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中的财富哲思
五代传承的精神密码
作者/余成刚
归乡送寒衣,是六年来的首次返程,亦是我五十载人生里第四次踏上这片大别山区的红色故土。老宅坐落于鄂豫皖交界地带,王树声大将、洪学智上将、徐立清中将的出生地距此不足三十公里,张祖谅中将更是姥爷的同宗,此外还有多位本家开国少将。这片红色热土上,曾涌现出无数为信仰舍弃家业、投身革命洪流的志士,而我家从太爷、爷爷、父亲、我到儿子,历经五代人的命运跌宕,不仅镌刻着时代的沧桑,更沉淀出一脉相承的家族精神密码,让我在寒衣寄思的肃穆氛围中,对传承的真谛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一、时代洪流中的生存智慧:顺势安命的传承根基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生灵,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在时代洪流面前,个体的财富积累与守护往往显得微不足道。这片土地上,有人为了革命理想主动放弃万贯家财,将田产、物资悉数捐献,转身投入救亡图存的事业;而我的祖辈,作为普通的小业主与农民,只是想守住自己的一份薄产,却依旧难逃时代的洗礼。
太爷以售卖豆腐起家,凭着起早贪黑的勤快与一分一厘的节俭,日积月累攒下财富建起老宅余楼,节俭到每日做饭发放“洋火”都按根数计量,可解放后家产被没收,毕生心血毁于一旦,最终以投塘自尽的方式抗争这份不甘。爷爷曾从南京、武汉贩运布匹拓展生意,积攒下不少家业,面对解放后财产充公的现实,他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压。1956年兴修水利时,老宅挖出四缸金银,时任大队会计的他,虽内心清楚这是自家祖辈积攒的家底,却仍按当时的规定仔细清点核算,公平分配给全村人,帮助家家户户盖起了瓦房。谁曾想,1959年那场罕见的大饥荒中,爷爷最终饿亡。大伯大学毕业后凭借学识担任高中教师,本想靠着教书育人安稳度日,却只因撰文对当时政策提出不同意见,便被判刑九年。牢狱之灾不仅摧毁了他的事业,更让家庭陷入绝境,期间大妈与两位堂姐因生活困顿相继饿死,大伯出狱后身心俱疲,昔日的学识难以施展,只能靠帮人写字勉强维持生计。
父亲远赴新疆兵团,因“地主子女”的身份一辈子活得谨小慎微,文革时遭诬陷家中藏有电台,便对家史绝口不提,对财富毫无渴求,却始终坚守着内心的准则。我后来才知晓,6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亲临新疆石河子兵团视察,面对一位因“成分不好”而自卑的知识青年,总理温情而坚定地说道:“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这句话如同一道光照亮了无数身处时代困境中的人,也深深触动了父亲,让他在压抑的环境中重拾信念,更加坚定地以行动证明自己,终于在1981年光荣入党,以实际行动获得了组织的认可,终生活得克制而坚定。
祖辈的遭遇,为家族传承埋下了“顺势安命”的根基。财富的留存与增长,离不开时代的浪潮推动,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体的财富积累可能瞬间化为泡影,甚至连安稳生活都难以维系。此时的“安命”并非懦弱,而是对时代格局的清醒认知与无力抗衡后的从容接纳。那些主动舍弃财富投身革命的志士,与被动失去家业、甚至性命的祖辈,虽选择不同,却都印证了时代力量的不可抗拒。父亲的谨慎、爷爷的被动坚守、大伯的悲惨境遇,都在向后代传递:在时代的绝对力量面前,个体的财富追求与人生规划需顺势而为,唯有认清现实、坚守本心,才能在动荡中求得生机。而周总理的那句箴言,更让这份“顺势”多了一份主动即便出身与时代境遇无法掌控,仍可通过坚守正道、努力拼搏,为自己的人生开辟出一条光明之路。这份对财富的敬畏与淡然,以及对人生道路的主动坚守,潜移默化塑造了家族的精神内涵,成为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
二、财富边界的坚守之道:道义为先的传承内核
爷爷对财富的态度,始终带着时代赋予的被动与克制,却坚守着做人的底线,更为家族传承注入了“道义为先,取之有矩”的核心内核。1956年老宅挖出金银后,他依规分配的举动,并非源于主动的豁达,而是深知在时代规则下,个人对财富毫无掌控力,依规分配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当时唯一的生存选择。即便如此,这份不贪不占的本分,仍让他赢得了村民的认可与敬重,更成为家族传承中“君子爱财,当循正道”的生动注脚。
我到北京工作后,一次家庭亲戚聚餐时,席间一位亲戚的朋友谈及自己的发家经历,让我尤为感慨。他当年在北京开出租车时,曾载过一位从陕西来京看病的女士,从北京站到积水潭医院的短短路程,竟漫天要价敲诈了1600元;还有一次,一位外籍乘客乘车时不慎遗落一个包裹,他打开发现里面有27万美金,便占为己有,以此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对此类不义之财的获取方式,我始终无法认同。这让我想起“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千金不传无义子,万财不渡忘恩人”的古训,爷爷那份被动却坚定的底线坚守,正是对财富最本真的敬畏之心,也与这片红色土地上那些为信仰舍弃财富、坚守道义的志士精神一脉相承,更融入家族血脉,成为代代恪守的“道义有道”的行为准则。
三、人生格局的精神淬炼:心定志坚的传承力量
