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青砖黛瓦,赤子情怀
-崇阳先贤王世杰先生跨越百年的家国情怀
作者: 杨宇
在鄂南崇阳的群山褶皱里,白霓镇回头岭村的晨光总是来得格外温柔。当第一缕阳光漫过1904年建成的青砖黛瓦,雕花石门上的缠枝莲纹便镀上了一层暖光,四水归堂的天井里,细碎的天光与摇曳的树影交织,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这座老宅主人——王世杰先生那跨越百年的传奇人生与深沉情怀。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六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友人一起循着时光的脉络,走进这位学贯中西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的故居,读懂一份藏在岁月深处的赤子之心。


一. 青砖黛瓦,赤子初成
1891年的初秋,王世杰就诞生在这片院落中。彼时,父亲王步瀛亲手搭建的祖屋与老屋刚刚落成,青砖铺地,黛瓦覆顶,封火山墙巍峨矗立,尽显清代中晚期民居的古朴与厚重。幼读家塾的岁月里,王世杰便在油灯下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勤勉,一卷《论语》、一盏清灯,便能伴他度过整夜的时光。先生曾回忆,少年时的他最爱在天井旁的石阶上读书,听雨水顺着瓦檐滴落,看阳光透过天井洒下斑驳的光影,那份对知识的渴望,早已在心底扎下深根。

二. 负笈远行,家国在心
1907年,16岁的王世杰告别故乡,负笈远行。从崇阳到武汉,从天津到海外,他的脚步始终追随着时代的浪潮。1911年,辛亥革命的烽火席卷全国,正在天津北洋大学求学的王世杰毅然放下书本,连夜南归,投身武昌起义的洪流。彼时的他,不过二十岁出头,却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才华,成为都督黎元洪的秘书,更主动请缨赴湖南请求援军,在枪林弹雨中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初心。起义成功后,他深知“救国需先启智”,于是远渡重洋,先后踏入伦敦大学、巴黎大学的课堂,在政治经济学与法学的领域深耕细作,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成为一位学贯中西、视野开阔的青年学者。
三. 珞珈筑梦,教育报国
1920年,受蔡元培先生力邀,王世杰放弃海外优渥的条件,毅然回国执教于北京大学。在北大的讲坛上,他以渊博的学识、犀利的见解征服了无数学子,更与徐志摩、丁西林等友人共同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以笔墨为刃,针砭时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五四后思想界的一面旗帜。而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是1929年出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的岁月。彼时的华中地区,尚无一所顶尖学府,王世杰怀揣着“为华中育英才,为国家谋复兴”的宏愿,力排众议,选定珞珈山为新校址。那片当时荒无人烟的山岭,在他的规划下,逐渐勾勒出“山水相依、中西合璧”的校园蓝图。
为了筹集建校资金,他四处奔走,甚至不惜放下身段与各方势力周旋;为了保证校舍质量,他亲自督查施工,对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严格要求;为了网罗顶尖师资,他亲笔写信邀请海内外名家,用诚意打动了无数学者前来执教。三年时间里,他风餐露宿,呕心沥血,硬生生将一片荒山野岭,建成了如今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的巍巍学府。珞珈山上的红墙绿瓦,不仅是建筑的杰作,更承载着他“自由开放、追求真理”的教育理念。即便后来身居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外交部长宣传部长等高位,他最珍视的身份,始终是“武大校长”。他去世前留下遗嘱,死后墓碑上只镌刻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之墓,以此来看,在王世杰的心里,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才是他此生最为得意之作。寥寥数语,道尽了他对教育事业最深沉的眷恋。


四. 谈判桌前,为国担当
在教育领域深耕的同时,王世杰从未忘记自己的家国担当。1945年,抗战胜利的号角吹响,中国面临着和平与内战的十字路口。作为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与重庆谈判的核心代表之一,他肩负着亿万国人的期盼,与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王若飞等人展开了多轮艰苦卓绝的磋商。谈判桌上,他始终秉持法学家的理性与良知,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寻求和平解决方案奔走斡旋。尽管最终未能实现永久的和平,但他在谈判中展现出的赤诚与担当,却成为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一笔。他曾说:“为国为民,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份初心,始终贯穿他的政治生涯。

