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燕语信,亳州市文明办四级调研员,亳州市第八批、第九批选派干部,现任涡阳县标里镇李大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多年扎根乡村一线,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文字记录变迁,将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村民的质朴与期盼,凝练成一篇篇饱含温度的驻村手记,成为乡村振兴实践中鲜活的“基层注脚”。】 暮色漫过晒谷场时,涡阳县星园街道黄庄村村小陈老师端着煤油灯从教室走出来,豆大的火苗在风里轻轻摇晃。灯罩熏得乌黑,底座上“1978年奖”的刻字依稀可辨——那是他爹当年当民办教师时得的荣誉。这盏老油灯,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村里的岁月流转,也藏着一段段温暖的乡村故事。
灯芯常拨:微光点亮生活暖
初来村里那月,每到夜里巡村,总见李二嫂家的窗户早早便黑了。邻居悄悄嘀咕:“她过日子太省,嫌点灯费油,夜里纳鞋底全靠月亮光。”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给村活动室换上了明亮的LED灯,还通知村民每晚都能来这里看书、聊天。可头三天,活动室里只来了几个娃娃写作业,大人们还是习惯窝在家里。
第四天傍晚飘起小雨,李二嫂竟夹着鞋筐,犹犹豫豫地蹭到了活动室门口。灯光映着她手里的针线,拉出细长的影子在墙上晃动。从那以后,每晚来活动室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大妈们聚在一起纳鞋底、聊家常,大叔们则围着看农技报纸,偶尔争论几句种植技巧。后来,我们给家家户户都送了节能灯泡,可李二嫂却还是习惯点那盏老油灯。有一回路过她家,见她举着油灯照猪圈,嘴里嘟囔着:“崽儿拉稀,得看清粪色才好对症下药。”灯油滴在她的胶鞋上,她却浑然不觉烫。那一刻我才懂,有些光不在瓦数高低,而在需要时,能稳稳擎在手里,照亮生活的琐碎与期盼。
借光而行:众志破解困境难
那年旱季来得早,河床渐渐见底,田里的秧苗蔫头耷脑,老支书蹲在田埂的裂缝边,眉头拧成了疙瘩。县里派的打井队要等半个月才能到,再等下去,秧苗就全毁了。那晚,村委会的灯亮到了鸡叫时分。返村大学生小吴翻出了压箱底的地质图,老会计从库房里找出了七十年代的打井档案,我们围着桌子,一点点比对、分析,终于在天亮时拿出了方案:北坡有三处渗水点,可以掏浅井应急。
掏井的第五天,王驼子把家里嫁妆箱里的红绸子撕了,系在竹竿上当信号旗。当他举着红旗大喊“这深度见水啦”时,井口冒出的清水溅湿了二十几个泥人的裤脚,大家都咧着嘴笑,牙齿在黝黑的脸上显得格外白。井水汩汩流淌的那晚,打井队的车才缓缓开到村口。车灯扫过路边那面飘扬的红绸旗,队长笑着骂了句:“这帮庄稼汉,倒偷学了咱的手艺!”正是这股不等不靠、借光前行的劲儿,让乡亲们在困境中闯出了生路。
灯花炸籽:文脉传承添暖意
重阳节前,我们计划搞一场敬老活动,可低保户孙老拐听说后,当场就摔了碗:“买面粉的钱还不如给我买止痛膏!”气氛一下子僵住了。这时,陈老师端着那盏旧油灯走了过来:“大伙瞅瞅这灯罩。”众人凑近一看,乌蒙蒙的玻璃上粘着星点白絮。“这是灯花,老话说炸灯花就有喜事要临门。”他指着灯座上的刻字,“当年这灯奖给俺爹,是因为他带着学生找矿苗,摔断了腿也没叫苦。”
那晚的敬老宴,孙老拐虽然没吃几口,却从家里抱来了半坛自己腌的酸菜。后来,他主动当起了“村史讲解员”,每天守在村史馆里,给来参观的人讲七十年代村民找矿苗、修水库的故事。那盏老油灯被摆在展柜最显眼的位置,灯花早已褪成了灰黄色,可来看的人总爱问:“当年的喜事,后来应了吗?”孙老拐就会指着满村的新房、田里的庄稼,笑着说:“你看,这好日子,就是当年灯花许下的愿啊。”
星河淌地:众心聚光映乡野
电网改造那周,全村临时断电。傍晚我带着蜡烛去村里分发,走到晒谷场时,却见点点微光从各处亮起,像星星落在了地上。赵木匠用废电路板焊了灯架,塞进旧手电电池,做成了简易台灯;放羊娃把萤火虫装进玻璃瓶,挂在牛角上,慢悠悠地赶着羊群;小卖部的老板娘翻出了结婚时的红灯笼,就算蜡烛滴油弄脏了灯笼面,也舍不得摘下来。
最亮的地方是村小的教室——三十几个学生举着自制的土豆灯,烛光透过挖空的洞眼,在土墙上投出摇晃的光斑。陈老师站在讲台前,正教孩子们读古诗:“愿为持灯者,照夜路千里。”那晚我去镇上买电线,回头望见整座村子都浮在暖融融的光里,像一个倒扣的星河。那一刻忽然明白,乡村的光,从来不是某一盏灯的独奏,而是无数束微光汇聚的合唱。
灯油未尽:初心不改续前行
离村前夜,陈老师特意来托我帮忙修那盏老油灯。当灯芯捻子快要燃尽时,他忽然说:“这灯罩别擦,黑色的是老烟渍,藏着过去的故事;亮着的是新烛火,映着将来的日子。”我点点头,把修好的油灯递给他,心里却翻涌着万千感慨。
整理行囊时,里面多了三件新物件:李二嫂送的灯芯草、井口红绸旗的碎片、学生们做的土豆灯。
车子行过村头时突然熄火,我顺手掏出土豆灯点燃。微光中,看见灯底座上刻着一行小字:“持灯人 王二妞”——那是村里最调皮的一个小姑娘的名字。
彼时,土豆灯的光忽明忽暗,我心里默念:油灯照夜不照昼,星火聚散总成流。灯下有路各自走,莫问持灯几时休。
这盏老油灯承载的故事,还将在后续的驻村岁月里,续写新的光亮,照亮乡村振兴的漫漫长路。(燕语信)
编辑/刘兴伦
审核/蒋国辉
监制/任安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