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大别山的范围和名称来历考证
文/戴 志(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
在华夏广袤大地的中部,有一座山脉横亘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它宛如一条巨龙,静静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这便是大别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不仅在自然地理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入探究大别山的范围界定与名称由来,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内涵。
一、大别山的范围变迁
(一)古代地理文献中的记载
追溯到先秦时期,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便有关于大别山的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 这表明在当时,大别山就已作为重要的地理坐标被记录下来。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当时大别山所涵盖的范围在具体解读上存在一定争议。有学者认为,这里所指的大别山可能主要侧重于其作为长江与汉水流域分界的关键节点,范围或许比现今认知的大别山要小,更聚焦于汉水以北区域 。
到了汉代,《汉书·地理志》对大别山的位置有了进一步说明:“大别之山在庐江安丰县西南。”庐江安丰县大致位于今天的安徽六安地区,这说明在汉代,大别山的范围被认为是在以六安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其范围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指向,且与今天大别山主体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认知开始契合 。
(二)不同历史时期范围的变化
随着历史的演进,各朝代对大别山范围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行政区划变动较大,对大别山的范围界定也相对模糊,但总体上还是围绕着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人口迁徙,大别山地区成为了重要的军事缓冲地带和人口迁徙的通道,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 。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文化的繁荣,对大别山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大别山的诗词歌赋,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大别山的范围已经基本涵盖了今天的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部分山区。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中虽未直接提及大别山范围,但从其对周边山水的描绘中,能间接感受到大别山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广袤与雄伟 。
明清时期,随着行政区划的逐渐稳定,大别山的范围也基本固定下来。在这一时期的方志中,对大别山的记载更为详细,不仅明确了其作为三省界山的地位,还对其山脉走向、支脉分布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基本确定了我们今天对大别山范围的认知。
(三)现代地理科学对大别山范围的界定
从现代地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大别山是秦岭山脉向东的延伸,呈西北 - 东南走向,西起湖北应山,东至安徽霍山、金寨,绵延约 270 公里,宽度在 50 - 100 公里之间 。大别山湖北境内主峰:罗田县的天堂寨海拨1729.13米,大别山安徽境内主峰:霍山县的白马尖海拨1777米。在这个范围内,大别山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多样的生物种类,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 。
从行政区划上看,大别山横跨湖北省的大悟、孝昌、麻城、红安、团风、罗田、英山、浠水、蕲春、广济、黄梅、等县市;河南省信阳市的浉河区、平桥区、商城、新县、光山、罗山、潢川、淮滨、息县等县区;安徽省的霍山、霍邱、金寨、寿县、舒城、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裕安、叶集、等县区 。这种跨区域的特性,使得大别山在文化上融合了楚文化、中原文化和徽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 。
二、大别山名称的来历探究
(一)地理分界说
文献依据:最具权威性的说法源自《尚书·禹贡》,其中记载大禹治水路线时提到“内方,至于大别”。大禹从内方山(今湖北荆门境内)来到大别山(今黄州禹王城一带,民间还留传着禹王城地名的来历与大禹曾在长江中游治五水有关联),可见大别山在古代交通和地理标识上的重要性。
自然分界意义:大别山是长江和淮河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山的南麓水流汇入长江,北麓水流汇入淮河 。这种独特的水文特征,使得大别山成为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从气候上看,大别山阻挡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和南方暖湿气流的北上,造成山南山北气候差异明显 。山南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北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从地形地貌上看,大别山南北两侧也截然不同,南侧多为陡峭的山地,北侧则逐渐过渡为平缓的丘陵 。这种自然地理上的显著差异,使得古人以“大别”命名,意为“大山分别(南北)” 。
后世佐证:汉代的《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大别之山在庐江安丰县西南”,进一步证实了“大别山”在汉代已是官方认定的地理名称,且位置与今天的大别山区基本吻合 。此后,历代地理著作如《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等,都沿用了这一名称,并对大别山的地理分界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
(二)民间传说
1,相传大禹来大别山长江中游治理五水,曾经在今黄州禹王城地域居住过,故东周时期在此地筑城时,后人以禹王城名纪念大禹留迹治水的功绩,但这个传说有待史书记载依据的进一步考证。
2,李白登临而叹: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大别山。他站在山巅,环顾四周,发现山南山北的景色、气候截然不同——一边是繁花似锦,一边是白雪皑皑 。他不由得惊叹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于是,这座山便因李白的这句“大别于他山”而得名 。虽然这个传说在历史真实性上有待考证,因为“大别山”之名早在李白出生前上千年的《尚书》中就已出现,但它却以一种浪漫的方式,巧妙地解释了山脉南北景观的巨大差异,深受民众喜爱 。
3, 汉武帝封禅传说:另一个传说与汉武帝有关。相传汉武帝刘彻封禅南岳天柱山时,途经大别山。由于大别山山高林密,汉武帝带领队伍走了许久都未能走出大山 。他不禁感慨道:“此山之大,别于天下 。”于是,这座山便被赐名为大别山 。这个传说同样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但它从侧面反映了大别山的广袤和雄伟,以及在古代帝王心中的深刻印象 。
(三)神话与文化说
楚辞与神话关联:屈原的《楚辞·九章·哀郢》中有“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一句,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大坟”可能指的就是大别山 。在上古神话中,有一座山名为“大别”,被认为是日月星辰西沉、阴阳交会、光明与黑暗分别之地 。楚文化充满了浪漫的神话色彩,作为楚国故地的大别山,其名称很可能承载了这种“天地分别”的古老宇宙观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大别山的名字就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一个蕴含了楚人世界观和文化记忆的符号 。
地缘文化角度:从地缘文化的角度来看,大别山在古代是吴楚两国的分界线 。山南山北的人们在语言、风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地域文化的区别也体现在山名上 。“大别”之名强调了这种差异,成为了地域文化的象征 。例如,山北的中原文化注重礼仪和秩序,山南的楚文化则充满了浪漫和神秘色彩,两种文化在大别山的分界线上相互碰撞、交融 。
三、总结
综合来看,大别山的范围在历史的长河中虽有一定的变迁,但总体上围绕着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区域,其作为长江与淮河分水岭的重要地位始终未变 。而大别山名称的由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说法 。地理分界说是最为可靠和主流的观点,它基于大别山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 。民间传说则为大别山的名字增添了浪漫和传奇的色彩,反映了民众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想象 。神话与文化说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宇宙观角度,挖掘了大别山名称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些不同的说法,共同构成了大别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图景 。
大别山不仅是一座自然的山脉,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文化教科书 。它见证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变迁,承载了无数的文化记忆 。无论是其独特的地理范围,还是富有深意的名称来历,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通过对大别山范围和名称来历的考证,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它在未来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
大别山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英雄辈出、红旗漫卷的红色沃土,如今‘’大别山精神‘’以上升到国家高度而广传华夏,永垂青史。
2025年10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