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三秦散文家•精华版本期专栏

作家特写小俊大才
文/李静
耀州自古多俊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圣四杰”千古流芳,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
耀州古属京畿之地,归属陕西关中,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
在耀州的西塬小丘,这是一片高远辽阔的高原,淳朴的民风,滋养文风甚盛,文人雅士层出不穷。明代大儒乔世宁编撰的《耀州志》《丘隅集》,至今仍是研究耀州古代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的重要史料。
几千年的风吹过,黄土高坡上的小丘塬高耸,宽厚的土地,孕育出了一位青年才子邢小俊,在纸媒的黄金时代,他像一个“圣斗士”一样奋战在一线,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他坚定、自信的书写心跳的旋律,大量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被广泛传播,声名远扬。他学识才情俱佳,作品厚重古朴,为陕西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人生历程中,他出耀州,入省城,当老师,进报社,搞策划,留高校,点评社会热点,埋头奋笔疾书,勤奋思考,不断超越,佳作层出不穷,时间,仿佛被他掌控,结出了《觅渡》《泼烦》《超度》《大策划》《华阴老腔》《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累累硕果,字里行间弥漫着淡淡的哀伤,充满了人性的馨香,展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情怀与文化担当。已故文学大家陈忠实先生看到《超度》时曾这样评价:“文心莹澈清如水,剑气峥嵘半倚天”。《觅渡》引起关注,贾平凹先生赞:“后生可畏”。
同为耀州人,我与小俊相识恨晚。八年前,我到文联任职后,听闻小俊出了一本乡土散文作品《拂挲大地》,被贾平凹先生极力推荐。书中写的是耀州的乡土人情、历史文化,是他对故乡的深情回望和怀思,作品要在中国作协召开研讨会,我和领导欣然前往。坐在西安开往北京的高铁上,我一直在想,小俊是个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关中类似兵马俑的黑墩墩的汉子吗?为什么他对故乡有着如此浓重的深情?下了车,没见人,他在会场忙。到了会场,一见面,吓了一跳,原来他是一位玉面书生,个头不高不低,戴着眼镜,文质彬彬,谦和有礼,的确与他的名字小俊非常相符。因为要在研讨会上做发言,我提前拜读了《拂挲大地》,感受着自然生态农耕文明对人心的滋养,为作者对家乡的故土情深而感动,其中深刻的哲思尤其让人浮想联翩,有些话语我甚至能背诵,譬如:一生浩瀚,半生在炕,炕的温度系着生活的温度,譬如:家乡的地坑窑,见烟不见人,埋藏着多少故事,譬如:埋葬柳公权柳公绰兄弟的让义村蕴含的民族大义......为什么上天会如此厚待他,生的这么俊秀,文章还写的这么好?这次的研讨会由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主持,全国人大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光明日报》原总编辑苟天林、中国社科院政治研究所所长房宁、著名评论家、中国当代研究会会长白烨等国内著名艺术家、文化界人士对该书的思想、内容和影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讨,看到耀州的文化得到这么高的关注,作为在场的耀州人,我心潮澎湃,难以自抑,在回陕的高铁上,我赶紧在手机备忘录里拟写了这次研讨会的新闻稿:高手云集《拂娑大地》研讨会 好人之城耀州闪耀京城。回到单位后,在耀州文联的新媒体平台《沮水微澜》上,连载了《拂挲大地》的篇章,让更多的人对耀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深入了解,对耀州走出去的才子邢小俊有了深入了解。
随后,都会看到邢小俊的新闻作品或者策划的系列报道刷新朋友圈,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见他,不用猜,他肯定“憋”着大作,如同老黄牛般在另外一个空间勤奋耕耘。在终南山采访、生活一年后,《山居 活法》横空问世,云雾缭绕的终南山、隐士的生活,在他的笔下撩开了神秘面纱,让都市的人对人生有了别样的思考。
