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本文以“遇事缓一缓,说话停一停”的老人言为线索,扎根陕西宝鸡的乡土与人文场景,通过老瓦匠垒墙、茶馆听书、古柏养护、采药人辨药等具象故事,将“让时间说话”的生活智慧具象化。
文中没有宏大叙事,只聚焦于屋檐下的烟火、田埂上的庄稼、老街上的雪,作者强军先生以第三人称视角,将“精彩”与“经历”融入寻常岁月的肌理。
从秦岭脚下的村庄到法门寺旁的古柏,从乡间的婆媳拌嘴到城里的书法修行,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时光的敬畏与对生活的从容,让读者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品味“缓”与“停”里的人生哲学,感受时间沉淀下的生命厚度。(258字)

【散文】
时光酿得一味宽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陕地的老屋檐下,总悬着串风干的玉米棒子,秋阳晒得玉米粒金亮,风一吹就簌簌响,像在重复祖辈传下的老话。“遇事缓一缓,说话停一停”,这话常从宝鸡乡下的老人嘴里飘出来,混着灶间的烟火气,落在年轻人急慌慌的脚步旁。那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更像田埂上的野草,不起眼,却经得住岁月的风吹雨打,在无数个急着要结果的时刻,悄悄托住人的心神。

秦岭脚下的村庄里,曾有位姓周的老瓦匠,手糙得像砂纸,垒墙却稳当得很。有年开春,村里盖祠堂,年轻人嫌他拌灰慢,砌砖也不赶工,急着催:“周师傅,这进度咋跟蜗牛爬似的?”老瓦匠不恼,只拿瓦刀敲了敲刚砌好的墙沿:“砖要浸够水,灰要搅得匀,你急着往上垒,过两年墙裂了,哭都来不及。”年轻人撇撇嘴,转头就按自己的法子抢工,结果没过半月,新砌的墙角就歪了,只得拆了重砌。而老瓦匠负责的正厅,砖缝齐整得像用尺子量过,十年后祠堂翻新,那面墙依旧笔直,敲上去咚咚响,结实得很。
老瓦匠常说:“缓不是慢,是给事儿留个喘气的空。”就像山里的溪水,遇到石头不硬冲,绕个弯儿照样往前流,等过了狭谷,自然宽展。人遇事时,心里的“急”就像涨水,一上来就漫过了理智,忙着下判断、做决定,倒像蒙着眼走路,跌了跟头才知道疼。有回村里闹纠纷,两户人家为宅基地红了脸,男人们撸着袖子要动手,老太太们坐在门槛上哭。周老瓦匠搬了张板凳坐在中间,不劝也不骂,只给两边各倒了碗热茶:“先喝口茶,喘匀了气再说。这宅基地是死的,人是活的,总不能为块地,断了街坊情分。”茶喝了三碗,太阳偏了西,两边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后来找了村里的老人量了地界,各让了半尺,倒成了更亲近的邻居。
说话停一停,更是藏着做人的分寸。宝鸡城里的老茶馆里,常有人围坐着听书,有回说书人讲《三国演义》,说到“舌战群儒”,台下有个年轻人拍着桌子喊:“诸葛亮就是嘴厉害,换我也能说赢!”旁边的老者慢悠悠地啜了口茶:“你这话没停就说出来了。诸葛亮舌战之前,先听了群儒的话,琢磨了半天,才开口的。你这一嗓子喊出去,没琢磨,倒像空罐子响,没分量。”年轻人脸红了,坐下不再说话。后来听书的人常看见他,别人议论时他不插言,等人家说完了,才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倒比先前的急着辩驳,让人听得更入心。

