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生命画最美的弧,给懂的人🍃
量子诗歌文化传媒“七嘴八舌”说诗评诗系列之美美鱼老师的两首现代诗《四点五十分的蓬莱》、《红薯地里的密语》
策划:紫气婴儿 张青杰 王红民
主持人: 公主小妹
制 作: 公主小妹
讨论的作品:
黄慧慧/陕西
墨色还没褪尽的海面
被谁打翻了胭脂盒
红的 紫的 金的
顺着天的纹路漫下来
渔船还在梦里打盹
浪尖已接住第一缕烫
云在燃烧 不是灰烬的那种
是刚出窑的瓷器 带着釉色的光
手机镜头追着跑
指尖碰得到的暖
从海平面漫到睫毛上
蓬莱不说话
只用一场盛大的醒
把人间 轻轻擦亮
2.红薯地里的密语
黄慧慧(陕西)
霜把土地腌成咸菜色那天
两串笑声捅破红薯藤的帐篷
蝴蝶举着金箔逃窜
惊起麻雀扑棱棱的标点符号
指甲缝里嵌着泥土的芬芳
扒开裹满故事的藤蔓
沉睡的红薯滚进掌心
像攥住爷爷窖藏的蜜罐
背篓摇晃着童年的刻度
汗珠在田埂上摔成星星
我们把晚霞卷成纸筒
对着山谷喊出跑调的童谣
回声撞碎在暮色里
溅起满地跳动的音符
作者简介:黄慧慧,陕西洋县人。文同文化社小说连载主编。文同研究会会员、理事。洋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美术委员会会长。喜好读诗画画与文学创作,热爱音乐舞蹈朗诵,热爱家乡的文化公益活动。作品见网络平台及纸媒。现从事美术教育事
参与讨论人员:
紫气婴儿(王雷):
双诗·诗歌赏析 🌹🌷
一、《四点五十分的蓬莱》
——“海上道全紫霞出”
题记:
血艳罗裙万凤骄,天光云影戏灵霄。
偶然误入蟠桃宴,又醉仙居宿一宵。
——《蓬莱·火烧云》/紫气婴儿
美美鱼(黄慧慧)老师的诗歌,属限时(2小时)临屏创作,如釉里红瓷器,在传统意象中烧出现代光泽,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精湛的艺术才华,是其彰显“薛兰刚”杯全国文化大赛一等奖(现代诗)水平的一大佐证,可谓“快、短、精”:
1. 「打翻胭脂盒」以闺阁物事写朝霞,较「赤城霞起」更显娇俏鲜活;
2. 「刚出窑的瓷器」之喻妙绝,将瞬息天光凝为永恒艺术,暗合蓬莱仙阁的琉璃本质;
3. 结句「把人间轻轻擦亮」举重若轻,较传统山水诗的遗世独立更显入世温情。
若将「手机镜头」化为「琉璃镜匣」,或更契古典仙气,然保留现代器物反成特色。
简析如下:
意(主题深度):
·"胭脂盒"、"釉色的光"等比喻极具视觉冲击力,将日出色彩转化为可触的瓷器质感,突破常规描写。写“日出”却不提“日出”,用“打翻胭脂盒”、“瓷器出窑”作喻,视角新。
·"蓬莱不说话/把人间轻轻擦亮"的拟人化收束,赋予自然现象哲思深度,构思巧妙。
象(意象经营):
·“天的纹路”、“渔船打肫”把晨光写得可触可摸;
·“指尖碰得到的暖”让温度有了像素,意象完成度极高;“ 从海平面漫到睫毛上”,文字丝滑…
语(语言节奏):
·全程短句、跳行,像快门连拍;末段“轻轻擦亮”突然放慢,镜头收焦,呼吸感恰好。
境(余味空间):
·蓬莱被“静音”,只看颜色在烧,读者像站在屏保里,一秒后仍想重播。
二、《红薯地里的密语》
《红薯地里的密语》
——民俗剪纸,在泥土中剪出银河
题记:“汗珠摔出星星,晚霞卷成纸筒”;麻雀,停成一个顿号…
1. 「霜腌土地」以酱缸文化写寒冬,较「银霜铺地」更接地气;
2. 「金箔逃窜」「标点符号」使童趣具象为飞舞的黄金律动;
3. 「爷爷窖藏的蜜罐」三重隐喻:红薯之甜、记忆之醇、血脉之传。
「跑调的童谣」童趣横生,若结用《诗经》「啸歌伤怀」古意更佳…
简析如下:
意:写“挖红薯”却写成“挖童年”,题小情大,但“爷爷蜜罐”、“童年刻度”均属神采飞扬之笔,再私一寸就更狠。
象:“霜把土地腌成咸菜色”、“麻雀扑棱棱的标点符号”,嗅觉与听觉一起点火,土腥里带童话。
