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面壁读十年书
徐启文
2025年第30个世界读书日,我去参观深圳盐田区庚子首义中山纪念学校。“博爱亭”上,悬挂着“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对联。这是孙中山的年少述志联,含意深远。它像风一样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排除万难;像面对墙壁默坐读书,提升自己,潜心钻研。我黙读此联,如沐春风,如润甘雨,如尝食鲜……
孙中山说,“一生除革命外,唯一嗜好便是读书。”孙中山,读书与革命始终相辅相成,伴随着他戎马倥偬漂泊一生,也是他思想学说的源泉……
读书,年少述志——
孙中山贫穷农民出身,兄弟姐妹六人,排行第五,自6岁就随四姐上山。打柴、插秧、除草、放牛、挑水、清猪圈;和小伙伴们放风筝、扔石头、掏鸟蛋……他幼年没有米饭吃,主要食红薯,到15岁才有鞋子穿……他10岁得以进私塾读书,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后读“四书”“五经”,获私塾先生“记诵之捷,倍于常童”的称赞……晚上常挑灯夜读,每页都闪耀着未来之光;爱在屋前大榕树下听太平军老兵冯观爽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年少的心灵知道饱受压迫的农民为自由和平而战……他13岁随大哥孙眉到檀香山,入读伊奥兰尼书院,接受“欧洲式教育”,学西方政治学说、自然科学、历史学、英语……读书使他耳目一新:“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港口邮轮穿梭如织,法庭上法官敲响法槌,教堂里牧师诵读《圣经》,让他触摸到“现代”的轮廓,他萌发滋长起推翻封建王朝为祖国伟大事业而献身的信念……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读书,放眼世界——
为寻求真理与救国之道,孙中山不辞辛劳,四处求学。他到香港,读香港中央书院,毕业后转入广州博济医院南华医校,再转入香港西医书院,直至毕业。在系统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还阅读了大量西方科学和政治历史方面的书籍:《法国革命史》《齐民要术》《社会契约论》《农桑辑要》《农政全书》《物种起源》……尤其爱读《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拓宽视野,放眼世界,改变三观,对他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孙中山常与学友陈少白、杨鹤龄、尤列抨击时政,探求改革途径,致力于革命之宣传,被人称之“四大寇”,为此他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
“尘事未除人自苦,江山无恙我重忧。”孙中山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读书,投身革命——
孙中山原来学医,成为西医医师。但他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于是他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纲领。1895年,他策划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到了伦敦、日本。他抓紧生活的一切空隙时间用来读书,即使在辗转的途中,仍焚膏继晷,研读如故,阅读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进步与贫困》等大量书籍,如今在大英博物馆还藏有他读书的登记卡。孙中山研究专家说:“他刚放出来,没有什么救助,后来一些留学生看他生活这么困难,大家就掏一点钱,支持他的生活,结果他拿着这些钱,第二天他就买书去了。”1900年,他领导了惠州三洲田起义。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进行民主革命,光复中华,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孙中山读书,为他今后的革命道路开创了更多的新思维,他提出的“三民主义”,就有上述书籍思想的影子。
“漠漠东南云万叠,铁鞭叱吒厉天风。”孙中山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读书,开创纪元——
孙中山一生漂泊,但只要一有闲暇,就会抓紧时间读书,滋养心灵,带来精神的遨游,开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门扇。
1907年到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8次武装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孙中山的志向坚定不移,无论遭遇多少挫折,都毫不退缩,反而更加奋勇向前……最终促成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创立民国,开创纪元……
1918年到1924年,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在上海居住,共同度过了许多重要历史时刻。孙中山在上海一心撰写《孙文学说》《实业计划》,阅读了大量书籍:《战后欧洲新宪法》《近代政治问题》《西奥多·罗斯福传》《欧洲民族现状》《食品供应经济学》《生命的起源与性质》《汉文大系》等,其中《生命的起源与性质》,在133页处仍按它当初的模样夹有一张“书签”。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了5000余册珍贵的书籍,藏书中有大量人物传记,拿破仑、华盛顿等都令孙中山爱不释手,非常喜欢。
孙中山一生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等,其著述在他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对中国深具前瞻性……故居纪念馆刘金驰馆长说:“孙中山一生尽瘁国事,不治家产,临终遗嘱视书籍为第一位的遗产交付宋庆龄作为纪念……”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2025.6.于羊城麓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