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再读《曹刿论战》——
于字句间窥见春秋“民心密码”
作者:鲁建才 - 杭州
重温高一时候学过的《曹刿论战》,书中这样一个情节尤为引人深思。曹刿与鲁庄公展开了一场关键对话,鲁庄公为回应曹刿“何以战”的询问,给出了三个理由。然而,前两个理由皆被曹刿果断否定,唯有第三个理由——鲁庄公提及在处理案件时虽未能做到每案必察,但都秉持以情处置的原则,获得了曹刿的高度认可。那么,曹刿为何对这一事件如此看重呢?
这背后,实则蕴含着春秋时期战争“以民为本”的制胜逻辑。在曹刿的认知里,战争的本质并非取决于兵力的强弱、盟约的稳固,而是民心的向背。这便是他否定前两个理由、认可第三个的关键所在,其中所折射出的政治与军事智慧,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那个纷争的时代。
一、被否定的两个理由:无涉“民心”,仅是小范围之利
鲁庄公最初提出的两个理由,皆未能触及战争的根本,犹如隔靴搔痒,无法真正凝聚民心。
其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鲁庄公将衣食这类生活所需之物,分享给身边的近臣。这种行为看似慷慨,实则只是将恩惠局限于小范围的贵族阶层,并未惠及广大百姓。在曹刿眼中,这不过是“小恩小惠”,如同洒在沙漠中的几滴水,无法滋润广大民众的心田,自然无法让民众真心实意地拥护君主,更无法为战争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其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鲁庄公在祭祀时,对神明恪守诚信,不敢虚报祭祀所用的物品。在春秋时期,祭祀确实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人们普遍敬畏神明。然而,神权与民权紧密相连,“神权依附于民权”。倘若君主失去了民心,即便对神明再虔诚,也无法获得神明的庇佑。这种对神明的诚信,在曹刿看来,不过是“虚信”而非“实德”,无法从根本上赢得民众的支持。
二、“以情断案”的核心:得民心者得战力
鲁庄公所言“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为无论案件大小,即便无法做到每件都彻查清楚,但一定会依据情理公正裁决。这一点,恰恰是曹刿所认可的关键所在。
民心,是战争的坚固根基。在春秋时期,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力。士兵从百姓中征调而来,粮草也依靠百姓供给。倘若君主能够公正地处理案件,百姓便会深切感受到“君主为自己做主”,从而心甘情愿地参军入伍、为国效命。如此一来,便能形成“上下同心”的强大战斗力。反之,若君主昏庸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士兵在战场上必然士气低落、毫无斗志,战败也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以情”断案,是“仁政”的生动体现。这里的“情”,并非指君主与臣民之间的“私情”,而是“民情、情理”。它代表着君主不滥用权力,尊重百姓的基本权益。曹刿所追求的,并非君主事事完美无缺,而是君主拥有一颗为民着想的心。这种仁政或许并不完美,正如鲁庄公所说“不能察”,但正是这种不完美中的真诚与努力,能够逐渐积累民望,成为比恩惠、祭祀更为扎实在的“治国之本”。
战争的本质,是“政战”而非单纯的“兵战”。曹刿的核心逻辑在于“夫战,勇气也”,而勇气的根源则是“民心所向”。只有百姓坚信君主是公正的,才会在战场上迸发出“一鼓作气”的勇气,奋勇杀敌。倘若百姓对君主失望透顶,即便拥有再强大的兵力,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在战场上不堪一击。
三、背后的历史背景:礼崩乐坏下的“民心觉醒”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旧秩序已然崩溃,诸侯争霸的局面逐渐形成。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诸侯们不再仅仅依靠“天命”“宗法”来维持统治,而是越来越意识到“民心”的重要性。
曹刿作为一位底层士人,并非特权阶层,但他却深刻洞察到百姓在国家命运中的关键作用。他否定鲁庄公的前两个理由,本质上是对“贵族本位”“神权本位”旧思维的坚决否定,是对“民本位”新逻辑的积极认可。这种超越时代的眼光和智慧,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颗耀眼明星。
四、经典启示: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简单来说,曹刿看重的并非“断案本身”,而是断案背后所反映出的“民心向背”。对他而言,君主能否公正对待百姓,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终极密码。这也正是《曹刿论战》超越单纯的“战术记载”,成为经典政治智慧的核心原因。
我们不禁对曹刿心生敬佩之情。一位平民百姓,却心系国家生死存亡,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为国家命运出谋划策;他更深刻认识到司法公正对于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这种远见卓识令人赞叹。同时,我们也由衷敬佩鲁庄公,他不耻下问,虚心接受一位平民的建议,展现出了一位君主应有的胸怀和智慧。最终,鲁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成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军事案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更羡慕那个时代,平民百姓有机会直接面见国家最高领导人,坦诚地吐露自己的心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开放包容的政治氛围,为人才的涌现和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刿论战》犹如一座智慧的宝库,每一次品读都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得到不同的感悟。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民心”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只有赢得民心,才能赢得未来。让我们铭记这份跨越时空的智慧,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民为本,砥砺前行。
2025.11.15

曹刿论战

作者简介:
鲁建才 男,1958年出生,杭州人,汉族,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先后参加绩溪胡适研究会、屯溪程朱理学研究会、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理事、杭州市文学学会会员、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员。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社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邓国安、徐勤、徐忠友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社长助理:李晓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王木清
副院长:王志成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11月16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