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今天与《中国作家网》同步推出。

冬藏·䩺冬(外一首)
文/宋红莲

我总觉得,䩺冬
是一种藏在烟火里的智慧
是老祖宗传下的
刻进骨子里的温良
时至冬日
秋风敛迹,秋霜覆阶
风里都裹着笺温润的养生处方
——夏瘦冬䩺
忙了一整年,奔波四季
身体早该卸下尘劳,好好歇一歇
不必追逐时髦添置新衣
一件耐看的棉外套便好
再把夏天没能穿出门的旧衬衣
衬在里头
多一层棉布,便多一层妥帖
这是为明年春天的忙碌悄悄攒劲
是在冬日的沉寂里
悄悄育一粒会开花的种子
最难得的是,这个朴素的秘诀
从祖辈的手中传给我们
一代又一代
从未遗落,从未褪色
我始终相信
这份藏在时光里的温暖与通透
往后,依然会顺着时季的脉络
流传一代,再一代
《喜欢这个季节的秋光淋漓》
出门便遇见你——
秋光淋漓
原来是我们共赴了
秋日与阳光的约定
秋光,是蓝天铺展的空旷
是白云漫卷的坦荡
是清风掠耳的透亮
是暖阳漫洒的晴朗
淋漓,是谷堆顺坡滚落的流韵
是玉米裹缨的暖香
是柚子在枝桠间晃出的清甜
是桔子压弯枝头的饱满景象
喜欢你,如同喜欢这个季节的秋光淋漓
喜欢万物在此刻沉淀
把日子饱满成一串果实
那果实叫一一
心、情、舒、畅
与秋日并肩
枕上阳光的肩膀
果实甜香入梦
蜜蜂怕醉
早早藏起踪迹
唯有我,如玉蝶
揣紧诗心
迎风而立,为你落笔
诗情如蝶翅,漫过秋光
扇动每一寸欢喜

赏析:
宋红莲老师的这首《冬藏·翰冬》以现代诗的形式复苏了传统“冬藏”智慧,在烟火日常中开掘出深沉的生命诗学。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点评:
一、时空交织的意象系统
诗人将“秋风敛迹”“旧衬衣”“棉布”等具象物编织成时空经纬——横向勾连夏瘦冬藏的养生哲学,纵向贯通祖辈传递的文化基因。“多一层棉布,便多一层妥帖”这般微观叙事,恰与“刻进骨子里的温良”的宏观命题形成张力,使诗意在袖口与苍穹间自由流动。
二、动静相生的生命节奏
诗作巧妙把握“藏”与“育”的辩证关系:表面写身体卸下尘劳的静态休憩,内里却暗涌“为春天攒劲”的动态蓄力。如中国画留白艺术,“冬日沉寂”的虚空处,正孕育着“会开花的种子”的生命势能,构成道家“虚而待物”的美学实践。
三、新古典主义的语言革新
打破传统田园诗的牧歌腔调,以“夏天没能穿出门的旧衬衣”等生活化口语重构古典意境。犹具匠心的是“翰冬”概念的创造:既保留翰墨书卷气,又注入现代人对冬日的重新解码,在词源学上完成对“寒冻”的温柔叛离。
此诗最动人的正是这种“藏”的哲学——它不仅是衣裳增减的生活智慧,更是在疾速时代里为灵魂保温的精神实践。当棉布与诗行叠衬成生命的护甲,我们终于读懂:最深沉的生长力量,永远源于那些安静蓄力的冬天。
作者简介:梅斓,北大中文系学士,人大经济学硕士、新闻学博士,“中国新闻奖”获得者,资深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