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千载守墓人:追寻失落的柳公权墓园》
翻开泛黄的《蓝田县志》,一行朴拙的文字跃入眼帘:“出东门三里柳庄,有唐太子太师柳公权墓。”这短短十余字,如同打开时空之门的钥匙,引领我们穿越千年,去寻找那个在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的书法圣地。
柳庄往事:一代书魂的永恒栖息地
柳公权,这个在中国书法史上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的巨匠,其生平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他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太师,以“心正则笔正”的笔谏名垂青史。《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作品,至今仍是书法爱好者临摹的范本。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书法宗师的最终归宿,就在蓝田县三里镇的柳庄。
历史上的柳庄规模宏大,李后村、樊家村、门家庄、任家村、桂张村、涝池村等都曾是柳公权墓园的食邑之地。这些村落如同众星拱月,守护着这位文化巨匠的长眠之所。当地柳氏后人珍藏的族谱清晰记载:柳氏一族世代在此守陵,已逾千年。
墓园记忆:在荒草与石碑间寻找盛唐余韵
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墓园原是一处令人肃然起敬的所在。整个墓园高出平地一米有余,东西宽百米,南北长达四百米,仿佛大地上摊开的一卷巨幅宣纸。园内野苜蓿丛生,四季更替间,苜蓿花开如紫色的云霞,又像是谁不小心打翻了砚台,将墨色泼洒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墓园四角各蹲坐一只石羊,它们历经风雨剥蚀,目光却依然安详地注视着这片土地。最令人震撼的是那座高约十八米的墓冢,宛如一座天然的砚台。冢北四分之三处,两棵柏树粗大挺拔,如同悬笔临空;冢南半腰,两棵连根的古柏相依相偎,仿佛笔墨交融。
墓冢前四十米处,竖立着高二点五米的清代石碑,碑文虽已模糊,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敬仰。石碑前二十五米高的旗杆直指苍穹,旗杆南二十多米处,青石玉组合的高大门坊巍然屹立。门坊前,石人石马肃立两旁,整个墓园庄严肃穆,处处流露着盛唐气象。
沧桑巨变:从文化圣地到校园书声
可惜,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墓园,在四清运动和文革初期未能幸免。破四旧的浪潮中,石羊被推倒,石碑被砸碎,门坊被拆除,那几棵见证历史的古柏也未能逃脱被砍伐的命运。墓园被平整为土地,往日的庄严只能在老人的追忆中依稀寻觅。
如今,李后村小学和李后初级中学就建在原墓园的遗址上。每天,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回荡在这片曾经弥漫着墨香的土地上。这或许是一种文化的轮回——柳公权若泉下有知,见到莘莘学子在此求学,也该感到欣慰吧?
文旅新篇:让柳公权在故乡“重生”
蓝田县作为文化大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柳公权墓园的恢复与重建,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打造文旅融合新高地的重要契机。
我们不妨设想:在原址建立柳公权书法纪念馆,复原墓园格局,收集散落的石刻构件,利用现代科技再现“柳体”书法艺术。还可以开发书法体验课程,让游客在大师长眠之地感受笔墨丹青的魅力。每年的书法文化节,既可举办全国性的书法大赛,也能成为蓝田文化旅游的黄金名片。
结语:墨香永续,文脉长存
站在李后村的土地上,闭上眼睛,仿佛还能看见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书法家,正挥毫泼墨,写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句。柳公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铁画银钩的书法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
让柳公权墓园重现昔日荣光,不仅是为了纪念一位书法大师,更是为了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当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此驻足,当书法爱好者在此流连,蓝田将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地名,而将成为所有向往中华文化者心中的朝圣地。
这片土地曾经孕育了“颜筋柳骨”的书法巅峰,如今也必将在这场文化复兴中,书写出新的传奇。
作者·编辑简介: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