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黄土长歌里的精神辰光
——记汪德先生
作者:李政魁
在陇中大地的文化苍穹下,汪德先生如一缕穿云破雾的光,以八十七载的人生跋涉,在新闻与文学的双轨上镌刻出不朽的精神图腾。他是寒门逆袭的勇者,是新闻界的擎灯人,更是我生命旅程的精神罗盘——其德泽如黄土高原的厚土,滋养着一方水土的灵魂;其精神似陇上的劲草,在岁月风沙中愈发挺拔昂扬。
黄土淬火的新闻传奇

1939年的定西,贫瘠如一张风干的羊皮。汪德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14岁那年,命运的刻刀骤然落下——因家境窘迫,小学毕业的他不得不将书包换成谋生的行囊,在社会的浪潮里开始了漫长的泅渡。从通讯员的风尘仆仆,到营业员的迎来送往;从公社干部的基层奔波,到定西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的新闻掌舵……他的每一步都踩在陇中大地的脉搏上,每一个脚印都浸透着寒门赤子的倔强与执着。
他的学历簿上只有“小学”二字,却在知识的荒漠里硬生生开辟出一片绿洲。凭借“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自学苦功,他啃下大专文凭,更在五十六岁那年,以卓绝才华破格晋升为主任编辑(副高职称),成为甘肃新闻界一段不朽的传奇。身为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他先后有108篇作品在全国和省地折桂——《总书记关怀的盲人重见光明》斩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让他成为定西首位问鼎全国新闻最高奖的基层作者;《情暖陇中》摘下“中华大地之光”新闻一等奖,使他得以步入北京人民大会堂,让陇中声音在国家级殿堂里掷地有声。
更令人叹服的是,他是安定区唯一由小学文化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专文凭并破格晋升副高职称的人,是定西市第一个荣获中国新闻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的县级新闻单位工作者,也是定西地区唯一获得中华“大地之光”新闻一等奖并在人民大会堂领奖的基层新闻人。在信息闭塞的年代,他如同一簇倔强的星火,以笔为炬,照亮了陇中新闻的荒漠,让基层的心跳、百姓的悲欢,穿越沟壑纵横的群山,抵达更辽阔的天地。

师恩绵长的人生摆渡
于我,汪德先生是伯乐,是导师,是茫茫人海中为我掌灯的摆渡人。
犹记1987年,我还是定西县东方红中学初中的学生,因痴迷文字,常往定西人民广播电台投稿。彼时的汪德已是电台编辑,却对我这个初学写作的通讯员格外垂青。凡稿件递到他手里,他或是当即采用,或是提出细致入微的修改意见,若不予采用也会坦诚地讲清缘由。在他“严”字当头的雕琢下,我的稿件质量稳步提升,1989年在县电台年播出总量高达41篇,荣获“十佳优秀通讯员”,专稿《书籍市场的今昔》更是斩获定西县“我看这十年”有奖征文二等奖。
1994年我大学毕业,站在人生的渡口茫然四顾时,是他以新闻人的敏锐,窥见我文字里的微光,建议我投身定西无纺织地毯厂。在这个全省首批十大企业集团的舞台上,我执笔书写企业的发展脉搏,手写的第一个材料仍请他过目把关,他那句“你已出师!应相信自己放手去干”的鼓励,让文字的种子在工业与市场的土壤里,被引向了更壮阔的疆域。

为了让我在文字的天地里自由翱翔,2000年,在他的指引下我叩开了定西日报社的大门。彼时的他已是新闻界的泰斗,却毫无半点架子,常就我的编采工作悉心点拨。他教我在新闻现场捕捉时代的心跳,让文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每一次稿件的打磨,都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每一回采访的复盘,都是一次思想的升华。2007年我入职甘肃日报社任驻市记者站站长后,他的关怀仍如春风化雨——电话里“宣传要紧扣民生温度”的叮嘱,回乡时“新媒体时代要守住新闻的根”的长谈,字里行间满是对晚辈的期许和对陇原土地的拳拳深情。
后来我萌发了出版新闻文学作品集《清风拂过》的念头,将160多篇25万字的作品汇辑编排后,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请汪德老师作序。他不仅欣然应允,还在序文中以“青岚山窝一小凤,展翅腾飞靠自身”的诗句,盛赞我“勤于思考多动笔,谦逊甘居小学生”的姿态,字里行间满是师长的欣慰与期许。那序言里的每一个字,都是他对我文字成长的见证,更是他精神火种的传递。
每一次登门,他总会从满架的著作中取出几本——《人生的故事》《夕阳暖照》《冉桂英在大坪》,还有他墨香氤氲的书法作品。那本荣获定西市第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人生的故事》,五百余页的自传体叙事,写尽了从寒门少年到新闻泰斗的逆袭,更写透了陇中人民刻在骨子里的坚韧。捧着这些带着他体温的馈赠,我读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人生,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密码,是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奋斗基因。
退而不休的精神长青树

退休后的汪德,并未让生命的火焰黯淡,反而在文学与社会的原野上,燃成了更热烈的篝火。他笔耕不辍,十部著作如十座精神丰碑——《黄土情》里,他以诗意的笔触描绘陇中变迁:“大坪的梯田为黄土地织就锦缎,内官营的菜地为家乡披上绿衣”;《流年琐记》中,他把平凡岁月酿成了回味无穷的陈酿。他成了定西市安定区新闻工作者中著书最多的人,每一部作品,都是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
更动人的是他的社会担当。身为大城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他在道德讲堂上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为党员们讲述红色记忆与传统美德;在离退休干部网上专题报告会上,他积极倡导健康老龄观,号召老同志们“以健康之躯回馈社会,让余热温暖人间”。退休二十六载,他仍像年轻人般活跃在社区建设、文化传播的前沿,用行动诠释着“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真谛,活成了陇中大地一棵常青的精神树。
他的家庭,更是精神传承的典范。二男一女皆在各自领域绽放光彩:两人成为高校副高职称教师,小儿子是北大硕士毕业的副厅级公务员,八十三岁的老伴身体硬朗。这份“家风绵长,代有英才”的图景,是他人生价值最温暖的注脚,更是陇中文化血脉赓续的生动写照。

汪德先生的故事,是一部黄土高原的精神史诗。他从寒门走来,在新闻的疆场上杀出一条血路;他以笔为犁,在文学的园地里耕耘出芬芳满园;他退而不休,在社会的土壤中播撒精神的火种。汪老未老,因为他的精神永远年轻;德泽永葆,因为他的影响早已超越时空。在陇中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他的故事将被永远传颂,他的德辉将永远温暖人心,照亮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的精神归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