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家赋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鬼节”“寒衣节”“祭祖节”。它和清明节一样,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一度上坟烧纸、祭祀祖先的日子。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既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皆是如此。
十月初一,按古代对四季的划分,是冬季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寒。人们担心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供奉食物、香烛、纸钱等常规供品,还有一种不可或缺的供物——冥衣。祭祀时将冥衣焚化给祖先,称为“送寒衣”,故而十月初一又被称作“烧衣节”。
随着时代进步和观念转变,部分地区“烧寒衣”的习俗发生了变迁与演绎,人们祭祀祖先不再烧寒衣,而是改为“烧包袱”。所谓“包袱”,是将大量冥纸封入一个纸袋中,写上收者、送者的姓名及相应称呼,虽有寒衣之名,却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与阳间无异,有钱便能买到诸多物品,只要送上纸钱,祖先在冥间也能购置过冬御寒的衣物。久而久之,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祭祀祖先的风俗,成为人们缅怀先人、警示后人的民间习俗。它虽不及清明节隆重正规,却是民间祭祀祖先不可或缺、不可忘却的日子。
关于十月一祭祖节,还有一个与蔡伦造纸、蔡莫烧纸相关的传说: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结束了“竹书”“帛书”的时代,深受人们赞誉。蔡伦的嫂子慧娘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蔡莫学成后开工造纸,可他造的纸质量欠佳,远不如蔡伦的纸受欢迎,鲜有人问津,夫妻二人十分焦急。后来,慧娘想出一个办法摆脱困境:九月底的一个夜晚,慧娘假装因病去世。蔡莫悲痛欲绝,在棺材前痛哭不已,一边焚烧自己造的纸,一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解你心头之恨!”他烧完一摞又抱来一捆,继续焚烧。烧了一阵后,棺材里忽然传出动静,仿佛有人拍打棺木,紧接着听到慧娘在里面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在场众人无不惊愕,惊魂稍定后,才战战兢兢地打开棺材。只见慧娘相貌与往日无异,她一个鲤鱼打挺从棺材里爬出来,故作炫耀地说:“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见大家满脸疑惑,慧娘趁机解释:“几天前我是鬼,如今我是人,大家不必害怕。我到阴间后,阎王让我推磨、打水、做饭,受了不少苦。自从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大部分钱送给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判官得了我送的钱,也把我的名字划掉了,说我能长命百岁。”蔡莫在一旁故作糊涂:“我并没送钱给你啊?”慧娘答道:“你烧的咱家造的纸,就是阴间的钱。咱的纸在阴间能当钱花,有钱能使鬼推磨,死人也能复活。”经夫妻二人一唱一和的游说,乡亲们深信不疑。随后,蔡莫又抱来几捆纸,说是烧给父母,祈求父母在阴间平安无事。
在场的人们听闻烧纸能买通阴间阎王、让人起死回生,纷纷向蔡莫买纸,到自家祖坟或先辈牌位前焚烧;慧娘也慷慨地将纸送给乡亲。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乡亲都来购买蔡家的纸,烧给已故亲人,祈求先人在阴间平安顺遂。没过几天,积压的纸便被抢购一空。而慧娘“还阳”的日子,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便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祈求祖先在天之灵庇佑后代。这一习俗延续至今,经久不衰。
十月初一,除了烧纸祭祀祖先、寄托哀思,还被人们赋予了更深、更多的含义:
此时正值农闲时节,忙碌一年的人们可在祭祀祖先之余,走亲访友、串门闲谈,交流感情、唠唠家常;出嫁的姑娘平时难得回娘家,这天除了回娘家祭扫已故长辈,也能借机探望健在的亲人;地里的庄稼已收割完毕,天气尚未严寒,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是选坟、迁坟、造墓、立碑的最佳时机;续家谱、寻祖归宗等活动,也在这一时期拉开序幕;十月初一前后,也是儿娶女嫁的好时机,古人多将婚嫁大事安排在十月初一之后的冬季操办。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因此,农历十月初一越来越受人们重视,逐渐发展成如今家家户户祭祖先、处处坟地冒青烟的景象。
(编辑:王辉成)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