语:动词生猛——“捅破”“举着逃窜”“摔成星星”,像孩子撒野;"晚霞卷成纸筒"的童趣视角,激活集体童年经验。末段“回声撞碎”略显收势匆忙。
境:读完像两手泥、一口甜,背后晚霞还在发烫;“跑调童谣”若能给出一句实词,留白更佳。
两轴画卷:其一如沈周《庐山高》缀以波普色彩,其二如米勒《拾穗者》染上水墨意境。虽题材殊途,然皆得「通感炼金术」真味——前首化霞光为瓷釉,后首凝汗珠为星子,俱见诗心玲珑。🌄
一句判词:
蓬莱用“色”把人叫醒,红薯用“味”把人喊回——
色更炫,味更黏,各赏一盏人间。☕️🍵🌹🌹
简历:文化强国量子诗歌文化传媒创始人,社长:王雷(紫气婴儿)王雷,笔名紫气婴儿、婴儿,北京人。文同文化社顾问,北大理学学士、法学硕士、推荐留校生,上海蚁猫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科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2012年度客座研究员。《世界文学》平台,“优秀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执行主编。“盛世华夏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李白杯”全国诗书画精英大赛一等奖,“毛主席诗词杯”全国诗书画大赛冠军,第二届“神州杯”年度大赛特等奖,“古韵新声·诗意中国”全国诗·书·文·诵大赛诗词银奖、书法星锐奖……
张青杰读诗:
黄慧慧诗友作品点评:
1、《四点五十分的蓬莱》:从空间看,作品从海面到渔船、浪尖、天上的云,最后到人的感受,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卷;从色彩变化上,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色彩变化,打翻的胭脂盒,刚出窑的瓷器,给色彩赋予了可以触摸到的质感。通过空间的立体构建和色彩变化的具象化,作者描绘出一幅天地人一体、多彩而富有动感的人间仙境。
2.《红薯地里的密语》: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挖红薯很熟悉,像在回忆童年温馨又难忘的生活场景,沉睡的红薯滚进掌心/像攥住爷爷窖藏的蜜罐,背篓里摇晃着童年的刻度/汗珠在田埂上摔成星星,这样的诗句触动读者的心灵。另外,在诗艺方面,作者大量运用通感的手法,更深化了诗作的感召力,笑声捅破藤的帐篷,蝴蝶举着金箔逃窜,把晚霞卷成纸筒,处处闪现出作者的奇思妙想,使得挖红薯的场景充满了情趣,构成了灵动的生活画卷。该作品诗意和诗艺浑然天成,称得上优秀作品。
简介:张青杰,男,汉族,1968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毕业,工商管理硕士,现在北京电力系统工作,文化强国实验室(筹)暨量子诗歌常务副主席,文同文化社顾问。喜好诗歌、散文写作,在公众号、网络媒体上发表多首诗歌作品,荣获《世界文学》第二届“白鹭杯”金笔作家金笔诗人文学作品大赛散文组一等奖。我一直认为,诗歌是与世界沟通的桥
王红民读诗:
黄慧慧的老师这首《四点五十分的蓬莱》,像一幅带着温度的晨景速写,用细腻的感官触角,捕捉了黎明时分蓬莱海面最动人的苏醒瞬间。
开篇“墨色还没褪尽的海面/被谁打翻了胭脂盒”,用拟人化的“打翻胭脂盒”,将破晓前天空渐次晕染的红、紫、金等色彩具象化,既带着少女般的灵动,又暗合了海面晨光初现时的绚烂层次——“顺着天的纹路漫下来”,一个“漫”字,写出了色彩铺展的柔和与自然,没有刻意的雕琢,是天地本身的晕染。
接着,“渔船还在梦里打盹/浪尖已接住第一缕烫”,以“渔船的盹”与“浪尖的烫”形成动静对比。渔船的静,是未醒的人间烟火;浪尖接住的“烫”,则是晨光初现的生命力,用“烫”字替代“光”,既写出了光线的灼热感,又赋予其触摸得到的质感,让清晨的暖意有了重量。
