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汪大集——百年市集的传承与变迁
释宝红
铁橛山北麓的晨雾还未散尽,六汪大集的吆喝声已穿透百年时光,在锦绣六汪的大地上回荡。这处承载岁月沉淀的传统市集活化石,自明清萌芽起,便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土壤,从最初河畔自发形成的“露水市”,到如今规整划分的两千余个摊位,每一次迁址、每一回扩容,都清晰印刻着乡土经济的脉动与百姓生活的变迁。
一.汪泉孕集:百年烟火的起源
据《樊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樊克诚自海州迁居于此,因域内六汪碧水环绕,遂定名“六汪村”。这里植被繁茂、水系纵横,更兼地处胶州西南交通要冲,往来商旅渐聚,自然形成了交易集市。民国《增修胶志・疆域》明确记载“自清道光至民国,六汪村称六汪集”,印证着这片土地上绵延的商贸基因。
清末民初的六汪大集已颇具规模,青岛、潍坊、日照的商贩赶着驴车、推着独轮车远道而来,将海鲜、布匹与本地的杂粮、蔬果在集市上交换。村中老人回忆,彼时的集市虽无固定摊位,却自发形成了“露水市”“响午市”的节律,天未亮便有人影晃动,日头西斜仍有叫卖声不绝。这种繁盛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市场上的农副产品占了八成以上,带着泥土气息的大白菜、土豆、玉米与自家喂养的禽畜构成了集市的底色。
二.四迁集址:岁月里的生长印记。
六汪大集的四次搬迁,恰似一部微型乡村发展史。新中国成立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集市分布在六汪村以南南河地段,农副产品和百姓生活用品成为商品交换的主要形式,集市设有粮食市、蔬菜市、瓜果市、肉鱼市、小吃市、布匹市、衣帽市、木材市、家具市、禽畜市、牲口市等。“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的路线影响,集市贸易受到干扰,六汪大集处于冷落萧条态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上的农产品、农用物资异常丰富,商品交易日趋火爆。由于赶集人数越来越多、原来不太宽敞的六汪大集已不能承受集市之重,再加上镇驻地商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大集第一次由六汪村以南南河地段搬迁至原六汪中学东河地段,新增了日用小百货市、条编市、旧货市等。日用小百货物美价廉,成为了老百姓的抢手货。农产品与农用物资尤其丰富,卖粮卖菜与卖化肥的车辆常常堵在路口,严重影响交通,大集第二次整体搬迁到六汪以西河北庄南河地段。
2012年,大集又第三次搬迁至柳杭沟以西六汪以东地段,摊位首次突破千个。2015年秋季的第四次搬迁,让大集迎来新的面貌。新址位于镇驻地以南、前六汪以西地段,与六汪公交枢纽站仅一路之隔,交通便利,场地平整。如今2000多个摊位涵盖1000多个品类,从晨露未干的樱桃到深海捕捞的鲅鱼,从孩童的布老虎到老人的老汉烟,应有尽有,无所不有,真正实现了“一站购齐”。最西端的粮食市,一袋袋金黄的玉米流光溢彩;东西路的果蔬市,一筐筐鲜果和蔬菜香甜嫩翠;中间偏西的肉类市,一挂挂的猪、牛、驴肉光鲜亮丽;中间偏东的海鲜市,一盘盘鱼、虾、蟹争奇斗艳;……最东端的服装市,上挂下摆的服饰五颜六色。
六汪大集的每一次整体搬迁,带动了周边个体工商业户的迅猛发展。如今,六汪大集周边拥有近100家固定个体经营业户,涵盖建筑材料、农机维修、食品加工、批发零售、餐饮等领域,另有50多家机动经营业户,从业人员达800多人。
三.集日盛景:万人赴约的烟火盛宴
“逢五排十开集,山会年集爆棚”是六汪大集的约定俗成。农历五、十的常规集日,2万余人的客流已让集市熙熙攘攘;而二月初五、十月二十等山会,以及腊月二十、二十五、三十的年集,3万多赶集人摩肩接踵,盛况震撼。胶河大白菜、柏乡马铃薯、六汪红薯、大沟芋头、铁橛山大樱桃等构成大集上靓丽的风景线。六汪大集的烟火气,最浓处藏在舌尖。用传统老面发酵的“六汪老面馒头”,雪白松软;用当地纯花生油炸的“花生油条”,金黄酥脆;用新鲜猪肉和大虾、鲍鱼等海鲜与面饼块猛火爆炒的鲜肉烩饼,油润不腻;“塔桥全羊”的大锅冒着热气,作为区级非遗的这道名吃,羊杂汤撒上香菜和葱花儿,更是食客的牵挂。
孙家沟刘铁匠的打铁铺前围满好奇的看客,人们用手机记录着即将消失的锻打技艺。……六汪镇党委政府还借助集日组织文艺演出、科普宣传、法制宣传等活动,为大集增添文化内涵。
2014年,六汪大集被黄岛区评定为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集体传承的方式延续着乡土记忆。
更令人惊喜的是,六汪的非遗基因正在延伸。祝兹陶瓷工坊的传承人陈绪彬,将传承两千年的古陶技艺带进了集市周边的文旅项目,用传统堆塑技法制作的“栈桥陶盘”,成为新的“青岛礼物”。这些承载着祝兹侯国记忆的陶器,与大集上的老面馒头、鲜肉烩饼、塔桥全羊以及当地农特产一道,构成了六汪的文化双璧——古老与新生,在这里和谐共生。
从明永乐年间的六汪碧水,到如今2000多个摊位的繁华,六汪大集用多次搬迁记录发展,用百种味道串联岁月,这片土地上的烟火故事,仍在不断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