我到文明办工作后,与邢小俊以及他的大家庭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从侧面,我得知了他把签售《泼烦》《大策划》所得6715元全部捐献给蓝田县三位贫困老人。2016年长篇纪实文学《居山 活法》被中译出版社签约,邢小俊主动与小丘中心小学联系,将第一笔稿费近5万元捐献给该校40位困难小学生,后来又累计用版税捐款20余万元资助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他在家里排行老六,独子,上面有五个姐姐,都走出了家乡,却永远眷恋着家乡,全家人都和他一样崇德向善、古道热肠,看到家乡红岩村村委会破旧、没有文化广场、乡亲们没有休闲娱乐场所的情况后,他和姐姐们捐款捐物100多万元,为红岩村修建了老年活动室、文化室和文化广场......这样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都在无声的表达着小俊的真情大义。后来,我和小俊的母亲,姐姐们都熟悉了起来,这一大家子人,都蓬蓬勃勃的生活着,真心真意的付出着,感染和带动着周围的人追求真善美。2020年1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邢小俊的家庭被表彰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疫情期间,全国居家隔离,小俊昼夜不寐,仅用了22天就写出了38万字的《大国战疫》一书;脱贫攻坚期间,邢小俊书写的《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用生动、清楚的笔触,勾画了革命老区延安脱贫的图画,聚焦主战场,讴歌大时代,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政治价值和时代意义。小俊,总是以新闻人的敏感,以真诚炽热的情意,以生动深刻的笔法,与时代同步,与文明同行,他的身上,始终是满满的正能量,就如同他永远身着白衬衫和藏蓝色夹克一样,儒雅正气,他的脸上,永远浮动着温和谦卑的笑容,就如同家乡厚实的黄土地一样,永远以慈爱的姿态,广纳悲欢。
如今,小俊以省部级特殊人才被引进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担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把自己的才情、阅历和经验,教授于广大学子。
我从小爱好文学,闲暇时间也喜欢涂涂抹抹。我的母亲去世后,正是春天,回到老家葬埋母亲,老家院子里的一树杏花开得正好,我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写下了散文《杏树开花了,母亲却走了》,发给小俊看看,他把题目改成《杏树开花呼啦啦》,文章一下子活泛了。还记得我写家乡的面食刀剺面时,因为刀剺面是小俊家乡小丘的美食,我写了初稿后发给他,希望得到他的指点,他说,其实食物不仅仅是食物,更和人的性格息息相关,要思考为什么刀剺面出在小丘,这个面食的特点和小丘人的性格有什么关系?他的话语让我醍醐灌顶,经过思考后,我写下了《从刀剺面看面对生活的硬气》一文,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许,我的文字深度也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提升。人生旅程路漫漫,有的人也许不常联系,但是在人生的关口、路口,他总能及时赶到,扶一把,送一程,当身处暗夜时,他总像一点星光,让人穿透迷雾找到方向。他是我的文友,亦是导师。人生有这样的良师益友,足矣。
那个在家乡的田野上沉默冥想的人,那个才思敏捷奔走于各个新闻现场的人,那个隐居在终南山的人,那个总是在灯下默默躬耕的人,那个驰骋在三尺讲台上的人,那个对家乡对朋友永远满腔热忱的人,那个让人想起来就振奋的人.....就是我的乡党、兄长邢小俊。
他没有任何背景,他也不是没有苦难,他的青少年时光也是平淡甚至贫瘠的,他奋斗的路上同样布满了荆棘,只是他把所有的痛苦都独自承担、吞咽,他把所有的力气都付诸于行动和奋斗。他总是在不断提升,不断突破自己,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一个朝气蓬勃、力量满满、幽默诙谐、生动美好的人。
他说:“我是骨子里抵触复杂的人,平时在生活中也是极简的,衣服两套换着穿,颜色就是白色和藏青色,袜子只有两双,一双穿在脚上,一双挂在阳台上......”想起他,萎靡不振的人会焕发精神,看到他,就像看到明媚的阳光,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对人生充满了希望。
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的他,浑身上下依旧洋溢着青春的气息,那一股子闯劲,让他永远年轻。
小俊,大才也。
作者简介

李静,耀州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