“云在燃烧 不是灰烬的那种/是刚出窑的瓷器 带着釉色的光”,这句堪称神来之笔。避开“火烧云”的俗套,用“刚出窑的瓷器”作比,既写出了云霞的鲜亮光泽,又暗含了一种温润的质感——不是燃烧后的枯竭,而是新生的、带着釉彩般的鲜活,让“燃烧”有了更细腻的层次。
而后,“手机镜头追着跑/指尖碰得到的暖”,引入人的存在,却不喧宾夺主。镜头的追逐、指尖的暖意,是观海者对这份美的本能回应,让自然之景与人间感知产生联结,“从海平面漫到睫毛上”,将暖意的蔓延从远方拉至眼前,用“睫毛”这一柔软的意象,强化了晨光带来的触动。
结尾“蓬莱不说话/只用一场盛大的醒/把人间 轻轻擦亮”,以蓬莱的“不说话”反衬晨光的“盛大”,将黎明的到来定义为一场“醒”,既指天色苏醒,也暗喻人间从沉睡中被温柔唤醒。“轻轻擦亮”四字,带着治愈的力量,让整个画面在绚烂之后归于温润,留下悠长的余韵。
整首诗没有宏大的抒情,却在光影、色彩、动静的交织中,让四点五十分的蓬莱有了呼吸感——它是天地初醒的惊艳,是自然对人间的温柔馈赠,更是诗人用敏感之心,为黎明写下的一句柔软注脚。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把晨光写成了有触感的东西,能晕染,能接住,能漫到睫毛上,能擦亮人间,让四点五十分的蓬莱,成了可触可感的温暖。
作者简介:王红民,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上海打拼20余年,就职于公元管道(上海)有限公司。喜欢散文、现代诗。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青年诗人》第38期学员。金声诗刊会员。神州诗歌报会员。曾任神州诗歌报诗人之家委员会副主席、神州诗歌报散文主编。远阳文学副社长。末代诗人副社长。文同文化社创始人。文同文化社总编。文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副主席。诗歌汉中会员。洋县作协会员。微旬刊《大文坊》编委。诗电子章回小说《诸葛亮军团》《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发表于个人公众号。多篇散文、现代诗发表公司报刊《公元报》有散文及现代诗发表于《诗歌汉中》《中华英才》《百度网》《汉江》《秦岭生态文化艺术》《洋州鹮乡》《秦岭之韵》《天汉一羽》《冬歌文苑》《诗行走》《洋县作家协会》《金声诗刊》《诗歌前线》《电子诗刊》《神州诗歌报》《祥云总社诗刊》《双亚集团黑米爷爷》《作家地带》《胭脂湖文艺》《白孔雀诗选》《远阳文学》《秦汉文旅》《锦诗阁》《黄果树文学》《大文坊》《赤土岭文协》《椒溪物语》等。
公主小妹读诗:
黄慧慧姐姐的《四点五十分的蓬莱》墨色未褪的海面与打翻的胭脂盒,开篇便勾勒出仙境初醒的朦胧诗意。渔船贪眠、浪尖接烫、云如出窑瓷器,每一笔都带着釉色般的温润光泽,将日出的绚烂写得细腻又鲜活。镜头追逐的暖、漫到睫毛的光,让这场海上晨曦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蓬莱不语,却用一场盛大的苏醒擦亮人间,字里行间满是对黎明的珍视与对天地的温柔,读来如沐晨光,满心暖意。
《红薯地里的密语》霜染的土地、红薯藤的帐篷,开篇就拉回充满烟火气的童年。蝴蝶逃窜、麻雀成标点,童趣盎然的比喻让田间场景活了起来。攥住红薯如握蜜罐,背篓摇晃童年,汗珠摔成星星,每一个细节都藏着质朴的欢喜。卷晚霞为纸筒、喊跑调童谣,将祖孙间的温情、劳作的惬意与山野的灵秀融于一体。文字满是泥土芬芳与时光暖意,那些藏在藤蔓间的密语,是童年最珍贵的馈赠,读来让人忆起旧时光的美好。
