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冬昼里的宽容烟火
作者:李安民
当十一月十六日的冬阳漫过韩城古城的青砖黛瓦,“国际宽容日”的暖意,便顺着澽水河的清波,悄然渗入这座千年明清古城的脉络肌理。
此刻的韩城,早已褪尽秋日的斑斓。古城墙根的柿树上,悬着最后几盏红柿,宛若被冬风遗落的灯笼;司马迁祠的石阶覆着薄霜,连柏叶的清香里都沁着几分凛冽。街角“韩城双妍”摊位前,剪纸姑娘正执银剪细细勾勒祠宇的飞檐翘角,红纸流转间,“史笔千秋”的纹样与古柏虬枝相映成趣;一旁的皮影艺人则在调试彩影——司马迁影人官袍染赭,眉眼间凝着“究天人之际”的沉静;王杰影人一袭藏青,袖口松竹暗纹若隐若现。光影交错间,皆是古城独有的文化气韵,更暗合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千年哲思。
而这方水土“常怀宽容之心”的底色,正为清冷冬日添了几分软暖。古城巷弄的老茶馆里,推门便是蒸腾的热气与淳朴乡音。邻座不慎碰翻茶盏,溅湿了棉袍,也只换来一句“莫麻达,炭火正旺,衣裳一会儿就干”。这便是韩城人刻进日常的宽容——非刻意退让,而是澽水河畔世代相传的“容得下”:容得下冬风叩窗的莽撞,容得下邻里的偶尔磕绊,也容得下岁月里那些未尽的圆满。这正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最质朴的市井注脚。
“常修宽容之德”,在韩城恰如司马迁祠前那株古柏。千年风霜虽压弯枝桠,却未曾折断它的根基。一如那位身受极刑的史官,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胸怀,容纳帝王的功过、侠客的锋芒;即便项羽的“刚愎”、刘邦的“狡黠”,也落笔坦荡,不溢美、不隐恶,以史笔存真的气度,诠释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至高境界。
同出韩城的清代状元王杰,历三朝而清廉自守,更以“让墙”佳话流传于世。当年邻里因宅基争执,他提笔写下“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份“谦和平恕”之心,正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生动践行,至今仍在“让墙巷”中流转。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两侧院落青砖灰瓦,墙头酸枣枝苍劲探出。老人们坐于巷口闲话,犹念“宰相肚里能撑船,让出来的不仅是三尺地,更是心安”。这份“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早已融入古城街巷的骨血。而今韩城人,更将这份修为化入日常:景区里迷路的旅人,总能听见老街坊亮着嗓子指路——“从文庙拐到隍庙巷”,末了还添一句“跟着走,莫麻达”。这宽容从不空泛,它是青砖缝里生出的温软,是冬阳下晒暖的共情。
信步至澽水河边,风拂枯草,恰好触及“常思宽容之益”的真意。岸边老艺人正以竹条修补秧歌彩扇,皴裂的手指捋着细竹丝,笑言:“扇骨再硬,理顺了就舒展。”这话语,恰似宽容的注脚——容下他人过失,实则是为自己的心解绑,正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赋予生活的通透。
就如韩城的冬日,看似冷峻,一旦踏入巷中羊肉饸饹摊,便另是一番天地。摊主利落地压着饸饹,荞麦面在沸水中翻滚成金黄,浇上滚烫羊肉臊子,撒一把葱花辣油,香气扑鼻。若有游客失手碰翻面碗,大叔总是摆手笑道:“莫麻达,一碗面而已,天冷,可得吃热乎的!”说罢重煮一碗,还多添一勺臊子,“咱韩城的面,就像咱的性子,宽宽绰绰才舒坦,吃着嘹咋咧!”邻桌递来的蒜罐,陌生人的笑意,都将寒意熨得平整。这“益”处从不惊天动地,它是冬夜里暖透肠胃的妥帖,是卸下心防后的舒展,一如古城历经百年风雨,因包容而愈发温润如玉。
最是动人处,莫过于“常予宽容之爱”。暮色四合,古城灯笼次第亮起。卖甑糕的阿婆掀开花布罩,给放学的娃娃多舀一勺蜜枣,木勺轻敲瓷碗叮当作响:“天冷,甜的暖身子,吃着嘹咋咧!”
不远处,“韩城双妍”摊前,剪纸姑娘见游客对皮影好奇却羞于询问,便主动递过一尊小巧的司马迁皮影——影人眉目宽厚,衣角“忠恕”纹样清晰。她笑道:“拿着看,咱韩城的皮影,藏着一辈辈的宽厚。剪皮影、做皮影,都讲究‘容得下不同模样’,这便是老辈人传下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皮影艺人亦在旁温言:“你看这王杰皮影,虽是宰相,却不失市井的温和,正如他让墙的故事,宽人即是宽己。”
这时,一位白发老人近前,指着姑娘新剪的“让墙图”赞叹:“这手艺把老故事讲活了!咱韩城人过日子,就得学这份宽厚,日子才嘹咋咧!”姑娘含笑将剪纸赠与老人,老人珍重收好,说要让孙儿也听听“让墙巷”的来历。
这便是韩城的宽容:不尚宏大抒情,只将“爱”意裹入甑糕的甜香、羊肉饸饹的热汤、冬阳晒暖的粗瓷碗;织进皮影的纹样、剪纸的线条;融进那句淳朴的“莫麻达”里,更刻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基因。一如巷口修鞋匠为客人的鞋底多钉两枚掌钉,只道:“路滑,结实些稳当,走着莫麻达。”——这些琐细的美意,正是宽容沉淀于古城烟火日常的印记。
夜色渐深,青石板路映着灯笼的暖光。巷尾戏台上,韩城秧歌悠悠响起。艺人亮开嗓子唱道:“走进陕西韩城县,古城处处有温软——”质朴唱腔裹着秦腔的苍劲,在街巷间回荡。
忽有游客脚下一滑,不慎撞翻路边糖画担子,糖稀溅上初成的“龙形”,洇作一片琥珀。货郎却先扶稳游客,替他拍去肩上浮尘:“莫麻达,没事吧?这儿有热炒栗子,先捂捂手。”一旁摆弄皮影的老者也笑言:“正好我这‘司马迁写史’缺个糖画配景,你这‘糊了的龙’,倒像史书里的‘不完美’,恰是正好!”三言两语间,游客的窘迫尽散,四周响起一片笑声。有人高声叹道:“这日子过得嘹咋咧!”
夜戏的腔韵缠绕着糖香,恰似王杰笔下“和而不同”的深意——宽容从不旨在磨平棱角,而是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让各异的人与事,都能在这千年古城的烟火里,寻得一份温暖的栖居。
当最后一缕冬阳掠过古城墙的垛口,蓦然领悟:国际宽容日的暖意,始终蕴藏在文明的传承之中。它是韩城千年风骨,是司马迁“史笔容真”的胸怀,是王杰“让墙三尺”的气度,是“韩城双妍”里剪纸的流畅、皮影的温润,是澽水河畔老艺人的通透、羊肉饸饹摊主的豁达,更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密码,藏在每个韩城人挂在嘴边的“莫麻达”与“嘹咋咧”中,化作细碎而真挚的善意。
这份跨越千年的宽容,让古城在岁月流转中愈发温润;而“宽容二字,咱韩城人刻在骨子里,嘹咋咧!”——这质朴的心声,正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当代回响,更是国际宽容日最动人的文化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