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当世界以前所未有的紧密姿态紧密相连,当不同肤色、信仰与文化背景的人群在地球村中共享同一片天空,"如何与差异共处"已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值此第30个国际宽容日(11月16日)来临之际,我们刊发作者强军同志的散文《宽容:在差异的土壤里种下春天的种子》,既是对这一全球性纪念日的真诚呼应,亦是对人类永恒精神命题的深度叩问。
文章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回溯宽容价值的生成脉络——从《联合国宪章》"力行容恕"的初心,到国际宽容年、宽容日的设立;从《宽容原则宣言》的法律确认,到《千年宣言》《2005年世界首脑会议成果文件》对其核心地位的反复申明,清晰勾勒出宽容从道德倡导升华为国际共识的壮阔历程。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停留于宏大叙事,而是将笔触深入现实的肌理:法国移民学校的文化碰撞、南非和解博物馆的碎片拼图、芬兰课堂里的"文化万花筒"……这些鲜活的场景,让抽象的"宽容"具象为可触摸的温度,揭示出其作为"化解隔阂的桥梁"的真实力量。
尤为动人的是对"教育"这一根基的聚焦。从儿童认知规律出发,阐释宽容意识培养须"从童年开始"的深刻逻辑——无论是芬兰小学生拼贴的"文化万花筒",还是加拿大中学生的"模拟联合国",抑或是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差异的尊重,都在印证:宽容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需要代际传递、环境滋养的文明素养。
散文结尾处的意象令人深思:联合国总部的宽容雕塑上,不同肤色的手掌共同托举地球,恰似对人类未来的诗意隐喻。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宽容或许正是那株最坚韧的种子——它扎根于对差异的接纳,生长于真诚的对话,终将在时光里绽放出和平的花朵。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篇文字中汲取力量:以宽容之心观照世界,以理解之眼看待差异,在差异的土壤里,种下属于全人类的春天。(731字)

【散文】
宽容: 在差异的土壤里
种下春天的种子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当晨光漫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门前的石阶,当暮色笼罩不同肤色人群交汇的街角,每年的11月16日,这个世界总会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姿态,提醒人类一个永恒的命题——宽容。这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镌刻在《联合国宪章》序言中的精神基因,是跨越五大洲四大洋的文明共识,更是人类在无数次冲突与和解中沉淀出的生存智慧。它如同古老橄榄树深扎岩缝的根系,在差异的土壤里默默生长,终将在时光里绽放出和平的花朵。

一、历史的回响: 从“力行容恕”到全球共识
宽容的种子,早在人类文明破晓时分便已埋下。《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的哲思,《古兰经》里"对于宗教,绝无强迫"的训诫,《圣经》中"爱邻如己"的劝谕,不同文明的先哲们不约而同地将包容差异视为智慧的基石。但真正将其升华为全球性价值,始于1945年《联合国宪章》那句掷地有声的"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这份诞生于二战废墟的文件,用最朴素的语言道破了人类存续的关键——唯有宽容,才能让经历过血与火的族群重新学会并肩而立。
1993年,当全球化浪潮初现端倪,当移民潮与文化碰撞引发新的焦虑,联合国大会敏锐地将1995年定为"国际宽容年"。那一年,来自18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激烈讨论:如何在文化多元的世界里避免"非此即彼"的对抗?如何让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人们找到对话的可能?最终,11月16日被确定为"国际宽容日"的提案获得一致通过,这不仅是日期的选择,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要让宽容从道德倡导变为具体行动,从精英共识走向大众实践。
1995年11月16日,首个国际宽容日的钟声敲响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在致辞中说:"宽容不是软弱的妥协,而是强大的勇气;不是被动的容忍,而是主动的理解。"这句话穿越二十余年的时空,依然清晰如昨。此后,《宽容原则宣言》《千年宣言》《2005年世界首脑会议成果文件》相继出台,将宽容与和平、人权、发展紧密相连,使其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价值之一。

