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陕西关中西部农业起源与神农传说探秘
王晓林
陕西武功县漆水河畔,巍峨的教稼台静静矗立,犹如一部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农业史书,默默诉说着四千多年前后稷在此教民稼穑的辉煌往事。
在关中平原西部,陕西省武功县和杨凌一带,古称“有邰”的地区,被誉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民族始祖、农业大师后稷曾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创了灿烂的农耕文化。这里不仅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摇篮,也通过考古发现证实了先周农业的存在。
如今,来自西北及关中各地的农人仍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传统古会,带着当年麦子做成的大白蒸馍比赛展览,纪念神农后稷的功德。
---
01 农业起源:从传说与考古中探寻
在陕西关中西部,农业起源的故事通过古籍记载与考古发现交织出一幅清晰的图景。
后稷传说在《诗经·生民》和《史记·周本纪》中均有详细记录。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姜嫄因踩巨人足迹而生子,以为不祥,三度抛弃婴儿,但孩子均奇迹般幸存。
这个孩子取名“弃”,从小喜好农艺,长大后遍尝百草,掌握农业知识,在教稼台讲学,指导人们种庄稼。
弃的贡献被尧帝赏识,被举为农师,后被舜封为后稷,意为“农业之主”,并赐姓姬。
考古学研究为关中农业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关中地区迄今最早的农业遗存发现于距今约7000年前后的老官台文化。
这些遗址多位于河流转弯或两河交汇的三角台地上,出土农具包括垦荒的石斧、收割禾穗的石刀、石镰,加工粮食的杵臼、磨盘、磨棒等。
紧随其后的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年前)遗址中,关中农业以旱作粟为主,西安半坡遗址还出土了菜籽。
这些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及围栏遗址表明,当时已经驯养猪、狗、黄牛、鸡等禽畜。
先周文化考古发现更进一步证实了关中西部农业的发达。以武功郑家坡遗址为代表的先周文化,在目前已发现并确认的40多个先周农业遗址中,杨凌、武功地区约占半数以上,表明这一区域是先周农业文明的核心地区。
02 后稷传说:农业始祖的记忆与传承
后稷作为中华农业文明的始祖,其传说历经数千年的口耳相传与文献记录,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记忆。
诞生神话体现了后稷故事的神秘色彩。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到分娩时,姜嫄生下一男孩,因疑为不祥而多次抛弃,故得名“弃”。
教民稼穑是后稷传说的核心内容。弃长大后展现出非凡的农业天赋,他“相地之宜”,从查看地理、观土择地到选种种植,再到锄草、加强田间管理,甚至创造了牛耕,采用了甽田耕作法。
后稷在邰地(今杨凌一带)的系统性农业教育与实践,彻底改变了原始先民“刀耕火种”的落后状况。
后稷传说不仅是文献记载,更深入民间生活,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农业始祖后稷传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农业始祖后稷传说传承人刘志宏会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述后稷传说,体现了这一古老传说在当代的活力。
03 农耕嬗变:从原始走向传统的农业革命
后稷时代标志着关中西部农业从原始阶段向传统农业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技术革新是后稷贡献的核心。他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农耕技术,包括“相地之宜”、“观土择地”的土地选择方法,精细的选种标准,以及锄草、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农艺措施。
尤为重要的是,后稷在此创造了牛耕技术,采用了甽田耕作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先周时期的农业开发趋势是沿泾渭及其支流所切割的台原逐步深入,然后由原及隰,自西向东发展。
考古发掘表明,先周文化是在关中西部客省庄二期双庵类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著青铜文化,集中分布于漆水流域。
作物选育方面,后稷和他的部族取得了显著成就。《诗经·生民》记载:“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这表明后稷不仅懂得选择优良品种,还掌握了去除杂草、促进作物茂盛生长的方法。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先周时期关中地区的作物种类也日益丰富。除主要的黍、稷外,还有菽、麻、麦等,稻亦被列入宴享荐尝。
金文中有专管稻米加工的官吏,人工灌溉也开始萌芽。
04 地理溯源:邰地与关中农业环境
有邰的地理位置是理解关中西部农业起源的关键。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被“封弃于邰,号曰后稷”。