简历:作者简介:公主小妹,山东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香港诗歌会员,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副主席。文同诗社副总编,唐宋风韵诗社主编,华人诗者联盟总裁,桃源诗社文化传媒总裁,青年文学家塞北文学社签约诗人。 当代诗星签约诗人。2025年9月获得鲁迅文化杯金奖。第六届茅盾文学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百炼成钢读诗:
慧慧美才女的《四点五十分的蓬莱》真是把晨光写活了!开篇“墨色还没褪尽的海面/被谁打翻了胭脂盒”这般娇嗔设问,让破晓前的天象瞬间染上女儿家的梳妆情致。“浪尖已接住第一缕烫”,一个“烫”字打通视觉与触觉的疆界,将晨曦的质感化作可触摸的暖意。
诗中燃烧的云“不是灰烬的那种/是刚出窑的瓷器”,这般否定式比喻堪称神来之笔。较之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富丽,或王维“坐看云起时”的禅意,诗人以窑火淬炼的釉色光晕,为蓬莱仙境注入了人间烟火的温度。当镜头追逐的暖意“从海平面漫到睫毛上”,我们终于明白——这场盛大的苏醒,原是为擦拭我们蒙尘的瞳孔。
《红薯地里的密语》更是以童谣的韵律撬开了记忆的窖藏!霜地把土地“腌成咸菜色”的起笔,带着泥土的诚实与脆生,随后“两串笑声捅破红薯藤的帐篷”,让童年瞬间有了破土而出的爆发力。那些被惊起的麻雀化作“扑棱棱的标点符号”,这般将动态转为文本的魔法,恰似杜甫“细雨鱼儿出”的工笔,却更添几分淘气的灵动。
当沉睡的红薯滚进掌心,“像攥住爷爷窖藏的蜜罐”,农事劳作便成了隔代温情的传递。较之陶渊明“戴月荷锄归”的孤寂,或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的闲趣,诗人用背篓里摇晃的童年刻度,丈量出汗水摔成星星的璀璨。那些对着山谷喊出的跑调童谣,何尝不是我们所有人遗落在田垄间的青春胎记?当暮色溅起跳动的音符,才发现那些深埋的甜蜜,始终在生命的根茎处静静鼓胀。
作者简介:百炼成钢,黑龙江哈尔滨,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副主席。作品散见《青海湖诗报》《华协海西文学》《神州诗歌报》《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唯美十四家》《岳杨书院》《黄果树文学》《天涯文学》《渝鲁文学》《鲲鹏文苑》等微刊和纸刊。
文雅读诗:
《四点五十分的蓬莱》这首诗以黎明时分的蓬莱海岸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和隐喻,描绘出一幅充满动态与色彩的海滨晨景。诗人黄慧慧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超验的
审美体验。
整首诗在三个节中完成了从色彩爆发(视觉)到温度传递(触觉)再到心灵照亮(精神)的递进。诗人通过对传统蓬莱仙境的祛魅,重建了一个存在于清晨一刻的、人人可及的永恒之境。那些转瞬即逝的光与色,在诗中凝固成瓷器般的永恒之美,这正是诗歌对抗时间流逝的魔法。
诗人简介:许文雅,北京人,著有诗歌作品百篇发表于海西网文学网,头条,雁妮诗刊及其他诗歌网站与刊物。曾获得对联大赛三等奖,爱好文学、朗诵、主持等。曾任华协海西网北京分会宣传部长,广东分会副会长,天津分会副会长,天津分会会长。
青岚读诗:
《四点五十分的蓬莱》这首诗以极净的笔触,将黎明前的蓬莱描绘成一场盛大而温柔的仪式。诗人不直接言说光,而是以“打翻的胭脂盒”和“出窑的瓷器”为喻,赋予霞光以流动的色泽与温润的质感。当这光从海平面漫上睫毛,蓬莱便不言不语,完成了对人间最轻柔的擦亮。整首诗安静、通透,仿佛一次屏息的凝望,将刹那的惊艳,化为心底恒久的暖意。
