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菊花凌霜而开,承载着中国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秋意漫染时光,沉淀着人生对从容境界的追寻。
作者马山前先生的《读菊识秋——从〈问菊〉说开去》,以林黛玉的咏菊诗为引,既解析了诗文背后的孤高情志与作者心境,又纵览古今文人对菊花的吟咏,串联起传统草木文化的精神内核;更由秋及人,从鲁迅的时代批判延伸至暮年生活的处世智慧,将菊之品格、秋之意蕴与人生真谛相融。
文章笔墨从容,古今相映,于一花一叶、一时一季中见深意,既让我们领略传统文化的温润质感,也为当下生活提供了通透的处世启示。 读罢此文,不妨循着文字的脉络,在赏菊品秋中体悟人生,于岁月沉淀里收获从容。(278字)
【前言】
此篇文章为文化随笔(散文),以《红楼梦》中《问菊》诗为切入点,串联菊花文化、文学评论、时代反思与人生感悟,兼具文化底蕴与生活哲思。(73字)
【散文】读 菊 识 秋
——从《问菊》说开去
作者:马山前/陕西咸阳
《红楼梦》第38回,有一首名为《问菊》的七律,诗这样写:“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雁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作者潇湘妃子,即林黛玉,因为她卧榻潇湘馆,所以以潇湘妃子称谓。
仔细解析全诗,《问菊》不就一阕妥妥的情诗嘛!诗人借助与菊花的对话,抒发对秋情的质问。首联“欲讯秋情”,“手叩东篱”,直接点明主题,因为“众莫知”,只好“喃喃”问秋菊。二三联为该诗重点,四句诗,四个问号:“偕谁隐?”“为底迟?”“何寂寞?”“可相思?”醍醐灌顶,如雷贯耳。白话一下就明白:如此孤傲高洁,能与谁同在一起?都一样是花,为啥你偏偏寒秋才开?庭前屋后遍地凌霜,难道你不寂寞吗?请问大雁和蟋蟀,它们能相亲相爱吗?这种自问自答句式的背后,隐藏着孤傲与高洁,隐藏着卑微与潦倒,隐藏着寂寞与无奈,隐藏着愤懑与抗议…… 这是诗人林黛玉的自我评述,又是作家曹雪芹的思想写照。
菊花是多年草生植物,我国传统名花,有花中四君子之称。形状华美,姿色艳丽,内涵丰富,精神高尚,象征意义极强。有雅致之品,有高洁之格,有吉祥之义,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古往今来获得不少赞誉。譬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再无花。”(元稹)“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东坡)“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年年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因为时代不同,作者不同,立场不同,视角不同,所以诗文的含义也不同。《吕氏春秋•季秋纪》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这不难看出,菊花的真情是秋,是晚秋,是寒秋,是朔风阵阵之秋,是天寒地冻之秋。
20世纪30年代,那是个腥风血雨,民不聊生的年代。同胞们的血喷出来了,同胞们的肉割开来了,同胞们的尸体挂起来了。1933年9月,《秋的黄昏》一文在《时事新报》刊发,引起鲁迅注意,他摘录了它,他批判了它。原文说:我到秋天便会伤感,到秋天的黄昏便会流泪,我已觉得伤感是受秋风的波动而兴奋地展开,同时发现自己的环境最适合秋天,细细抚摸秋天自然发出的音波,我的命运使我成为秋天的人…… 鲁迅机警锐敏,态度鲜明,毫不留情,严厉斥责: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摸,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生活,使社会有平安和不安的差别,在文学上分明显现麻醉的和战斗的不同。先生洞察深切,笔下一针见血。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定数,时令有春夏秋冬四季,人生有少中晚三个阶段。人生如秋,秋似人生。上世纪40、50年代的人,现在都70、80多了,如何健康平安老去,幸福美满度日,已是不容回避的议题。有三点须得铭记:一明确人生真谛。“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是最健全的人生哲理,人一生难得完美,半称心恰到好处。二懂得循秋而生。“处世,当如秋山,览万物而容万物;做事,当如秋禾,求丰实而奉丰实;做人,当如秋水,知进退而能进退;养生,当如秋林,识天时而顺天时。”经典高论,全面深刻,具体实用。三向苏轼学洒脱。“闲庭独坐对闲花,清煮时光慢煮茶。不问人间烟火事,任凭岁月染霜华。”闲适,逍遥,自在的生活吧。(1331字)
2025年11月14日于咸阳
【作者简介】
马山前,陕西扶风人,1947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69年应征入伍,曾在陆军38师112团、四川南充军分区政治部、蓬安县武装部服役。
1987年转业到咸阳市司法局,2007年退休后在咸阳日报社工作12年。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南充师范学院、中央党校函授学院。
长期在机关从事文字、政治工作,业余坚持阅读和创作,在中央、军队、地方等单位发表上百万字文章,作品多次获奖、被转载,出版有《走出历史怪圈》《挺起担当脊梁》《跨越千年不朽》三部文集,受到关注和重视。(222字)
共1898字 2025年11月15日于宝鸡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