五 .桑梓情深,润物无声
而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从未割舍的桑梓之情。无论身在何方,位居何职,崇阳这片土地始终是他心底最深的牵挂。1925年,崇阳遭遇罕见大旱,田地龟裂,饿殍遍野。远在北京的王世杰闻讯后,彻夜难眠,当即向兄弟借下巨款,火速购买三万斤大米和大豆,星夜运回故乡赈灾。这笔债务,他省吃俭用,直到多年后才彻底还清。1937年,家乡疟疾横行,无数百姓深受病痛折磨。他立刻拿出版税和多年积蓄,从上海购置大量奎宁丸送回崇阳,还特意叮嘱亲属:“王姓乡亲分文不取,外姓乡亲只收成本,万万不能多收一分钱,不能让乡亲们雪上加霜。”
1940年,日寇封锁交通,崇阳食盐奇缺,百姓无盐可食。王世杰心急如焚,通过各种渠道辗转从重庆弄到20万斤食盐,亲自致电县政府:“务必平价发售,惠及每一位乡亲,不得从中牟利。”崇阳沦陷后,地方驻军强征20万斤额外军粮,早已不堪重负的乡亲们濒临绝境。危急时刻,又是王世杰挺身而出,冒着风险向高层反映实情,最终为家乡父老卸下了这副沉重的担子。他的关怀,从未停留在口头,而是化作粮米、药品、食盐,化作一次次挺身而出的担当,贯穿了故乡最艰难的岁月,成为他家国情怀最朴素、最动人的注脚。

六 .薪火相传,风骨长存
这份对故乡的深情,并未随着他的离去而消散,反而在后人的行动中得以延续。1985年,王世杰的侄子王德芳遵照他的遗愿,捐资在故居旁修建了“敦睦饮水井”。井口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汩汩清泉至今仍滋养着周边的乡亲,仿佛在诉说着先生“饮水思源”的初心。1997年,他的女儿王秋华、王雪华秉承父亲“发展教育、造福桑梓”的遗志,捐资400万元,亲手设计并建成了现代化的“雪艇图书馆”。图书馆的藏书静静陈列,书香漫溢在崇阳大地,成为先生教育理念的延续,也成为连接故乡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一井一馆,一润体魄,一润心灵。它们如同先生跨越时空的两道告白,诉说着对故乡最深沉的眷恋与期盼。如今,修葺一新的王世杰故居依旧矗立在回头岭村,庭院里的樱花树年年绽放,花瓣随风飘落,仿佛在诉说着百年的岁月沧桑。不远处的雪艇图书馆里,学子们低头阅读的身影,与先生当年苦读的模样重叠,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人文画卷。


当我们漫步在这片青砖黛瓦之间,触摸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仿佛能看见少年王世杰从这里出发,带着求知的热忱走向世界;看见他在珞珈山上挥斥方遒,勾勒教育的蓝图;看见他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坚守家国的立场;看见他为故乡奔走操劳,将深情藏进柴米油盐。王世杰先生的故事,早已不是一个人的传奇,而是一代人的风骨与担当的缩影。

这份学人风骨,这份家国情怀,这份赤子之心,如同崇阳山间的清泉,历经百年风雨,依旧清澈动人;如同珞珈山上的松柏,饱经岁月洗礼,愈发苍劲挺拔。它照亮了过去,也温暖了现在,更指引着未来。愿我们都能循着先贤的足迹,将这份深情与担当传承下去,让跨越百年的家国情怀,永远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杨宇,湖北省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湖北师大英语、武大法律双本科。系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省家庭素质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获心理教练、少年急救官等认证。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多次参与县级政策、文化及安全宣讲,广受好评。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二维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