个人简介:指染青岚,本名吴丽娜,系山东省作协会员。现任《拜妮诗社》《大众诗歌》《纯诗文学》《倒水河文学》等编辑或诗评,有诗文散见《诗刊》《诗潮》《诗选刊》《上海诗人》《大众电视》,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等。诗观:安静下来,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高琳读诗:
读《四点五十分的蓬莱》不难看出诗人是个懂画的人,用泼墨法衔接诗与画的关系,并巧妙运用绘画专业术语,例如“釉色”,渲染傍晚时水面上的仙境。
蓬莱是渤海仙人居住的岛屿,环水大地。诗人刻画了宇宙思维和凡人难以抵达的双重思维想象,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胭脂盒”就是调色盘,再用“渐变色”将红、紫、金色渲染。
尾句用“蒙太奇”剪辑镜头,把画面由远推近,“指尖碰到的暖,漫到睫毛”,完成整幅作品的闭环。不得不说,诗歌的本身不仅仅是诗歌,更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让人身临其境。
简历:高琳(秘书长),笔名琳琳,上海人,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秘书长,1999年在全国育聪明宝宝征文大赛中获上海赛区一等奖。2022年璀璨山河杯全国诗词大赛获三等奖。2023年2月出版个人诗集《彼岸》。2024年3月获金庸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增爱·北星杯》二等奖。2024年获得上海市民诗歌节三等奖,2024年12月北星杯格律体新诗大赛一等奖。
文酌读诗:
读这首《四点五十分的蓬莱》诗,像被一场温暖而宁静的日出轻轻拥抱。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和激烈的情绪,有的只是那一刻,一个普通人面对自然奇迹时,最真实、最细微的感动。作者是诗人也是画家,热爱生活,美就会无处不在。我们都有过追逐日出日落的经历,而诗人精准地捕捉到了我们共有的那种体验。没有技巧的繁复,而于情感的真诚。它写的是蓬莱的日出,但叩响的,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对美、对温暖、对焕然一新的共同渴望。它让我们相信,在某个四点五十分,只要我们愿意醒来,人间万物,都可以被瞬间擦亮。
手机镜头追着跑 ,指尖碰得到的暖这极致的美景我也是身临其境者,只用镜头留住它,没有用诗意和肌肤去感受它的暖。诗人巧妙地让诗歌从飘渺的仙境一下子落到了生活本真。我们不再是诗的旁观者,而是和诗人并肩站在一起的旅人,感受着那份从海平面漫到睫毛上的温暖。
蓬莱在中国文化里,是遥不可及的仙山,是秦始皇汉武帝求而不得的长生之地。但在这首诗里,仙境被彻底人间化了。仙境的色彩是什么?不是瑶池的仙气,不是鸾凤和鸣,而是渔船还在梦里打盹,是浪尖已接住第一缕烫。那燃烧的云,也不是什么天界异象,而是刚出窑的瓷器,带着釉色的光。这些比喻,取材于日常用品和劳作场所,仙境不在远方,它就藏在每一个被晨曦擦亮的平凡清晨里。这种解读,让高高在上的蓬莱,变得可亲、可感、可以触摸。
诗的结尾这里醒,不仅仅是天亮,更是一种心灵的苏醒和涤荡。我们生活在人间,难免会被琐事、疲惫和尘埃所蒙蔽。而这场日出,就像一个温柔而有力的仪式,它不言不语,却用最极致的光与色,为我们洗去尘垢,让世界重现清新和明亮。它让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和力量。生活纵然有长夜,但总会有这样盛大的醒不期而至,为我们带来慰藉和希望。好诗品鉴,绝妙!
