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市井生机
弄堂口的烟纸店旁,不知何时支起了一个小小的旧书摊。几块破门板搭在两条长凳上,上面密密麻麻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书刊,从泛黄的武侠小说到过期的电影画报,从缺页的字典到不知名的油印诗集,种类杂乱,却自成一派热闹气象。摊主是个戴着旧毡帽、总是眯着眼打盹的老头,对生意似乎并不十分上心。
林望川的康复练习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医生建议他需要适度走动,呼吸新鲜空气,避免久坐。于是,在翻译工作的间隙,他开始被苏缱绻“强制”带下楼,在仁寿里附近散步。起初只是在弄堂里走走,后来范围逐渐扩大,这个旧书摊便成了他们时常驻足的地方。
对林望川而言,这里的气味远比编译所令人愉悦。那是纸张年深日久的霉味、劣质油墨味、偶尔夹杂着隔壁烟纸店飘来的烟草味混合在一起的气息,不馥郁,却充满了人间烟火的真实感。他会在书摊前慢慢踱步,目光扫过那些斑驳的书脊,有时会停下来,拿起一本,随手翻上几页。那些熟悉的方块字,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和不同主人的气息,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与安宁。这不再是需要绞尽脑汁去攻克的任务,而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放松与漫游。
苏缱绻则对书摊兴趣不大,她的注意力更多地被弄堂里其他鲜活的生命所吸引。她会看着那些追逐打闹的孩童,听着他们用清脆的上海话大声叫嚷;会留意那些坐在家门口一边拣菜一边闲话家常的娘姨,从她们琐碎的对话里捕捉着这个城市最底层的脉搏;甚至会观察路边小贩如何吆喝,如何与顾客讨价还价。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市井画面,对她而言,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让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这座庞大都市的连接。
有时,林望川会花极少的钱,买下一本封面残破、但内容尚可的旧书,或是几本过期的《东方杂志》。这花销微不足道,却像是给枯燥艰难的康复生活投入的一颗小小石子,漾开一圈名为“生活情趣”的涟漪。他们会把书带回阁楼,在不需要为生计发愁的短暂片刻,各自翻阅,偶尔交流一两句感想。
这市井间的生机,如同微弱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悄然滋养着他们饱经忧患的心灵,让他们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得以偶尔探出头来,喘一口气,感受一下作为“人”而非仅仅是“求生者”的、最基本的生活气息。
第六十章:隐忧暗涌
身体的康复和旧书摊带来的短暂宁静,并未能完全驱散笼罩在两人心头的阴云。一些更深层的、关乎未来的隐忧,如同水底的暗礁,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悄然涌动着。
最大的隐忧,依旧是生计。沈怀瑾那里的翻译工作,虽然林望川现在能够勉强应付,但收入极其有限,且极不稳定。编译所并非只有他一个临时翻译,竞争暗藏,沈怀瑾的态度也始终是公事公办,毫无情面可讲。一旦林望川的进度或质量稍有下滑,或者编译所本身业务减少,这份唯一的收入来源就可能随时中断。
苏缱绻接的那些缝补浆洗的零活,更是杯水车薪,仅能勉强补贴一点菜金。他们像两只辛勤的蚂蚁,一点点地搬运着生存的食粮,却丝毫不敢停下,因为巢穴依旧空空荡荡,经不起任何风浪。
另一个隐忧,则来自外部。他们如同惊弓之鸟,始终无法完全摆脱被“发现”的恐惧。苏缱绻偶尔会做噩梦,梦见父亲苏先生阴沉的脸,或者嘉兴老家的人突然出现在上海街头。林望川虽然从未明说,但每次弄堂里有陌生的脚步声在阁楼下停留稍久,或者有邮差送来非编译所的信件时,他翻阅书页的手指都会不自觉地微微停顿。
他们像是偷窃了时光的贼,躲藏在这座城市的角落里,享受着这偷来的、脆弱的安宁,却无时无刻不担心着失主找上门来的那一天。