这“停一停”,不是不说话,是给话留个“滤”的功夫。就像筛面粉,粗糠细面要分开,话也得筛一筛,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话说出来暖人,哪些话说出来伤人。乡下有句俗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那恶语,多半是没停就说出口的。有回村里的媳妇和婆婆拌嘴,媳妇急了,说“你从来就没把我当一家人”,婆婆听了哭着回了房,后来媳妇才知道,婆婆那天早起就去镇上给她买爱吃的油糕,只是路上耽误了,没及时回来做饭。媳妇后悔得很,可话已经说出去了,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只能后来慢慢赔不是,才让婆媳关系缓过来。要是当时停一停,问一句“妈您去哪儿了”,也就不会有那场别扭了。
很多东西,确实要让时间说话。就像地里的庄稼,春天种下去,不能天天扒开土看长没长,得等夏天的雨,秋天的霜,到了时节,自然就有收成。人做事也是这样,急着要结果,倒像拔苗助长,最后只落得一场空。宝鸡法门寺旁有片古柏,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树干粗得要几个人合抱。有回园林师傅来修剪,有人问:“这么粗的树,剪了枝会不会死?”师傅说:“这些树当年刚栽下时,也有人急着让它们长粗,施肥太多,结果烧了根,死了不少。后来的人就懂了,每年就施点薄肥,剪剪乱枝,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你看现在,不都长得好好的?”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对了,它会给你证明;错了,它也会给你教训。就像山里的采药人,年轻时总急着采到名贵的药材,有回看见一株像灵芝的草,没仔细看就挖了,结果是有毒的,差点送了命。后来他再采药,就慢下来,先观察,再比对,实在拿不准的,就记下来,等来年再来看,确认了是真的,才小心采下来。他常对徒弟说:“错了不怕,就怕错了不记着,下次还犯。这错,就是时间给你的‘药方’,治好了,下次就不会再病了。”

那些被时间证明是对的事,就成了生命里的“精彩”。就像宝鸡的青铜器,三千年前工匠一锤一锤地敲,一范一范地铸,当时或许不知道这东西能留多久,只是用心去做,后来成了国之重器,让后人惊叹不已。这精彩,不是急出来的,是慢工出的细活,是时间酿的好酒,越陈越香。城里有位老书法家,写了一辈子字,年轻时总想快点成名,字写得急,笔画都飘着。后来他沉下心,每天只写一张纸,慢慢琢磨,几十年过去,他的字越来越有韵味,求字的人排着队。有人问他秘诀,他说:“没什么秘诀,就是让时间磨。字是写出来的,也是时间熬出来的,熬到了,字就有了筋骨。”
而那些被时间证明是错的事,就成了“经历”。这经历,不是包袱,是垫脚石。就像河里的石头,原本是棱角分明的,被水冲了多少年,磨圆了,也更稳了。有个年轻人,年轻时想创业,急着赚钱,没考察清楚就开了家店,结果亏得一塌糊涂。他消沉了很久,后来想起老人说的“错了就是经历”,才慢慢缓过来,总结了教训,后来再创业,稳扎稳打,终于把生意做起来了。他常对别人说:“当年的亏,没白吃,就像学走路摔的跤,摔过了,才知道怎么站稳。”
宝鸡的冬天,常下着不大不小的雪,雪落在老街上,落在老房子的瓦上,慢慢积着,像给时光盖了层被子。有回雪后,看见一群孩子在雪地里跑,有个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哭着要妈妈,妈妈走过去,不是马上扶他起来,而是说:“你缓一缓,自己试试能不能起来。”孩子愣了愣,慢慢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雪,又笑着跑开了。那妈妈看着孩子的背影,笑着说:“现在摔一跤,疼了,下次就知道小心了,总比以后摔大跤好。”

这就是老人言里的智慧,不慌不忙,不焦不躁,像秦岭的山,稳稳地立着,看着岁月流转,看着人来人往。遇事缓一缓,是给事情一个转机;说话停一停,是给彼此一个尊重;让时间说话,是给生活一个答案。对了,是精彩,像春天的花,开得热烈;错了,是经历,像秋天的叶,落得从容。
时光从来不会辜负用心生活的人,那些缓下来的脚步,停下来的话语,都会在时间里慢慢沉淀,变成生命里的底气。就像老屋檐下的玉米棒子,经过了晒,经过了风,最后磨成面,蒸成馍,咬一口,满是岁月的香。这香,是“缓”出来的,是“停”出来的,是时间“说”出来的,也是人在岁月里,慢慢品出来的一味宽。 生活就像一条河,有时急,有时缓,急的时候,别忘了停一停,缓一缓,让时间帮你看清方向。那些精彩,那些经历,都是河水里的浪花,不管是高是低,都是河流的一部分,共同汇成了生命的长河,向着远方,缓缓流淌。(2667字)
共2937字 2025年10月22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