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兴产业链的关键引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国办发〔2025〕38号)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民间资本重点支持领域,为民营资本参与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然而,民营资本在进入低空经济领域时,仍面临技术攻关难度大、成果转化周期长、专业人才短缺、资源对接不畅及合规运营风险高等现实挑战。科研院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成果转化的桥梁纽带,能够通过多维度赋能,助力民营资本突破发展瓶颈,深度参与低空经济建设。本文结合政策要求与产业实践,系统探讨科研院校赋能民营资本投入低空经济的可行路径,并对其实践价值进行深入思考,以期为推动“科研院校—民营资本—低空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一、路径探索:多维度赋能民营资本的关键举措
(一)聚焦核心技术攻关,锻造产业“硬支撑”
针对低空经济“卡脖子”领域(如低空飞行器核心零部件、空域管理系统、机载智能设备及卫星通信配套技术),科研院校可与民营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协同申报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一方面,依托风洞实验室、电磁兼容测试平台等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降低企业单独搭建实验平台的成本,精准落实政策中“向民营企业动态更新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清单”的要求;另一方面,针对民营企业在低空物流续航提升、低空旅游安全监控等场景化运营中的技术痛点,组建专项研发团队,提供“一企一策”定制化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资本投资信心。
(二)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搭建转化“快车道”
科研院校需建立低空经济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服务机制,优化专利评估、成果定价及权属划分流程,通过技术转让、许可使用、作价入股等方式,推动成熟技术快速向民营企业转移,缩短投资回报周期。同时,响应政策“支持建设行业带动性中试平台”的导向,牵头或参与建设低空经济中试基地、产业孵化器,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验证、小批量生产及工艺优化服务,破解“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产品”的落地难题,降低技术转化风险,吸引更多资本投向实体产业。
(三)培育专业人才梯队,输送产业“生力军”
科研院校应对接低空经济产业链岗位需求(如飞行器设计、空域管理工程、运营管理等),联合民营企业共建特色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并增设实操模块,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双导师制”定向输送复合型人才,解决民营企业“招人难、留人难”问题。此外,针对企业现有员工的技能升级需求,开设短期研修班与技能培训班,聚焦新技术、新政策及场景应用,共享师资与在线课程平台,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支撑民营资本投资项目高质量推进。
(四)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拓展合作“生态圈”
科研院校可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牵头组织政策解读会、产业研讨会及技术交流会,帮助民营资本精准把握政策细节(如PPP模式应用、REITs发行、政府采购倾斜等),对接优质项目与合作伙伴,打通信息壁垒。同时,联合金融机构与投资基金,为具备技术优势的民营企业提供投融资对接服务,依托技术背书展示项目可行性与市场前景,协助申报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绿色通道”,助力民营资本通过资本运作扩大规模。
(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筑牢发展“导航仪”
组建低空经济研究智库,深度解读政策及地方配套措施,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及技术演进方向,为民营资本提供投资方向研判、项目可行性分析及风险评估,帮助规避盲目投资。针对空域使用审批、安全生产标准及环保要求等政策法规,提供合规咨询服务,确保投资项目符合“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防范风险”的政策要求,保障稳定运营。
二、实践价值思考:赋能行为的深层意义与未来启示
(一)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激活创新动能
科研院校的赋能本质上是“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的深化实践。通过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民营资本可落地的产业资源;通过人才培育与资源对接,构建“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市场反馈”的闭环生态。这种融合不仅加速了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迭代与业态创新,更通过民营资本的灵活性与市场敏感性,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形成“科研院校出技术、民营企业做产业、资本做支撑”的良性循环。
(二)破解民营资本参与瓶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民营资本在进入低空经济领域时,常因技术门槛高、信息不对称及资源整合能力弱而面临阻力。科研院校的赋能精准针对这些痛点: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降低了研发成本与周期,人才培育解决了人力资源短板,资源对接平台打破了信息壁垒,决策咨询服务规避了合规风险。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民营资本的参与意愿与能力,更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低空经济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
(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育新质生产力
低空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其发展对提升产业链韧性、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研院校通过赋能民营资本,加速了低空经济与实体经济(如物流、旅游、应急管理)的融合,催生了无人机物流、城市低空交通管理等新兴业态。这种“科技—资本—产业”的协同模式,不仅为民营资本提供了新的投资方向与增长空间,更通过技术创新与业态升级,为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语
科研院校赋能民营资本投入低空经济,是推动“科技—资本—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实践。通过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育、资源对接及决策支持等多维度路径,科研院校不仅帮助民营资本突破了发展瓶颈,更激活了低空经济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未来,随着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与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科研院校需进一步深化赋能模式,强化与民营资本、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落实“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贡献更大力量。(编辑:谦和)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