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深秋晴日,暂别日常忙碌,携孩子来药山公园赴一场秋日的轻约。行至药山西麓,循着隐约的水声探去,一汪清泉藏于崖石其间。
顺着仿古青石台阶拾级而上,2.5米的高差被顺势化解。两侧砌筑毛石,既防了雨水冲泥,又添了几分古朴野趣。路口的指示牌静静伫立,正面“铁匠泉”三字遒劲有力,背面的泉池简介,悄悄诉说着泉与铁匠的往事。泉边新添木质廊架,浓荫蔽日,廊下座椅供人小憩,清风拂过,能听见泉水叮咚,此刻方知“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的意境,原是这般真切。旁边的景观小广场,灰色青石板铺就,9.7米见方的空间,透着低调的古朴,与药山的底蕴相得益彰。北侧的徽派景墙灰瓦白墙,墙上的文化浮雕,将徐铁匠凿泉、淬火的场景娓娓道来,一砖一瓦间,都是对匠心的致敬。
孩子蹲在泉边,用枯枝拨弄着水面泛起阵阵涟漪。
济南的泉,多是温婉的。趵突泉映着词客才情;迎仙泉奔着市井烟火,而藏在药山西侧崖石下的铁匠泉,却带着几分铁骨铮铮的暖意,在岁月里静静流淌。正如元好问笔下所咏:“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济南泉水的奇绝早已闻名遐迩,而铁匠泉便是这众多瑰宝中,带着烟火与匠心的那一颗。
药山之名,早载于《齐乘》,因阳起石佳绝,又盛产柴胡、千头菊等药材,古书记载是扁鹊采药之地。山的灵气,似都浸进了西侧那方石砌泉池里。这泉深四米,方方正正,青石板的池壁浸着百年湿痕,泉水从未干涸,即便最旱的年头,也依旧甘冽充盈,恰如杨万里所书“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只是这份柔中,又藏着几分坚韧。百余年前的极端干旱,让周遭草木枯焦,附近徐姓铁匠心怜乡邻,顺着山势一锤一凿,竟引出这汪活水。泉水清得能照见崖石的影子,甜得能润透干涸的田垄,不仅供村民饮用,更成了铁匠铺的“秘密武器”—用这泉水淬火,打出的铁器硬度倍增,锋利耐用,渐渐成了当地人口口相传的佳话。为感念这份匠心与善举,村民便唤它“铁匠泉”,2013年,经市政府批准,这名字正式载入济南名泉名录,成了这座泉城不可或缺的文化印记。
经岁月流转,这处藏着故事的泉眼渐渐蒙尘。泉眼淤塞,清冽泉水变得混浊;周边野树疯长,杂草丛生,杂乱的环境让它少人问津;没有明显的指示牌,许多慕名而来的人,也难寻其踪。好在,随着洋涓湖公园的兴建以及天桥区明泉提升改造,铁匠泉的新生也提上了日程。
清理后的泉眼重新畅通,泉水清澈见底,阳光洒下,波光粼粼,恰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境复刻,只是这日光下的清泉,更添几分人间暖意。石质雕刻栏杆围在泉边,既美化了景致,又护了游人安全,更让这方泉池多了几分庄重。景墙后侧的排水渠,默默疏导着雨水,避免了泥土流失,也让小广场始终干爽整洁。新栽的绿植郁郁葱葱,与药山的苍翠连成一片,指示牌在绿荫中清晰可见,引着游人探寻这处藏在山中的秘境。
闲暇时来此,坐在廊架下,听泉水潺潺,看景墙浮雕,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的恬淡便漫上心头。仿佛能看见百年前那位铁匠挥汗如雨的身影——他既用铁锤锻造铁器,也用善心开凿泉源。铁匠的铁骨与泉水的温柔,在药山下交融,成了最动人的风景。如今的铁匠泉,不再是无人问津的孤泉,它与洋涓湖公园相映成趣,既护好了一汪清泉,也留住了一段匠心故事。
济南的泉,各有风骨。铁匠泉的风骨,是铁匠的坚韧,是乡邻的感念,是岁月沉淀的温润。它藏在药山深处,却用甘冽的泉水告诉世人:真正的美好,从来都经得起时光打磨,就像那淬火的铁器,就像这百年的清泉。正如储光羲所咏山泉“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它在岁月里愈发醇厚,愈发动人,也让每一个寻泉而来的人,都读懂了济南泉水里,那藏不住的风骨与温情。
作者:崔维帅 天桥区作家协会会员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