二、现实的映照: 在裂痕中寻找对话的可能
今天的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宽容。全球化让纽约的咖啡馆里能听到东京的流行乐,让迪拜的商场里能看到巴黎的时装与非洲的手工艺品,但也在无形中放大了差异带来的碰撞。移民潮带来的文化适应难题,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茧房"加剧的偏见,局部地区因宗教或民族矛盾引发的冲突……这些现象都在提醒我们:当人们只看见"他者"的不同,却拒绝理解背后的故事时,隔阂便会像野草般疯长。
在法国某座移民聚居的城市,一位小学教师曾分享过这样的故事:班里新来的阿富汗女孩总是独自坐在角落,直到有一天,老师带着孩子们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讲到阿富汗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明珠,女孩眼中闪烁的光芒让全班同学第一次主动围到她身边,听她讲述家乡的巴米扬大佛与郁金香花田。这个微小的场景,恰是宽容教育的生动注脚——当知识打破刻板印象,当对话取代标签,差异便不再是隔阂的墙,而成为连接的桥。
而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和解博物馆"里,陈列着一面由无数碎片拼成的墙,每块碎片都来自种族隔离时期不同族群的日常用品:破碎的陶罐、生锈的钥匙、褪色的照片。讲解员说,这些碎片原本代表着伤痛与对立,但当人们愿意坐下来倾听彼此的故事,将这些碎片重新组合时,它们便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了宽容的象征。正如曼德拉在走出监狱时所说:"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这种超越仇恨的宽容,让南非避免了可能的流血冲突,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和解的范本。

三、教育的力量: 从童年开始播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强调:“宽容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儿童开始。”这不是空洞的倡议,而是基于认知科学的深刻洞察——儿童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思维方式。在芬兰的小学课堂里,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制作"文化万花筒",每个学生带来自己家庭的照片、传统食物的图片或节日的故事,共同拼贴出一幅多元文化的画卷;在加拿大的中学,"模拟联合国"课程不仅讨论国际议题,更要求学生站在不同国家的立场思考问题;在日本,许多幼儿园会定期举办"邻居日",让孩子们带着自己国家的玩具与邻居家的小朋友交换玩耍。
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实则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两颗珍贵的种子:一颗叫"理解",让他们知道世界的模样不止一种;一颗叫"尊重",让他们明白不同的选择都值得被善待。正如一位参与过跨国文化交流项目的美国中学生所说:"当我发现巴西的同学把足球当作信仰,印度的同学为排灯节准备一个月,中国的同学能写出漂亮的书法时,我突然明白,'不同'从来不是问题,拒绝了解才是。"
家庭同样是宽容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行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当孩子看到家长耐心倾听外卖员的方言,当他们观察到长辈尊重邻居不同的生活习惯,当家庭聚会时允许每个人表达不同的观点,这些细节都在传递着一个信念:差异不是需要消除的瑕疵,而是值得珍惜的丰富。正如心理学家所言:"儿童通过观察成人如何对待'他者',来学习如何成为'我们'。"

四、未来的期许: 让宽容成为文明的底色
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边回望,宽容始终是推动进步的隐秘力量。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学者对阿拉伯世界保存的古希腊典籍的翻译与研究,开启了现代科学的大门;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不仅运送着丝绸与瓷器,更传递着佛教艺术与波斯细密画的灵感;今天的国际空间站里,不同国家的宇航员共用一套生命维持系统,在微重力环境下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这些伟大的成就,无一不是宽容精神的果实。
未来的世界,必将更加多元。气候变迁可能迫使更多人迁徙,人工智能的发展将重塑文化交流的方式,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日益模糊……在这样的背景下,宽容的内涵也将不断丰富:它不仅是接纳不同肤色与信仰,更是理解不同的生存方式;不仅是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更是包容不同的思维模式;不仅是对"他者"的善意,更是对自身局限的清醒认知。
11月16日的阳光,每年都会准时洒在联合国总部的宽容主题雕塑上。那是一座由无数双手托举着地球的雕像,每双手的肤色不同,姿势各异,却共同支撑着一个完整的星球。这或许就是宽容最美好的隐喻——当我们放下偏见的包袱,用理解的手掌托住彼此的差异,人类这个命运共同体,终将在差异的土壤里种下春天的种子,收获和平的果实。
宽容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需要每一次对话的真诚,需要每一个微小选择的勇气。但只要我们始终相信:差异不是分裂的理由,而是丰富的馈赠;对话不是妥协的艺术,而是理解的桥梁,那么,那个"浑然一体的人类社会",终将在宽容的滋养中缓缓到来。(2666字)
共3419字 2025年11月15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