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 水
记的从我上小学高年级开始,便承担起了家里挑水的担子。
那个年月,在我们冀南一带,村村都会打几眼水井,供人们挑水吃。我记着我们家经常去挑水的那口老井,不仅水总是清凌凌的,而且口感也很好。老井西侧不远处,有一棵老槐树。夏天的中午,树下总有一伙人在乘凉。有时我去挑水,他们会拿碗找我要水喝。为满足大伙儿饮水,我见人多时,就索性将一桶水拎过去,让他们不动地方即可舀上水喝。这时也总会得到大伯和叔叔们一阵夸奖。老槐树的主干枝上有一个大大的鸟巢,傍晚时分,树上总有成群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叫。我挑着水,不由自主的就会往树上瞧。看着快乐的小鸟,我的心情也很快乐。
我们家距离老井大约有四五百米。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我们小的时候,吃水都由母亲挑。待姐姐长大些,免强能够挑起水桶时,即和母亲轮换挑。等我的个头稍大些,便接过母亲和姐姐的担子挑水。
为了我能顺利挑水,母亲特意买了两只小水桶。这样我就可以从水井取了水一口气挑到家里,中间不再停下来歇息。
我们的学校就在本村,每天放学后,我就会和同班的一位同学约好一起去挑水。我家在北胡同,他家住在南胡同,两家与老井的距离差不多。故每一趟都会在老井旁相遇。一般情况下,每天我都会挑三担水,正好把水缸灌滿,够全家一天的用水量。每挑一档子水,也确实有点累,但我没有怨言,因为我看到母亲和姐姐在生产队干了半天农活儿,回到家还要干家务,她们更辛苦。我挑几担水真的算不了什么。
刚开始学挑水,碰到的难题即是摆水。所谓摆水,就是用勾担上一头的挂勾,挂上水桶,卸到井里,挨着水面,然后摆动水桶,让水桶倾斜,把水灌进桶里。灌满了,再把水桶一下一下提上来,稳稳放到井台上。起初学摆水,把水桶卸下去后,摇摆水桶,分寸把握不好,一旦摆动的角度不合适,水桶就脱离了担勾,沉到了井底。第一次遇上这样的事,心里多少还有些紧张,赶忙回到家,告诉母亲。母亲即刻从邻居家借来一个焊有双勾的铁器,再拿上自家的麻绳,把铁器往麻绳一端系好。之后,两手握牢麻绳,一下一下把铁器放到水井底下,来回移动麻绳上吊着的铁器,不一会儿,铁器就会勾着水桶上的铁鼻子或是桶邦,这时屏住气,稳稳的将水桶提出水面。如果绳索上的铁器正好勾着水桶上的铁环,那么就可以直接用麻绳把水桶提到井台上。如果铁器只挂着水桶的邦,那还须用担子上的勾伸下去,设法挂住水桶铁环,方才能够把水桶捞上来。
以后为了避免水桶掉下水井,减少打捞的麻烦。母亲让我用根布条把水桶上的环和担勾系牢,这样水桶掉下去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再后来,挑水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摆水的技术也提高了,不用系布条,也不会往井里掉水桶了。
摆水掉桶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到了冬季气温低过了零度,井台上就开始结冰了,尤其是井口,两块条形青石,天长日久,踏磨的光滑光滑的。水桶灌满了水提上来溢到条石上,很快就结了冰,稍不留神,就会滑倒。更令人胆寒的是,弄不好,人和水桶还会一齐掉到井里。所以每到冬季挑水时,母亲总会反复叮嘱我,一定小心再小心。还好,不知从何时起,到了冬季总有好心人,从家里掏了煤渣灰撒到井台上,以防打滑,把人摔伤。
我学会了挑水,不光天天给自家桃水,记的学校开展学雷锋,做好人好事活动,我们还给烈军属,五保户挑过水。
待我上了中学,离开了家乡,挑水的担子就落到了两个妹妹肩上。再后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庭院开始打小型真空压力井,有了这个东西,就再也不用从老井里挑水了。时代发展,发展,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初,美丽乡村建设,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在厨房,动一下开关,水就流到锅里,盆里了,别提多方便了。眼看着这一切变化,还得说要感谢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带来的福祉。
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曾挑过水的那口老井,及井旁那棵老槐树,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它们仍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王植林,河北邯郸人,公务员退休。工作期间从事综合文字工作,有多篇作品见诸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