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2015.12-2025.11
展示之际,可见十年韶华在宣纸上静静流淌。共五百余幅画作,不仅是我与笔墨对话的印记,更是三千多个日夜在砚边躬耕的见证。
十年学画路,犹如传统中国画中的“积点成线”。从最初执笔时腕底的稚拙,到如今笔墨间的从容,每一步都凝结着对千年画道的敬畏。记得初临《芥子园画谱》时的虔诚,也难忘首次在生宣上破墨时的战栗;经历过创作瓶颈期的困顿,更珍惜灵感如泉涌时的欢欣。这些酸甜苦辣,最终都化作了画中的一皴一擦、一染一渲。
本次展示,是对宋元经典的追摹、也是对大自然气象的写生、更是对时代经典的创作的结晶。特别值得感恩的是,这些探索得到了业内和广大观者的认可:多幅作品入选国家级、省级美展,不少作品被国家机构或书画爱好者收藏;中国美院出版我的画册和《世界美术教育发展史》收录我的画作更是给予我莫大的鼓舞。
然而比这些成果更珍贵的,是十年沉淀带来的领悟:中国画的精髓不在形似,而在笔墨背后的人格修养;不在技法的堆砌,而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转化。每一次蘸墨,都是与传统的对接;每一次落笔,都是对心性的修炼。
2025年11月17日
作者简介:
周希平,一级美术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画艺术学会会员。从小酷爱绘画,深造于深圳市书画艺术学院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研修班,师从全国著名画家戴培仁教授。
其多幅作品被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书画爱好者收藏。
《形神兼备是水墨人物画的灵魂》
中国画各种品类中,人物画最难。难在何处?难在形神兼备。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不朽的画论,出自唐代画家张璪之手,堪称颠扑不破的美学名言。是的,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情感转化,才能升达艺术的高度。
苦其心志,这是一个相当煎熬且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人物画家来说,无论笔墨形式上的传承研究,还是创作实践中的能力培养,造型无疑是每位画家穷其一生的探索。
在浩瀚博大的水墨世界里,一代代写意人物大师在绘画的路途上披荊斩棘,艰辛探索,潜心研究,通过不断刻苦实践,把发自内心的真诚感受注入到绘画中去,使笔下的人物生动感人,真正达到笔墨传情。
记得刚学画时,我第一次在书刊杂志上看到蒋兆和的《流民图》、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戴培仁的《愚公移山》等作品时,那些震慑心灵的画面顿时使我热血涌动,激动不已,至今难以释怀。
我常想,为什么有些画作能使观者催人泪下,久久难忘?为什么有些画作能使人流连忘返、感叹不已呢?因为那些发自肺腑的作品是创作者们用真挚的感情与饱含激情的笔墨表现出来的,有立足现实的生命力,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造型准确,细节传神,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是绘画创作的灵魂所在。
艺术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作品沒有生命力。画家只有通过视觉观察和生活体验,了解当地民俗和文化差异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与性格,并引发心灵深处的振动后,把控细节形象的传神写照,调动创作欲望,将形象思维和审美意识载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出来,畅游于水墨交融的意境中。
当然,要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前提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造型表现能力。
一笔落墨,已见乾坤。中国人物画,造型是第一位的。沒有了造型,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就沒有了载体。顾恺之要“以形写神",塞尚要“在自然面前实现感觉",都深刻阐述了变自然形态为艺术形态,变自然结构为笔墨结构。一切修为,皆在造型。所谓以形写神,只有先其形而后其神从形而生之,无形则神无所依托。
然而有形而无神乃死神之相也,如尸如塑是也,故不能成其画。所谓神者,即人生存于宇宙之间所具有的生生之活力。以形写神即是表达出对象内在的生命之活力、之精神状态而已。
我在学习水墨人物画的过程中,受戴培仁名师的栽培,是他指引了我正确的前行路径,让我在崎岖的探索中沒有偏离方向,执着前行。
戴培仁老师从事绘画近五十余年,是当今中国人物画界的领军人物,对绘画艺术虔诚执着的精神感召着每位学生。他以坚实的造型,深情的笔墨描绘古今各类风土人情。在人物造型上严格要求学生,激励好学,常年进行写生训练。他说:“今天的人物画必须在造型结构骨骼肌肉,人物比例透视上科学掌握形体的造型基础,与多年训练的笔墨技法融合为一。"
为达到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先生要求学生在表现所绘画对象时,必将思想、感情移注于对象之中。熟悉其生活其精神和内在联系,并由内心之感应与迁想之所得,结合形象表现时的笔墨技法融汇贯通而挥毫后妙然得之,即是捕捉整个对象之生命精神状态表现之时,由情感调动笔墨而出之。笔墨的虚实强弱,画中留白停顿,迅猛与张扬,内敛与缓慢停歇相辅相成率然出之。先生的引导使我茅塞顿开,受益终身。
我试图求变的创作也得益于戴培仁老师。他学识渊博,视角独特,个性鲜明,是个富有深邃思想内涵的学者画家,他对中国画有着深远的独特的见解,造诣很高。他说:“人物形象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用心去感受体会每位人物的特征,尽量训练自己用不同的笔墨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个性。"他一再强调学生要拓宽个人思路,突破单一的艺术模式与单调的笔墨语言,一定要大胆突破,创新求变,强化自身的艺术风格。
水墨人物画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每位画家的社会阅历、性格气质和对事物的感受悟性不同,追求的方向相对不同,而不同形式的艺术品给人以不同的观赏感受,如黄胄的作品敏锐豪放,叶浅予的作品简练清新,程十发的作品洒脱随意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画的内涵。
近期,我向往并偿试着以凝练粗犷的写意线条,充分发挥笔墨游动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结合书法、山水和花鸟画笔墨来表现人物个性。为了不失厚重感,追求最理想的艺术境界,我苦思构图,时常纠结,经营位置,寝食难安。在此过程中,虽求新意而困惑,尽管不如意诸多,但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很有充实感。
标新立异,借助笔墨特有的韵味,从现实生活中寻求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必须要用新的活性细胞替换旧的传统思维。画家只有融入个性意趣,兑入情感元素,才能绽放新的能量,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实属艰难不易。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无论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必以悟得其意,才能学为我用,死学只能苦于束缚。作为一个水墨人物画家,在学习探索中,多样风格偿试是无可厚非的。
只要不迷失了艺术的方向,就应该大胆去行动。远离浮华,心无旁骛,虔诚面对客观事物,细微观察,致力于心手相印的艺术创造,就一定能穿茧而出,豁然自由……。
成果展示:
2016年6月,作品《大觉山人家》获江西省公务员书画展优秀奖。