史书所载的“封弃于邰”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杨凌。考古专家在杨凌示范区西侧发掘出了疙瘩庙遗址,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000米。
在战国至西汉的陶器上,发现有“邰市”、“邰亭”印文,证明了此地为古邰国遗址。
在离古邰国遗址不远处,考古专家还发现了姜嫄遗址。遗址断面上见有文化层堆积,北部断崖上见有灰坑,地表散见有夹砂灰陶片。
关中平原的自然环境为农业起源提供了优越条件。关中盆地介于秦岭与陕北高原之间的渭河平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主要农区之一。
关中沃野千里,雨季与高温期同步,明显的周期性气候特别适宜于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
关中地区还是炎黄传说的核心区域。在中国古史传说中,作为华夏族主体的炎帝和黄帝集团曾长期活动于关中地区。
炎帝因其较早从事驯化动、植物的农业活动而被尊为农神。留居关中的姜姓部落与姬姓的周族是姻亲,把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传授给了周人。
05 文明基石:农耕孕育的周文化与中华文明
关中西部发达的农业成为了周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
周族迁徙与农业传播路线紧密相连。据记载,周人在杨凌一带经过三代,到第四代时迁到了邠(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农业开发北移。
到古公亶父时,周族与周围游牧民族间“农牧争地”矛盾尖锐,古公率族南迁,重返关中腹地的周原(今岐山一带)。
周文王时,以坚实的农业为后盾,战败戎狄等族,翦灭附近敌国,势力发展到汉江流域,史称“三分天下有其二”。
后来,周武王再迁沣水东岸的镐京(现在的咸阳一带),在此形成了西周的奴隶制文化、奴隶制制度。
农业优势成为周代商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说,周能够代替商,实际上是靠发达的传统农业的力量,当然也有文化上的优势。
在岐山一带时,周逐渐形成了一些礼仪,思想、文化也很发达,到周公时完全地制度化了。
周民族创制的农耕礼乐文明,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对中国古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周朝国祚延续八百余年,后世无逾于此。
06 文化传承:后稷精神的当代延续
后稷开创的农耕文明在当代关中西部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和现代农科研发得以延续。
民俗活动是后稷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姜嫄村村民会在姜嫄祠举行祭祀大典缅怀姜嫄和后稷。
祭祀活动有献花、献乐、吃“孝子面”等环节,具有早期祭祀仪式的烙印。
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武功县武功镇漆水河畔会举行盛大的河滩会,吸引着各地农人商贾。
传说河滩会是民众为纪念后稷教民稼穑功绩而发起的。在每年冬闲,人们带着蒸馍和果蔬为后稷献贡品,蒸馍的好坏反映出庄户的收成丰歉。
这时,人们会对各家的蒸馍评点一番,因此河滩会又称“赛蒸馍会”。
后稷精神在当代被提炼为“教民稼穑”、“相地之宜”和“执农不弃”的核心价值。
“教民稼穑”结束了漫长的原始农业时代,把周部族相对先进的农业科技进行推广;“相地之宜”就是“因地制宜”,体现了对天地自然的尊崇;
“执农不弃”则是周民族的传统,也是现代杨凌农林科教人员的信念之一。
杨凌的现代农业角色延续了其历史地位。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与爱国将领杨虎城在杨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1997年,国务院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9年批准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如今,杨凌示范区内拥有6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近6000名科教人员。
在武功县老县城东门外,漆水河畔矗立着后稷雕像与教稼台。相传,后稷为教习民众耕作种植,将粮食量具“斗”翻面并置于地面,站于其上讲授农业技艺。
人们后来仿照“覆斗”样式建造土台,为后稷教民稼穑提供专门场地,这就是“教稼台”的由来。
如今,每年杨凌农高会前,教稼园内总会举行祭祀典礼,弘扬后稷文化,传承农耕文明。
那些从西北及关中各地赶来的人们,带着劳动一年的农产品进行交换,延续着古老的赛蒸馍风俗。
四千年的时光流转,农业始祖的精神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文/王晓林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晓林,男,1962年生,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学一级教师与文化馆员双职称。现任《秦地》文化杂志执行主编。曾长期担任咸阳市政协委员。已在市以上报刊及《新华网》等发表文学作品二百多万字,书画音乐作品多件,点击量逾三千万人次,拥有粉丝上百万人。出版有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乡土教材等。作品多次获全国性大奖。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理事。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