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蓝玉之光》(散文)
文/沈巩利
秦岭北麓,一滴露珠里映照着远古的猿声与当代的科学之光。
在西安东南部,秦岭北麓的怀抱里,躺着一个名叫蓝田的地方。这里是中国著名的“美玉之乡”、“厨师之乡”、“陕菜之乡”。古籍有云:“玉之美者为蓝”,这片土地便因盛产美玉而得名。唐代诗人李商隐那句“蓝田日暖玉生烟”,给了这片土地如梦如幻的诗意描绘。
而蓝田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早在距今二百一十二万年至一百二十六万年之间,“蓝田猿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华胥的故里。
当我漫步在蓝田的乡间,感受着这片土地的今昔变化,我不禁想起了一位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最终登上中国科学最高殿堂的学者——刘买利。
一、玉出蓝田:山水与人文
蓝田地处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总面积两千零六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独好。秦岭北麓蓝田段东西长约三十七点五公里,南北宽约四十四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三以上。
蓝田自古为秦楚大道,是关中通往东南诸省的要道之一。距西安市区仅二十二公里,处于西安市半小时经济圈。然而,比起这些地理数据,更引人入胜的是蓝田深厚的人文底蕴。
蓝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境内上陈遗址是东北亚最早人类活动遗址,比中国境内最早原始人类“元谋人”还要早四十二万年。公元前三百七十九年置县,至今已有超过二千四百年建县历史,是西安市辖县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县。
蓝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秦始皇传国玉玺就是用蓝田玉制作而成。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同一块肥沃的土壤,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儿女。
二、少年光阴:玉之初琢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刘买利出生于陕西蓝田。那个年代的蓝田,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生活朴素,人们勤劳坚韧。
在蓝田的山水间长大的刘买利,从小就被这片土地的灵秀所滋养。蓝田的山川塬岭各种地形兼备,是一块自然景观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或许正是这种多样的自然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对事物多样性的敏感,为他日后探索复杂的分析化学领域埋下了伏笔。
少年时代的刘买利,经历了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时期。然而,蓝田人重视教育的传统,以及家庭对他的期望与培养,使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在蓝田完成基础教育后,他考入了西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从此开启了他的科学之旅。
三、求学之路:玉之打磨
一九八二年,刘买利从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他留在西北大学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教授。这段经历为他日后从事分析化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九零年至一九九一年,刘买利赴英国做访问学者。这次出国经历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也让他看到了中国在分析化学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怀着对知识的渴求,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六年,他在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这段留学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先进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他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国际化的科学视角。
四、科研生涯:玉之生辉
一九九六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刘买利没有留在国外,而是选择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后,他留在该所工作,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开始了他在核磁共振波谱分析领域的深耕。
刘买利长期致力于核磁共振技术、方法和应用研究。他带领团队围绕生物核磁共振分析的基础性问题,建立了以W5命名的水/溶剂峰抑制方法,被主要厂商作为内置标准方法提供用户。
这一贡献,让复杂的生物核磁共振分析变得更加可行和精准。
依据 “分离谱峰,不分离样品” 的策略,刘买利团队建立了扩散-弛豫加权法,赋予核磁共振分离功能。这种方法为我国波谱分析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刘买利的科研生涯中,他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包括“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他是“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学”国家创新群体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一九九九年,刘买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对他科研能力的充分肯定。
二零二一年,刘买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也是对他数十年来在分析化学领域贡献的肯定。
五、情系蓝田:玉之归根
尽管长期在武汉工作,但刘买利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蓝田。蓝田人那种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直是他科研路上的精神动力。
蓝田作为中国著名的“厨师之乡”,人们对技艺的追求有着独特的执着。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与科学家对科研的精益求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刘买利从蓝田这片土地上走出,最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故事,也激励着蓝田的年轻一代。他的经历告诉他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坚持追求知识和真理,就能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发光发热。
六、玉之启示:蓝田精神的当代意义
从蓝田猿人到现代科学家,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刘买利从蓝田走向中国科学最高殿堂的故事,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是关于坚持的力量。刘买利在核磁共振领域数十年的坚守,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这种坚持的精神,与蓝田玉经过漫长地质年代才淬炼成美玉的过程,何其相似。
二是关于根基与成长的关系。刘买利虽然长期在外工作,但蓝田的文化底蕴无疑是他精神世界的根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其文化根基,而真正成功的人,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三是关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蓝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刘买利从事的核磁共振是现代化的前沿科学。从传统中走来,拥抱现代科技,刘买利的故事正是这种融合的生动体现。
在蓝田的土地上,远古的猿人遗址与现代的科学家的故事,共同诠释着一种精神——那种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歇的探索,对知识和真理不懈的追求。
蓝田玉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历经亿万年地质变迁仍保持其本质。刘买利这样的科学家,之所以值得尊敬,不仅因为他们的学术成就,更因为他们代表了一种精神——那种甘于寂寞、潜心钻研、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篱间犬迎吠,出屋候荆扉。”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蓝田。如今的蓝田,依然保持着它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因为像刘买利这样的儿女而增添了新的光彩。
在秦岭北麓,这片叫做蓝田的土地上,远古的猿声与当代的科学之光,在一场跨越百万年的对话中相遇。而这,或许就是“蓝玉之光”最动人的含义。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