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遥感以天基平台的广域、持续、多谱段观测,为现代战争提供从侦察、定位、打击到评估的全链路支撑。尤其在俄乌冲突中,西方商业遥感卫星与通信星座深度介入,成为“信息制胜”的关键基础设施之一。美国商业公司如Maxar、Planet Labs、BlackSky、Capella Space等持续提供高分辨率影像,乌克兰方面据此开展态势研判与目标指示;其间,美国对涉俄情报相关的商业卫星公司实施制裁,亦凸显天基信息在战争中的战略属性与敏感性。
一、战场侦察与态势感知的“透明化”
- 覆盖与分辨率:低轨光学遥感已实现亚米级(优于1米)能力,军用级系统可达0.3米乃至更高;合成孔径雷达(SAR)具备全天时、全天候成像与一定的穿透能力,可穿透植被、浅土层,辅助发现伪装与地下工事线索。光学与SAR的互补,使战场要素识别、目标变化检测与伪装识别能力显著增强。
- 重访与持续监测:低轨星座通过多星协同可将重访压缩至小时级;地球同步轨道(GEO)平台可对重点区域实现近实时凝视监视,但对地分辨率多为百米级,通常与低轨系统协同使用。
- 数据多样性与融合:可见光、SAR、红外、多光谱/高光谱等多源数据融合,可构建目标的多维特征(几何、材质、热辐射、电磁特征),支撑目标识别、意图研判与威胁评估。
- 典型应用:战前与战中,商业卫星对俄军边境集结、机场港口、交通枢纽等目标开展持续成像;冲突初期即出现对长达数十公里车队的轨道成像报道,为研判进攻方向与节奏提供直观证据。上述能力共同推动战场从“信息稀缺”走向“相对透明”,但也受云雨天气、成像几何、地面站分布与数据链路等条件制约,需与空中与地面侦察互补。
二、从发现到打击的“闭环”与精确作战
- 目标定位与测绘:高分辨率遥感为关键目标建立三维地理信息模型与基准影像,结合GNSS/北斗实现米级至分米级定位,为巡航导弹、空地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提供制导与路径规划数据。
- 制导与抗干扰:基于“影像匹配制导”的技术路线,将武器内置基准影像与实时回传影像比对,修正弹道以规避防空火力并提升命中率;在复杂地形与强对抗环境中,天基基准与星基导航的协同尤为关键。
- 毁伤评估与再打击:打击后通过对比“前—后”影像快速评估毁伤等级与功能丧失,必要时组织二次打击,形成“发现—定位—打击—评估”闭环,显著缩短作战节奏并提高弹药使用效率。
- 历史实证:在多场局部战争中,精确制导弹药占比与命中率显著提升,遥感与测绘信息被公认为提升打击效能的核心要素之一。需要强调的是,遥感提供的是“信息优势”,并不等同于“决策优势”;从情报到命令、再到命中与评估,仍取决于指挥体系、武器体系与抗干扰/抗欺骗能力的整体匹配。
三、指挥决策与联合作战的“智能化”中枢
- 态势图构建:天基信息与地面/空中传感数据融合,构建全域—全时战场态势图,支撑对兵力部署、后勤链路、防空体系与电磁活动的宏观把握与微观洞察。
- 方案推演与优选:依托高分辨率地形、气象水文与目标特性数据,进行仿真推演与效能评估,辅助选择最优突击轴线、空袭窗口与火力配系。
- 时空基准与协同:统一的时空基准(时间同步与坐标基准)贯穿侦察、指挥、打击与评估全链路,是多军兵种、多平台协同作战的基础条件。
- 信息分发与共享:天基网络与地面战术网络融合,向各作战单元近实时分发关键情报,压缩“OODA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提升联合作战的一致性与同步性。在实战中,商业影像与军用系统的协同应用已成常态,但其“可见性”与“可证性”受情报属性与保密约束,公开案例多为“点状”呈现,需与战况总体脉络互证。
四、作战样式演进与天基力量的战略地位
- 空间成为新作战域:天基侦察、通信、预警与导航的深度融合,推动战争从陆海空三维走向“天—空—地—海—电/网”多域一体,“制天权”对“制信息权—制空权—制海权”的牵引作用日益凸显。
- 商业航天的战略化:商业遥感与低轨宽带星座在俄乌冲突中的深度应用,使其不再是“旁观者”,而被纳入广义的国家安全与战略力量范畴;围绕数据获取、处理分发与使用的博弈同步上升。
- 节奏与范式变革:天基信息使“发现—决策—打击”周期由天/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成为可能,推动“非接触、非线式、精确化”作战理念落地,也倒逼部队在编制、训练、指挥与保障体系上加速适配。上述趋势并不意味着“天基万能”:天基系统存在重访/带宽/抗毁/抗干扰等瓶颈,必须与空基、海基、地面与网络侦察手段体系化融合,并通过分布式、小型化、智能化建设提升抗风险与持续作战能力。
五、局限、对抗与发展方向
- 主要局限
- 时效瓶颈:受轨道力学、地面站分布与数据链路约束,很多系统仍存在小时级乃至更长的数据延迟;云雨/夜间条件对光学成像不利,SAR虽具全天候优势,但解译难度更高。
- 数据洪流与智能瓶颈:分辨率、幅宽与重访提升带来海量数据,自动解译、目标识别、变化检测与可信度评估仍依赖更强的AI/大数据能力。
- 抗毁与对抗:天基系统易受电子干扰、激光致盲、反卫星武器等威胁,需在抗毁伤、抗干扰、快速重构与欺骗/伪装对抗方面持续投入。
- 发展方向
- 星座体系:发展低轨高重访与分布式/微小卫星星座,提升覆盖频率与抗毁伤能力;
- 星上智能:推进星上处理、星间链路与边缘计算,缩短“成像—处理—分发”链路;
- 多源融合:强化光学—SAR—红外—高光谱—电子侦察的多模态融合与跨域协同;
- 体系对抗:构建天地一体的侦察—通信—导航—打击—评估闭环,提升在强对抗环境下的可用性与可信性。这些方向已在各国航天规划中被反复强调,是提升“天基慧眼”实战能力的关键抓手。
六、结语:天基遥感——现代战争制胜的关键赋能与未来战场的中枢神经
从战场侦察的“透明化”到精准打击的“闭环化”,从指挥决策的“智能化”到作战样式的“多维变革”,宇航遥感技术已深度嵌入现代战争全流程,成为衡量军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核心标志。它不仅重塑了传统战争的时空观与信息获取模式,更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实时态势感知与高效打击评估,推动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智能化加速演进。正如俄乌冲突等实战所验证,天基遥感既是战场态势的“千里眼”,也是指挥体系的“神经中枢”,更是新型作战理念与模式的孵化器。未来,随着星座体系、星上智能与多源融合技术的持续突破,宇航遥感将进一步巩固其作为现代战争“制胜关键”的战略地位,成为未来战场不可或缺的中枢神经与核心支撑。(编辑:谦和)
附作者简介:
方兆宝(笔名谦和),男,浙江义乌人。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总参某研究所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信息实验室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海洋探测装备与海洋科技领域研究工作,30年军旅生涯,后转业自然资源领域工作。研究方向聚焦海洋战略、低空经济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兼具工程技术背景与政策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