作者简介: 文酌,女,河北《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热爱文学,业余爱好者。诗歌多发表于文学网刊,并偶有作品获奖。现任美篇小说平台的管理员,中国诗歌报现代诗和散文诗七室的副主编和三室的编辑,文同文化社现代诗主编,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秘书长,天涯诗韵社主编,诗观:用诗歌谱写尽善尽美的人生。
古玛读诗∶
这首《红薯地里的密语》田园诗巧妙地将农耕记忆与童年意象交织。以“腌成咸菜色”的霜土、“金箔逃窜”的蝴蝶等陌生化比喻激活土地灵性,指甲缝的泥土与掌心的红薯形成触觉上的通感,将劳动升华为祖孙间的甜蜜传承。背篓刻度、汗珠星星等意象使抽象时光具象化,而卷晚霞为喇叭的奇思妙想,最终在山谷中将童谣碎成遍地音符。全诗犹如用农事谱写的交响诗,在暮色中完成对消逝的农耕文明的诗意挽歌。尽管在段落结构上平行表述,但并不减诗意盎然,足见文字功力深厚。
作者简介:古玛本名张奇民,江南人,兼任大众诗歌,倒水河文学社,拜妮诗社顾问。闲暇时间折腾花草,也折腾文字。诗观:落笔随心,知心随缘。
孤狼读诗:
黄慧慧老师的这两首诗展现了出色的意象捕捉能力与语言质感,现在我们就逐一品读:
《四点五十分的蓬莱》这首诗以黎明前的蓬莱海岸为画布,完成了一场光影的展示:
“墨色还没褪尽的海面/被谁打翻了胭脂盒”,开篇用“打翻胭脂盒”这生活化的奇想,将霞光初现的瞬间写得活灵活现。
“云在燃烧 不是灰烬的那种/是刚出窑的瓷器”,此处否定式比喻尤见匠心,摒弃毁灭性的“灰烬”,选择创造性的“瓷器”,精准捕捉朝霞的釉质光泽。
结尾处“把人间 轻轻擦亮”举重若轻,“擦亮”一词让光的降临成为唤醒世界的温柔仪式,使整首诗的意境骤然升华。
另一首《红薯地里的密语》
童年记忆在土地深处苏醒,散发出泥土的芬芳:
“霜把土地腌成咸菜色”,开篇即显功力,“腌”字让霜冻的过程变得可触可尝。
“麻雀扑棱棱的标点符号”,将惊飞的雀群喻为标点,既形似更神似,仿佛天地正在书写自然之书。
最动人的是“沉睡的红薯滚进掌心/像攥住爷爷窖藏的蜜罐”,由触觉到味觉的通感转换,将收获的喜悦与亲情的温暖完美融合
结尾:“溅起满地跳动的音符”,让暮色中的童谣具象为可视的乐章,延续了全诗活泼的节奏感。整首诗浓缩了整个童年记忆于收获中。
作者简介:孤狼,周文平,来自江西,成长于赣江边,喝着赣江水长大。从小听着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人,爱好文学,更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一路走来,转瞬已半生,有文字的生活,时光孤独但不寂寞……
小石头读诗:
这首小诗像裹着晨雾的温柔呢喃,把蓬莱日出写得格外细腻。墨色海面晕开的胭脂色,窑瓷般带釉光的云霞,还有漫到睫毛上的暖意,每一笔都轻软得像怕惊扰了清晨。蓬莱不语,只用一场盛大的苏醒温柔擦亮人间,恰似“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的静好,读来满心都是暖意,连时光都慢了下来。
作者简介:小石头:小石头,一个喜欢诗词的小女子,余生愿用文字来滋养灵魂这朵难养的花,字中有月,句里有风,慢慢写,慢慢开,慢慢爱。
美美鱼老师这首诗把蓬莱的黎明写得十分有画面感,墨色海面接住了打翻的“胭脂”,浪尖捧着像“刚出窑的瓷器”一般的霞光,好像连暖都能漫到睫毛上,最后用“盛大的醒”擦亮人间,温柔又有力量。
作者简介:莎莎,山东人。文同文化社专刊主编。习惯以笔为舟,在文字的河流里打捞生活的细碎与思想的星光,让每一段表达都生长出温度与力量。多篇作品发表于网刊及纸媒。
柒夏读诗:
这首诗像一幅流动的朝霞画卷,把渔港清晨写活了。开篇“打翻胭脂盒”的比喻俏皮又惊艳,结尾“把人间轻轻擦亮”更是妙笔——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眼睛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作者简介:柒夏,是一个逐字而行的寻常女子。偏爱于晨露里拾“杏花微雨”,在暮色中捡“落日熔金”,闲将日常烟火,都酿成笔尖平仄。
荼莓花读诗:
《海内北经》明确记载:“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
慧慧的诗,也如仙山之缥缈。“胭脂,渔船,云海,瓷器”,还有清晨四点五十分,还有诗人,带露的睫毛。
我记得这好像是一首题图诗,诗人从一幅图中为读者描绘出美轮美奂的人间仙境,真是仙人!