这些隐忧,他们彼此心照不宣,很少拿出来讨论。因为讨论也无济于事,只会徒增烦恼。它们化作了苏缱绻更深的沉默和更精打细算的持家,化作了林望川在翻译时偶尔走神后、更加用力的握笔。它们沉淀在阁楼日渐寒冷的空气里,沉淀在彼此对视时,那一眼便能望到对方心底的、混合着担忧与坚韧的复杂目光中。
希望如同微光,照亮了前路的一小步,但光芒之外的黑暗,依旧深邃无边,隐藏着未知的风险与挑战。
第六十一章:心墙裂隙
共度的患难与相濡以沫的日夜,如同细腻的流水,日夜不停地冲刷着横亘在两人之间的、那堵由礼教、身份和最初那份小心翼翼的试探构筑起的心墙。裂隙,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蔓延。
林望川的身体好转后,不再需要苏缱绻像照顾重病患者那样事无巨细的贴身照料。但一些习惯,却保留了下来。比如,她依旧会在他长时间伏案后,为他端上一杯热茶;他也会在她提着沉重的米袋或煤球上楼时,自然而然地伸手接过。
他们之间的对话,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吃药了吗?”“稿子怎么样了?”这类关乎生存的干涩交流。有时,林望川会指着旧书摊上淘来的一本杂文,与她讨论其中的某个观点;苏缱绻也会将在弄堂里听来的趣闻轶事,或者从张师母那里学来的上海小菜的烧法,兴致勃勃地讲给他听。
一次傍晚,雨后初晴,天边挂着淡淡的虹。他们并肩站在阁楼的小窗前,望着被雨水洗刷过的、显得格外清晰的邻里屋顶和远处模糊的城市轮廓。
“小时候在北平,最喜欢雨后的院子。”林望川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罕见的、放松的温和,“青石板湿漉漉的,海棠花瓣落了一地,空气里有泥土和青草的香味。”
苏缱绻侧头看着他被霞光镀上一层柔光的侧脸,轻声接道:“嘉兴老宅的雨,总是绵长得很,落在天井里的芭蕉叶上,滴滴答答,能响上一整夜。那时候觉得烦,现在……倒有些想了。”
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平静地、不带痛苦色彩地,共同回忆起各自的故乡和过去。那些被刻意尘封的记忆碎片,在此刻温和的氛围里,被小心翼翼地取出,彼此分享。没有抱怨,没有追悔,只是一种淡淡的陈述,仿佛在谈论一件与己无关的、遥远的往事。
分享过去,意味着向对方敞开更深的自我。心墙上的裂隙,在这一刻,又悄然扩大了一分。
第六十二章:未竟之言
随着心墙裂隙的扩大,一些更深沉、更微妙的情愫,开始在两人之间无声地流淌。它们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隐藏在不经意的眼神交汇和欲言又止的瞬间。
林望川会在苏缱绻低头缝补时,目光长久地停留在她纤细的脖颈和专注的侧脸上,心中会涌起一种混杂着怜惜、感激和某种难以名状的柔软情绪。他会注意到她为了节省,将旧衣服改了又改;会注意到她将自己碗里的米饭,多拨一些到他的碗里;会注意到她在寒冷的清晨,总是抢先起来生火,将阁楼烧得暖和一些。
苏缱绻则能从他日渐稳定的笔迹和逐渐恢复的气色中,感受到他顽强的生命力,这让她感到安心,甚至有一丝隐秘的骄傲。她会在他因翻译顺利而微微舒展眉头时,心情也随之明朗;会在他偶尔因康复锻炼而露出吃力的表情时,下意识地攥紧衣角。
有些话,似乎已经到了嘴边。比如,当林望川看到她冻得通红的手指时,那句“以后这些粗活让我来”;当苏缱绻感受到他投来的、带着复杂情绪的目光时,那句“你总是这样看着我做什么”。
但话语在唇齿间盘旋良久,最终又被咽了回去。
阻碍他们的,不仅仅是少女的矜持和读书人的克制。更是那依旧严峻的现实,和那份深藏于心的、对未来的不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极端的困境和相互依存之上,像寒风中依偎取暖的两个人。一旦环境改变,这份情感是否还能如此纯粹?他们是否有能力,去承担一份超越“相依为命”的、更深刻的责任?
于是,那些未竟之言,便化作了更细致的关怀,化作了更默契的扶持,化作了在寒冷夜晚,心照不宣地拉近的距离。它们像含苞的花蕾,在料峭的春寒中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某个合适的时机,或许是一缕更温暖的阳光,或许是一场更和煦的春风,才能勇敢地绽放。
未来依旧迷茫,但有些东西,已经在心底生根发芽,无法忽视,也无法回头。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丛书》杂志社副主编。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