成功从无固定范式,对待财富的态度亦是如此。红色土地上,有人为了理想放弃财富,在革命道路上坚定前行;我的祖辈们,则在财富的得失与人生的坎坷中,展现出不同的人生选择与格局,唯有刚柔并济、心定志坚,才能在财富的起伏中从容前行,而这份坚韧与坚守,也成为家族传承的核心力量。
爷爷在财产充公后,没有沉沦抱怨,而是凭借文化功底担任大队会计,用平和的心态面对财富的得失,即便最终结局悲凉,也坚守了为人的本分;父亲在时代的重压下始终坚守底线,周总理那句关于出身与选择的箴言,更让他坚定了前行的方向,1981年入党后更是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沉默的担当支撑起整个家庭,甚至在我任销售经理时,专程来到我就职的单位,诚恳要求公司领导“我儿子不适合管理钱财”,这份对财富的谨慎,藏着对后辈“不被财富所累,当以道义立身”的朴素期盼,更彰显了家族“慎欲知足,正道直行”的处世哲学。大伯历经牢狱之灾后未被命运击垮,即便只能靠写字维生,也坚守着文人气节,从未投机取巧获取不义之财。
受祖辈与父亲的影响,我始终以严谨态度对待财富与人生,1993年光荣入党后,更坚定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信念。回望人生历程,我对财富的认知从浮躁暴富梦,到踏实争取辛劳所得,再到淡然处之,正是家族传承的人生哲学与党员的责任担当在指引方向。如今,我正将这份跨越时代的精神财富,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家中的第五代我的儿子。我深知,家族传承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要让后辈在血脉延续中感知精神的力量。因此我早已计划,待他考入大学后,便带他回到这片大别山区的祖地寻根,让他亲身踏足老宅的土地,触摸祖辈生活的痕迹,感受红色热土的厚重底蕴,真正接过家族精神传承的接力棒,让这份坚守与智慧在新生代中延续生长。“大喜要稳,大怒要忍,大惑要等,大悲要静”,真正的强者,能在财富起伏与人生磨难中保持本心,而这份本心,正是家族传承最珍贵的馈赠。
四、五代传承的使命担当:精神延续的传承闭环
祖辈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财富与人性、时代的深刻关联。这片土地上,有为信仰舍弃财富的崇高,也有像我家祖辈这样在坎坷中坚守的平凡。从我太爷的抗争、爷爷的克制、父亲的谨慎与入党后的坚守,到大伯的隐忍,再到我对后辈的期许与传承规划,历经五代人的沉淀,终于形成了“顺势安命、道义为先、心定志坚”的家族精神闭环。
在时代洪流中,顺势而为是生存之道,坚守底线是立身之本,看淡得失是处世之智。周总理当年在石河子兵团留下的箴言,不仅照亮了父亲那一代人的前行之路,更成为家族精神传承的重要注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出身何等境遇,个体对正道的坚守、对人生方向的掌控,始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1981年父亲入党,1993年我追随其脚步加入党组织,这份红色信仰与家族坚守的融合,让我们更加明白:财富终是身外之物,唯有内心的坚定、做人的格局与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才是支撑家族行稳致远的根本。而传承这份精神财富,让其在后代心中生根发芽、绵延不息,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从太爷时代的财富抗争,到爷爷时代的底线坚守,再到父亲时代的信仰追求,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人生实践,丰富着家族传承的意义,最终将这份精神密码传递给新生代,完成五代传承的使命闭环。
五、尘封八秩秘辛,待解家族传奇
除了祖辈与财富相关的命运跌宕,我家还藏着一段跨越八十年的未解秘辛,为这段家史增添了传奇色彩。太爷的续弦杨奶奶,是1946年跳伞降落在故乡附近的神秘女子。彼时她提出要见当地富户,村民将消息告知我太爷余二爷,二人交谈后,太爷便同意娶她为妻。在那个年代,能身着旗袍跳伞而下的绝非凡人,而这段经历恰好与1946年3月戴笠撞机事故时间吻合。当时事故造成13人遇难,却未提及死者的性别与具体身份。
若杨奶奶是机组成员,便引出诸多疑云:戴笠是否早已预知死亡?其情妇中统陈华在勘察事故现场时,曾详细描述戴笠的遗体死状——右手伸出,紧握成拳,姿态决绝,带着赴死的坚定,这份异常的状态背后是否另有隐情?关于杨奶奶的秘密,太爷、爷爷、父亲始终缄口不言,就连自幼与她一同长大的姑姑,在她去世时也只模糊提及“有人打扰、该交付的东西没送出”。如今唯一健在的知情人姑姑,谈及此事更是言辞含糊,仅在今年1月12日的聊天中透露“她是军统人员”。
其实,尘封的历史本就如此,毕竟历史往往是一笔糊涂账。杨奶奶的口音无人知晓,她的真实身份、与太爷的谈话内容、临终前未送出的物品,都成了待解的谜团。有些事情,清楚了反而就没有故事了,这份留白或许正是这段家族秘辛最动人的地方。当然,这段尘封的过往若能揭开,或许也将为戴笠之死及当时国统区情报史研究带来新的突破,更将为家族传承增添一抹传奇的色彩。
余成刚简历
余成刚,新疆石河子市人。1975年出生1991年入伍,任坦克第12师47团坦克一营文书。退伍后历任乌苏啤酒公司新疆区负责人,新疆机场集团乌鲁木齐机场营销运营总监,现任北京逸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文学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