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米阳光
人生这场大戏,剧本早已开篇。有人含着金汤匙,有人生于寻常巷陌——这初始的牌局,我们无从选择。正如被誉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奥地利人阿德勒的理论所强调的社会关系、个人目标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阿德勒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社会兴趣的驱动,而不仅仅是生物本能,认为自卑感是推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动力,遗传和出身不过是“材料”,如何使用它们,打造怎样的人生居所,画笔始终握在自己手中。与其沉溺于对剧本的怨怼,或幻想“如果当初”,不如全然地接纳它,接纳这具身躯,接纳这段旅程的起点,接纳每一次选择带来的后果,无论甘苦,无论非凡或平庸。
真正的勇者,不在于抱怨发到的牌有多差,而在于如何将手中的牌打得精彩绝伦。这需要一种清醒的决断,不踌躇于悔恨的泥沼,不懦弱于未知的恐惧。如同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生命劳动者,即使漂泊无依,眼角噙泪,也选择在沉默后挺直脊梁,珍视健康与内心的安宁,坚信“处处无家处处家”。这份坚韧,正是“打好手中牌”的生动诠释。
众所周知的河北少年庞众望的事迹,更是将这份精神推向了极致。他出生于一个家徒四壁的农村家庭,父亲患精神分裂症,母亲庞志芹因先天性脊柱裂瘫痪在床,生活的重担与巨额债务早早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更不幸的是,庞众望自己6岁时便被确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这无疑是一副常人眼中“最差的牌”。
然而,庞众望选择了最艰难的接纳与担当。从初中起, 他一边悉心照料瘫痪的母亲和精神疾患的父亲,操持全部家务,甚至通过捡废品来艰难偿还家庭的手术借款,一边在昏暗的油灯下如饥似渴地学习,将困境化作燃料。
终于,苦心人天不负,庞众望以超乎想象的毅力与优异的成绩叩开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如今,他已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在读博士生,并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他的故事,并非简单的励志传奇,而是执牌局为笔的壮丽书写——证明无论起点如何荒芜,只要不放弃执笔的权利,就能在命运的废墟上,亲手筑起希望与尊严的高塔。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此清醒地“打好手中牌”。与庞众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被誉为“神童”的张炘炀。他天资聪颖,10岁上大学,13岁读硕士,16岁成为博士生,可谓手握一副令人艳羡的“好牌”。
可遗憾的是,在过早到来的赞誉和缺乏持续引导下,张炘炀逐渐迷失了方向。学业上未能持续精进,生活中缺乏目标与规划,最终陷入啃老的困境,曾经的天才光环黯然失色。
张炘炀的案例,正是未能善用天赋与机遇、在顺境中迷失方向的反面教材,警示我们:再好的牌面,若缺乏持续的努力、清醒的认知和脚踏实地的行动,也可能在人生的牌局中一败涂地。
生命的路途注定荆棘与鲜花并存,阳光与阴霾交替。当事与愿违成为常态,当现实的南墙赫然矗立,我们需要的不是退却,而是那份撞破了再跨过去的魄力。这并非鲁莽,而是基于对自我复原力的深刻信任——相信自己拥有在废墟上重建、在低谷中反弹的惊人能量。
每一次跌倒留下的沟壑,都在锻造生命的韧性。每一次看似错误的抉择,其背后也可能蕴藏着命运的深意,是成就更好的自己的独特路径。
因此,停止无谓的纠结与内耗。扔掉那些多愁善感和虚荣心,专注于脚下确定的路。在行动中瞄准方向,在试错中看清心之所往。不必艳羡别处的风景,因为每份光鲜的背后都有其晦暗;不必苛求完美无瑕,真实自然胜过千雕万琢。关键在于持续地更新自我,将每一次经历——无论对错成败——都内化为成长的养分。
最终,这份对人生剧本的坦然接纳与对自我力量的坚定信念,必将引领我们穿越迷惘与困顿。我们也终将明白,重要的并非剧本的华丽程度,而是我们在演绎过程中,如何一次次从尘埃中站起,如何将手中的寻常牌面打出惊雷之势,不断成为更高版本的自己——更坚韧,更清醒,更从容,也更接近那个内在真实的、不断进化的灵魂。
深耕当下沃土,人生的阡陌自会在晨光中徐徐铺展;静候时光酝酿,生命的轨迹终将于破晓时清晰可辨。执牌为笔,破壁前行,生命的画卷定然会在我们的书写下,展现出超越剧本的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