简历:作者简介: 李丽君,笔名荼蘼花。山西吕梁人,无趣的时候写写分行。
黄启来读诗:
红薯被埋在地下,长出了藤蔓搭起了帐篷,一节节延伸的根蔓,扎进土地,爷爷翻动藤蔓的声响清晰可见。
想起儿时,看着长出的红薯,盼望着可以吃的那一天。我小心翼翼踩着田埂,翻动着扎根下去的果实。当红薯滚进掌心,留有余温的热气,分明是爷爷一锄锄湿透的汗水,还有那用老茧翻出的热量。
童年的梦在欢声笑语里。在守候的红薯地里,我啃着大大的红薯,所有的饥饿,一寸寸填满。记忆的光开出了幸福的大门。
读她的诗,仿佛在梦境中,一个甜美的梦。走进闪入眼帘真实的红薯地,那些千疮百孔的过往,早已被童年贪吃的调皮辗过,辗过了每一个春夏秋冬。
作者简介:黄启来,1970年出生,浙江龙游县人,衢州市作协会员,龙游新闻网特约撰稿人。文同文化社顾问。作品发表于多家网络平台,先后获得过多种奖项,当任过各种要职。现任北京拜妮诗社塞外副社长。
曹源读诗:
《四点五十分的蓬莱》这首诗用质朴又奇妙的比喻,描绘了一场生动的日出。 诗的主题不仅是写景,更是写一种“醒来”的感觉。从海的沉睡,到光的热度,最后落脚于“把人间轻轻擦亮”,让读者的心情也跟着变得明亮、温暖,充满了希望。 它用精湛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成功地将瞬间的美景升华为永恒的感动,展现了作者出色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简历:曹远国,笔名曹源,湖南桂阳塘市人,桂阳诗文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有作品发表《嘉应文学》,《打工族》。桂阳诗文公众号及中国诗歌网。现在深圳打工。诗观:诗是诗人内心痛出来的语言。
志刚读诗:
《红薯地里的密语》有些记忆,一旦被泥土的气息重新唤醒,便会在心底悄悄长出旧时的光。
红薯地里的那串笑声、一片霜色、一抹晚霞,都像被岁月轻轻折叠过的温暖,只要心动一下,它们就会从多年后的生活里重新走出来。
那些弯下去的身影、掌心里滚烫的红薯、田埂上碎成星星的汗珠,始终带着最初的真意,是岁月磨不淡、也夺不走的生命底稿。
乡土,是人心里最不会褪色的底色。
黄慧慧老师的诗,
像一只温暖的手。
她不是在写一块红薯地,而是在写我们每人心里那条被遗忘的回家小路。
她用细腻的笔触,把童年的暖、土地的香、记忆的光,一寸寸从土里拎出来。
读她的诗,会让人安静,会让人微笑,也会让人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奔跑过的那个黄昏。
作者简介: 有一种缘分,名为遇见;有一种喜欢,称作惦念!我叫何志刚,来自河北省廊坊市,笔名“杂谈风向标”。倘若我们有缘相遇,而您又对文字情有独钟,那么就让我们成为朋友吧!
梁朵读诗:
凌晨的海面确实很美。作者的第一句开篇很直接,四点多的晨光应该是幽暗中透出那么一丝丝一缕缕的光亮吧。梦里渔船是生活,出窑的瓷器比较的相当到位。作者的思维逻辑能力很强。最后一节作者从晨景回到生活的聚焦镜头,海面的风景成了作者笔底的蓬莱。
简介:梁朵 江苏常州人,喜爱素描黎明和落日。一些小诗和散文发表于各平台和网站报刊。《邳州文学》《诗歌月刊》《凤凰湖》《青春诗刊》《中国诗影响》《小诗界》等。获全国省市诗歌散文奖多次。
大榆读诗
诗人黄慧慧的两首诗,我更喜欢《四点五十分的蓬莱》这首。惊奇一个黄土地上的诗人,为什么能把黎明清晨的大海写得这么身临其境,出神入化,尤其是精准扑捉到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光影的渐变,美轮美奂,悄然给蓬莱仙境撩起了神秘面纱。诗歌虽然只有短短三节,但充分延展出时空的经纬,光影色彩随时间渐变,空间由细微到宏大的开张,让读者既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又赋予生命以浩大,让心灵重获辽阔的光明和自由。这首诗大有曹操《观沧海》借景抒怀之风采。整首诗以色彩为主,但又巧妙让时空交织,意象层出,不着痕迹。有中国水墨之韵,又有水彩之艳丽。欲道之处,妙不可言!