2017年9月,作品《黄山高铁画中行》
入选2017中国(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品博览会美术展览


2017年11月,作品《黄山高铁画中行》入选深港书画作品展。


2018年1月,作品《春光》入选粤港澳大湾区书画展。


2018年11月,作品《敬仰》入选江西省改革开放40周年美术展览。


2018年12月,作品《峡江雄风》被江西省政协收藏。

2019年1月,作品《帮扶知心话》入选深圳市书画展。


2019年9月,作品《帮扶知心话》入选江西省“壮丽七十年,描绘新时代”中国画展。



2019年10月,参加华夏·光明行-全国书画名家精准扶贫医疗救助公益活动画作捐助。

2020年1月,作品《汛中救援》入获“健康江西杯”书画展一等奖。


2020年2月,作品《送子出征》在江西省美协微信公众号刊登发表;同月,作品《送子出征》获江西省老干部局“众志成城、同心抗疫”书画比赛一等奖。

2020年8月,参加“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系列活动之‘守望童年’-中华书画艺术家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画作捐助。

2021年6月,作品《神医华佗》入选深圳书画艺术学院优秀书画作品展。


2021年7月,系列作品被“献礼百年名家名作-大型文献类珍藏邮典”收录。




2021年9月,作品《雨后》、《春韵》、《茶马古道》入选北京观复美术馆美术作品展。



2022年4月,作品《人民子弟兵》入选江西省美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国画、油画、水彩写生创作作品展。

2023年9月,作品《耕耘天地间》入选“奋进新征程、丹心绘赣鄱”江西省大型美术作品展。


2023年11月,作品《耕耘天地间》入选中国美协“抱石风骨-第二届中国画双年展”。


2024年5月,作品《玄奘译经图》入选香港慈宗盛唐文化书法杰出人物伟绩绘画展并被香港慈氏文教基金收藏。


2024年9月,作品《丰收的喜悦》获中国乡村发展协会和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中国乡村书画大赛优秀奖。



2024年11月,作品《鹏城胜景》入选2024深圳市第二十一届“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展。

2025年1月,作品《孝顺》、《帮扶知心话》、《信仰》、《耕耘天地间》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重点工程《世界美教育发展史》刊登发行。


2025年3月,中国美术之声-《周希平画集》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发行。


2025年5月,作品《孝顺》入选第35届“时尚经典·全国名家书画展”(北京)。



2025年5月,作品《飞流直下三千尺》、《观瀑图》入选深圳市优秀书法美术摄影联展。


2025年6月,入国展画作受到南丰县文联的通报奖励。

2025年10月,作品《匠心守护》获“文涛工运正气、艺展时代新风、融通匠心发展”抚州市“互保杯”职工美术展二等奖。


十年间,多幅作品被江西省委《老友》杂志刊登发表。




……
十年间,多幅作品被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书画爱好者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