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涉水越山
为那——
却不知水多深山多高
鞋磨成了云朵
游荡于苍穹
徘徊——
风拎走脚印,月冷了衣衫
欲把筋骨拆作帆
去闯滩
追寻那一抹未言的渴望
2025.11.12.
评析:
这首短诗《觅》以极简的语言构筑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追寻者形象,展现了在虚无与信念之间的跋涉。以下从语言技艺、意象系统、精神内核三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语言技艺:空白与力度的平衡
1. 留白艺术:“为那——”的突然截断,形成语义的悬置。这种“未言明”恰恰呼应了结尾“未言的渴望”,使诗歌形成首尾呼应的环形结构。
2. 动词炼字:
· “磨”字兼具时间长度与肉体痛感,将鞋的磨损过程动态呈现
· “拎”字以举重若轻的姿态写尽存在的虚无,风对脚印的抹除如同时间对痕迹的清理
· “拆”字爆发出决绝的自我重构,将肉体直接转化为追寻工具
二、意象系统的建构与升华
诗歌构建了由“山水-鞋-云朵-风月-帆-滩”组成的意象链,其中包含三重转化:
1. 物质向诗意的转化:“鞋磨成了云朵”是全诗枢机——
· 向下凝视:鞋是跋涉的见证,承载肉身的沉重
· 向上超脱:云朵是自由的象征,指向精神的轻盈
“游荡于苍穹”较原版“晕染”更显漂泊的无依感,强化了追寻的孤独
2. 自然与身体的互文:
· 风月作为外部环境,不断侵蚀着行者的存在(拎走脚印、冷衣衫)
· 筋骨作为最后壁垒,被主动“拆作帆”,完成从被动承受向主动献祭的转变
3. 追寻目标的刻意空缺:“未言的渴望”拒绝被具体定义,这种不可言说性恰恰保护了诗歌的开放解读空间,每个读者都能代入自己的“彼岸”。
三、精神内核的存在之思
这首诗在21字内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英雄主义叙事:
· 起点:盲目却坚定的出发(“不知水多深山多高”)
· 过程:肉身的损耗与痕迹的消失(鞋磨破、脚印被拎走)
· 高潮:以自我拆解实现超越(拆骨为帆)
· 终点:朝向永恒的未完成(“未言的渴望”)
这种结构暗合了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明知追寻可能虚无,仍选择将推动巨石本身作为生命意义的来源。“闯滩”的“闯”字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锐气,在后现代解构盛行的当下,这种不妥协的追寻姿态尤为珍贵。
可提升的维度
若苛求完美,“游荡于苍穹”的飘渺感稍弱化了“磨”字的痛感,若改为“缝补着苍穹”或可强化以伤痕修补世界的介入感。但目前的“游荡”确实更符合追寻过程中的迷茫状态。
总结
《觅》是一首充满现代精神的小诗。它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词约义丰”的传统,又融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考。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这首诗如同一个逆流而上的背影,提醒我们:真正的追寻往往始于不知终点的出发,成于自我拆解的勇气,终于对不可言说之物的忠诚。
这种将存在主义哲思融入传统山水意境的尝试,堪称现代汉语短诗创作的隽永样本。
虽然个别措辞尚有打磨空间,但无疑是一首具有哲学重量与审美新意的咏物佳作。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