祖,佛教自东汉以来中国化八百年而诞生了禅宗。张日用先贤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做什么呢?做出了很关键的贡献!
'别驾':唐代刺史(今州长.市长)副职,如开漳刺史陈元光,别驾丁儒。
古代'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副市长,跑到湖北黄梅去参拜禅宗五祖弘忍…恰好遇上他出题考试选接班人'六祖'!…而他出手替厨房椿夫、不识字的葛獠写下一首偈语,迩來有'六祖'惠能显得…
'菩提本无树',菩提即'觉悟',并沒有一棵觉悟的树叫'菩提树',因為释迦牟尼佛在这棵树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觉悟了,这个树才被后人称之为'菩提树'。龙海区石码街道大门囗两边,都是'菩提树'…我38年来在石码工作生活,常常从其下靣往返经过…至今,并沒有'觉悟成佛'。所以,能不能觉悟,与一棵树关係不太,能影響使自己成了真正意义上'菩提'…并不是这种树的影響作用!,所以,外因仅仅是变化的客观条件,也不一定是变化必要条件。而内因,这颗'本自具足'的心…是否有'菩提'觉悟的种子…这才是内在的根本或动因!
'明镜亦非台',唐太宗李世民说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以史为鏡,可以知兴替。','镜'可以是物一一磨光的铜台,也可以是人一一魏征,还可以是文化一一历史传说或典籍。如何使自己'正衣冠'、'明是非'、'知兴替',需要的参照物,亦不一定仅有'铜台'返照自己,而还有许多人或往事,能让自己明白了自己,找到了补短板纠错失的地方!这亦是,人必須不断学习反思反省,才能拔云见日进步日新的重要性。而对照之'镜',坏了成了哈哈镜,这个'镜'并不是原來意义上的'明'白!
'本来无一物',人'本自俱足'无错,但人亦是'无中生有'的因缘法生,人未到这世界或离开这人间,本來并不是固有的,而是一个'生老病死'缘來缘去。本來并沒有'我'这个人或旁邊这颗'菩提树'。咱的认知因為有了'我执',始終放不下'自我',而跳不出'我外看我'或'我外看世界'…所以,人一旦拘束在'我'这个自在物,眼光、视野与格局、境界等就非常有限。庄子云'冷眼向外看世界!',大多数人看世界是热的'肉眼',不是冷静清楚的慧眼、法眼或佛眼。如何看透这娑婆世界的纷尘,洞见事物的本质因果(规律)…而'无一物障',终究觉悟!
'江州张日用别驾,替惠能写在廊下的偈语最后一句'何处惹尘埃'。禅意详解,我的见解是'这个世界'包括人们的自身,无中生有亦本俱清净…这个客体来了娑婆世界,受到的了'客尘'现实生活影響,从纯真变成了'成熟',从质朴混到了'成功'',已經不是原來的'婴兒'状.,而是变得'污浊'不堪的俗人,当自己'初心'照见.,现在的'我'不可理喻,也俗不可耐了…本俱清净的原來那个'我'何处惹尘埃'呢?也是需要自己的觉醒与觉悟,才能'了了便知一切'!修成正果是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吧!佛学上曰'凤凰涅槃'!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散文作品并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作家出版社)。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该论文已经被清华大学收归《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2010年度荣获中国散文学会颁授“中国当代散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