申占锋,笔名,大榆,1969年生,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人。张家口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诗观:生命应有诗属性,诗意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诗歌作品、文学评论文章多发在诗歌网站,部分诗歌发表在《世界诗歌》《诗歌周刊》《每日好诗》等杂志上,诗评作品发在《西部作家》《北京诗人》《青年文学家》《张家口日报》等报纸期刊。
流点玄念读诗:
《四点五十分的蓬莱》这首诗捕捉日出时分的蓬莱,完成从自然奇观到精神启示的升华。三个亮点:
1. 色彩革命 - “胭脂盒”与“釉色瓷器”的意象,让朝霞突破传统描写,呈现可触的质感
2. 现代介入 - “手机镜头”的加入,让古典仙境与当代体验达成微妙和解
3. 觉醒仪式 - 蓬莱“不说话”却“擦亮人间”,将自然景观提升为洗涤心灵的启蒙者
《红薯地里的密语》这首以土地为纸,记录童年与传统的隐秘对话。通感盛宴,从“泥土的芬芳”到“摔成星星的汗珠”,多重感官共同编织记忆经纬;劳动诗学,将农事活动升华为仪式:“扒开藤蔓”如开启宝藏,“攥住蜜罐”是收获的甜蜜封印;时光封装,童谣在暮色中碎成音符,完成对消逝童年的永恒珍藏。
两首诗共同展现了诗人将瞬间转化为永恒的才能——前者在日出时分捕捉超越时空的启示,后者在红薯地里封存了整个童年的回响。蓬莱的“擦亮”与红薯的“蜜罐”,都是诗人赋予寻常事物的诗意光晕。
作者简介:
刘璇,笔名铜豌豆,商洛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微旬刊《大文坊》诗歌坊主编,汉中洋县《文同文化》编辑部点评老师。《大文坊》2023年度文学奖获得者,2023年荣获“我为家乡写首诗”全国诗词大赛中二等奖,2024年荣获全囯第七届“玉兰杯”原创文学网络电视大赛“十大文学成就奖”第三名和“专家评审奖”金奖,2025年荣获“通兴杯”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数次获得远阳文学社等全民诗歌运动同题大赛优秀奖,有百余作品散见报刊,在媒体平台刊发。
心雨读诗:
读黄慧慧美女老师的《四点五十分的蓬莱》诗歌以黎明为轴,用“胭脂盒打翻”喻日出霞光,将红紫金三色铺展成流动的画卷。渔船、浪尖、烧云的意象层层递进,“刚出窑的瓷器”既写光影釉色,又添温润质感。镜头追暖、光漫睫毛的细节,让自然之景有了贴身暖意。结尾以蓬莱“擦亮人间”收束,于静谧中藏着磅礴,既绘就仙境晨光,更藏着对世间温柔的赞颂。
《红薯地里的密语》以霜后田间为背景,用“笑声捅破帐篷”“麻雀成标点”勾勒童趣画面,鲜活灵动。攥红薯如握蜜罐、背篓载童年,将劳作化为藏着温度的记忆。卷晚霞喊童谣、回声撞碎暮色,把山野嬉戏的欢喜写得可触可闻。文字裹着泥土芬芳与祖孙温情,每一个意象都是时光的刻度
简历:作者简介:心雨,女,济南人,一个喜欢文字的个体户,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文化强国实验室量子诗歌(筹)
主席:紫气婴儿(王雷)
副主席:张青杰
副主席:王红民
副主席:百炼成钢
副主席:公主小妹
秘书长: 琳琳
秘书长:文雅
秘书长:拈花一笑
秘书长:文酌
主席团成员:紫气婴儿 (王雷) 张青杰 王红民 公主小妹 黄慧慧 流点玄念 文雅 陈晓 香花果 张立国 倚楼观蝶舞 金海龙 地球边缘 刘明言 王彦霞 Michael 鹏.友.朋 不二先生 苏山有鹿 天王 百炼成钢 白鹭主编 风荷 郭靖哥哥 虎虎生风 寂静流年 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