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钢插花庙铁矿的峥嵘岁月与时代印记
文||朱铁生
湘中腹地的群山深处,曾回荡着采矿机械的轰鸣,曾见证过一代代铁矿人的坚守。作为涟钢诞生之初的“粮食基地”,插花庙铁矿从被勘探发现到规模化开采,从鼎盛时期的“湖南铁一矿”到完成历史使命后的有序退场,其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与涟钢共生共荣的奋斗史,更镌刻着湘中工业发展的艰辛与荣光。
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南钢铁工业基础薄弱,“缺钢少铁”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954年,为响应国家发展地方钢铁工业的号召,湖南省工业厅启动了全省范围的资源调查,一场寻找优质铁矿床的行动在湘中大地悄然展开。1956年4月,选址工作组徒步穿越涟源县域,对插花庙矿区进行了详细勘察,确认这里蕴藏着高品质赤铁矿,且紧邻斗笠山煤矿,煤铁资源搭配得天独厚,为钢铁生产提供了理想的原料组合。
随着1956年毛泽东主席“湖南要自己办点钢铁”的指示下达,涟钢筹备工作全面提速,插花庙铁矿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工作组在选址论证中明确提出,该矿区靠近规划中的涟钢厂区,矿石运输便捷,是支撑钢铁厂持续生产的核心保障。1957年7月,冶金部正式批复涟钢建设规划,将年产20万吨铁矿石的插花庙铁矿纳入“四大工程”之一,这座沉睡千年的铁脉,自此被赋予了服务工业报国的时代使命。1957年底,涟源铁矿正式更名为插花庙铁矿,成为涟钢专属的铁矿石供应基地,开启了与钢城共生的历史篇章。
1958年,涟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插花庙铁矿的建设也同步拉开序幕。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响应号召,背着行囊走进深山,在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的荒坡上安营扎寨。初期的矿区条件极为简陋,选矿流程工艺简易,精矿产量远不能满足涟钢冶炼需求,建设现代化机选分厂成为当务之急。
1970年,一批批知识青年投身矿区建设,成为机选厂工地的生力军。他们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天天与红砖、水泥为伴,在“与时间赛跑”“大干苦干拼命干”的口号声中,掀起了社会主义劳动大竞赛的热潮。没有先进的施工设备,就靠肩挑手扛;缺乏成熟的技术经验,就边干边学、反复摸索。仅用两年时间,一座从初选到精选的自动化流水线便建成投产,其规模在湖南首屈一指,插花庙铁矿也因此赢得了“湖南铁一矿”的美誉。
为保障高品位矿石的稳定供应,矿区职工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田青公路的扩建与维护中。这条连接矿部与23公里外青山冲工区(属安化境内)的公路,是矿石运输的“生命线”,承载着矿区对涟钢的原料承诺。建设者们风餐露宿,日夜奋战,用汗水铺就了这条钢铁运输线,确保了每一批矿石都能及时送达涟钢高炉。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矿区还相继完成了尾砂坝后期工程等关键设施建设,形成了完整的采矿、选矿、运输体系,年矿石体系逐年攀升,为涟钢炼出湖南第一炉铁水、第一炉钢水提供了坚实支撑。
鼎盛荣光:钢企脊梁的能源基石
在涟钢从地方小厂向现代化钢铁企业迈进的征程中,插花庙铁矿始终扮演着“粮仓”的关键角色。改革开放后,随着涟钢产能的持续扩大,矿区规模也同步发展,矿石产量不断刷新纪录。从涟钢的第一支棒材到第一卷板材,从省内基建工程到重点工业项目,每一项成就的背后,都凝结着插花庙铁矿的贡献。
作为涟钢最核心的铁矿石供应基地,插花庙铁矿的高品质赤铁矿,为涟钢产品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那些年,矿区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不绝,运输车辆往来穿梭,选矿线上的职工们精益求精,确保每一批精矿都符合冶炼标准。青山冲、赵家冲、大茶元等工区的矿点上,铁矿工人们扎根深山,日复一日地开采、筛选,用辛勤劳动为涟钢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彼时的插花庙铁矿,不仅是涟钢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更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湘中工业崛起的重要缩影。
功成身退:转型路上的坚守与传承
历经近四十年的持续开采,插花庙铁矿的赤铁矿储量逐渐枯竭,矿石品质也逐年下滑。加之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1993年,这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矿区正式闭矿,尚未投产的梅石山工区也随之退出,成为许多建设者心中的遗憾。那些洒在工区建设中的汗水与心血,那些矿区里的青春岁月,都化作了永恒的记忆。
闭矿后,涟钢并未让这片土地的工业基因沉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矿区顺势转产,兴建了冷拔车间、焊管车间,同时拓展白云石矿山开采业务;15年后,随着总厂品牌更新与战略调整,钢产品加工项目有序退出,而白云石、石灰石的生产则持续推进,继续为涟钢的冶炼事业提供配套支持。从插花庙铁矿到田湖铁矿,再到涟钢冶金科技田湖分公司的改制变迁,这片土地始终与涟钢的发展同频共振。
如今,深山里的采矿机械早已沉寂,但插花庙铁矿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一代代铁矿人用青春、汗水甚至血水,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他们在荒山中拓荒、在困境中坚守、在转型中担当,为涟钢的崛起、为湖南工业的发展筑牢了根基。这座曾经的“湖南铁一矿”,虽已完成其采矿使命,却在湘中大地的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涟钢人心中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更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从弱到强的奋进历程。
铁脉虽竭,精神永存。插花庙铁矿的峥嵘岁月,早已融入涟钢的发展血脉,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在三湘大地的工业长卷中,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