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父志情
杨超
岁序如流,思念无垠。每忆吾父,感怀万端,谨书斯文,以寄哀思。
吾父诞于一九三七年,系乾州梁村芝兰贫家之子。彼时农村困厄,生计维艰,饔飧常匮。父为社员,于生产队中披星戴月,躬操重活,然一日工分,不足一毛。为赡老育幼,父以单车负母与祖母所织之布,涉远至泾阳、三原等地易粮。身形虽瘦,担当逾伟,于困厄中独撑家梁,坚毅前行,未曾稍懈。
迨至改革开放,春风骀荡,父敏察时变,勇拓商途。初涉粮油贸易,继营棉花生意,足迹遍及豫、鲁、晋、冀、鄂、甘、宁、新诸省。父之勤苦,终使家道渐兴,荣列乾县首批 “万元户”。且父心怀桑梓,目光高远,以诚信立身处世,力扶邻里共赴富路。众人初涉商海,资财匮乏,父便赊棉予之,待获利后再返本;遇有畏难踟蹰者,父又苦口相劝,垫资助力。由是,芝兰及周边村落,皆受父之鼓舞投身棉业,一时乾南棉业大兴,蔚然成风。父之功,使一方脱贫,堪称致富 “领头雁”,亦获梁村党委、政府 “致富带头先进个人” 之旌表。
及市场日臻繁盛,父之事业愈隆,与国棉诸大厂建立稳定合作,凭优良品质、卓著信誉,屡获企业嘉许。乾县棉市,因父等先驱之开拓而日益昌大,纺纱、织布、印染诸业接踵兴起,乾县终成西北纺织名县。父之于乾县棉市,实乃开疆拓土之先驱。

父一生勤朴向善,崇新务实,不随陋习,不囿偏见。土地承包制推行后,父为村中闯市场之第一人;建房之时,首创承包之制,省人省力,效率倍增,且率先兴建砖混大瓦房,引领乡村建房风气之先。高考制度恢复,父于吾兄弟学业关怀备至,督导甚严。吾等亦不负父望,皆以优异成绩考入庠序,于千军竞过 “独木桥” 之际,一家三子同登科第,传为乡梓美谈,父因教子有方,广受赞誉。
忆吾初入乾县广播电视局供职,父曾至单位,与吾共宿斗室。一夜大雪纷飞,翌日黎明,父趁人未醒,冒严寒清扫单位房前至大门积雪,为行人辟出通途,此善举在单位传为美谈。一九九八年,芝兰村整葺街道,父率先捐资六千元 —— 彼时吾月俸仅三百一十七元,父之慷慨,令人感佩,其名勒于功德碑上,熠熠生辉。
父于吾兄弟婚娶、购房,及子侄求学诸事,皆倾囊相助,而自身却节俭度日,烟酒不沾,低调务实。父虽幼时失学,然嗜读不倦,手不释卷。晚岁行动不便,仍心系时事,常以亲身经历,为邻里讲述政策之善、改革之成、国家之兴。故凡与父相识者,莫不称颂其为人,感念其德行。
奈何前年新冠疫情肆虐,父于二〇二三年一月二十三日(农历正月初二),因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八十七岁。吾失严父,悲痛难抑,肝肠寸断。
父之一生,堪称学习之典范、奋斗之楷模。以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生活;以言传身教,树立崇高风范。虽父已乘鹤西去,然音容宛在,教诲犹存,如明灯指引吾辈向善向上,砥砺前行,永志弗谖。
时维二〇二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寒衣节将至,谨以拙笔,述吾衷肠,遥寄哀思。呜乎!伏惟尚飨!
(杨超,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乾县县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乾县融媒体中心原主任。先后荣获 “陕西新闻奖” 等省市以上作品奖百余次;获评咸阳市委、市政府表彰的 “十佳新闻工作者”“十佳文明宣传工作者”,陕西日报社连续七年表彰的 “十佳通讯员”,陕西省委宣传部表彰的 “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