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洛宁人的夏季生活中有两个民俗节目:一个为“端午”,这个民俗的缘由和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没什么区别。而另一个民俗节日“瞧夏”就别具特色,洛宁县故县乡一带民间有个风俗:农历六月初六那天,出嫁的闺女都要带着一篮白馍、一串麻糖①、一包白糖和新衣、新鞋、新袜回娘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如果父母去世不过三年,出嫁的闺女要带着香、纸,去父母的坟前祭拜,烧完纸后,还要往坟上插把纸扇儿,这叫“送扇”。
传说,很早以前故县南岭村住着一户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闺女。老两口的生日都是农历六月六日。大闺女嫁给了故县街的一个富户的孩子。小闺女嫁给卢氏县冯家岭深山里的一个农民。家里只剩下老两口,孤独地过生活。大闺女在婆家好吃、好喝、好穿、好戴,一年到头也不回娘家一次,连六月初六俩老人的生日也忘记了。小闺女在婆家虽然缺吃少穿,但却时常想着娘家孤独的父母,时常带些礼物去看望二老。特别是每逢六月初六这一天,她总是带着给父母做的衣裳、鞋袜、白馍和麻糖回娘家去给二老过生日,还亲手做个纸扇子,让老人扇凉。后来两个老人都过世了,小闺女安葬了双亲,想想也算尽了孝道,才算松了口气。
大闺女后来想着父母养活自己不容易,但自己却没有尽孝,心里有愧。于是她在父母“五七”、“百日”、“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时,都带着许多东西去二老的坟上祭拜。每逢六月初六二老生日那天,她也要到坟前去烧钱化纸。她还像妹妹那样,怕二老夏天受热,往坟上插把扇子。尽管这样,人们都认为她没有小女儿孝顺。有人说:“父母死了献猪献羊,不如活着吃根芝麻糖。”久而久之,故县邻近各村就形成了“六月六”闺女回娘家看父母,或去已亡故的父母坟上送纸扇的风俗。
“端午节”体现了人民对屈原这样至死不渝的热爱祖国的民族认同。有其深刻的节日内涵,他主要是让人民牢记爱国精神,直到今天,“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最熟悉和喜爱的节日。
“瞧夏”反映了洛宁地区人民对敬老爱老这一美德的认同。“瞧夏”这一节日也是洛宁地区人民必过的一个节日。
“端午”和“瞧夏”的来历现在很多人已知之甚少,但该习俗却传承至今。
①麻糖,即油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