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同行有幸
文/雷小萍(甘肃)
正和傅兴奎主席以及为我们开车的朋友聊天时,主家的饭菜已经上桌了。主家让在场的人先吃,怕面凉了,她等人到了随后再做。我也给傅主席这般说。他执意要等白教授他们。给白忠德教授和他夫人打电话没接,我便走出院子,站在门口喊起来:“白老师,白老师……”“来啦!马上就来啦!”看不到人影,却传来了回应。过了十分钟左右,才望见他们夫妻俩的身影,拐弯处还跟着一个人影,我心里暗自纳闷。走近了才发现,他们的衣服上还沾着泥土,白夫人手里还提着一个塑料袋。

原来,白教授转悠时遇到一位六十多岁、腿疼乏力、没力气挖红薯的大嫂,便主动动手帮忙挖了一笼。大嫂执意要送他红薯,他和爱人只取了两个,笑着说“自己秧苗自己种”。大嫂还热心地告诉他们红薯的储存方法,说这样来年的秧苗会长得更好。我想起他帮助过的贫困生,想起他照顾过的流浪猫流浪狗……懂得他之前说的“带我到当地的农村走走”的含义。他对农村有着深深的情结,源于他的“野心”总想改变些什么,总想为农村做实事。也总在改变着什么,总在做着实事。
同行的傅主席,也曾是一名教师。说他桃李满天下,一点都不为过。他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过许多学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成就了他们的梦想。他对庆阳这片土地的文化更是了然于胸,沟沟壑壑间遍布他的足迹。哪条路从曾经能“挂花”车身的崎岖,变成了如今的平坦;“会呼吸的学校”——毛寺小学、无止桥、石道坡古道遗址……在他的细致讲解下,每一处都让人印象深刻、牢记于心。庆阳的矿产资源、东数西算工程、玉米小麦种植、地形地貌,娓娓道来,我们说他是庆阳文化的“名片”,因为他更让人对这片土地多了几分了解、多了几分敬畏、多了几分热爱,也多了别样的向往。

黑老锅那个曾招待过港大学者的农家院里,大圆桌下,一只虫子正慢悠悠地从桌影里爬到阳光下,那般悠闲,那般惬意。它耳濡目染了多少志同道合之人在此相聚时的畅谈甚欢?它可真是一只有文化的乡下虫子,一只有见识的虫子。它嗅着桌上一碟咸韭菜、一碟糖蒜、一碟红辣椒圈拌黄瓜片,还有五个馒头花卷、五份饸饹面的香气,又和进食的人们一同听着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弥亚牛朗诵的《我爱我的饸饹面》。这饭菜的味道愈发让它垂涎三尺,地道的是庆阳人,地道的是庆阳文化。
午后的阳光渐渐带了些许寒意,白教授和作协主席却依旧相谈甚欢。仅听了一遍傅主席写的《我爱我的饸饹面》,白教授便将其中的细节一一列举出来,精准点出了高手之所以为高手的精妙之处。我忽然想起,他在为我那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含蓄提出的建议里就有“散文的细节”这一条。不经意间的点拨,让我将这份写作“绝招”悄悄记在了心里。傅主席也谈到了写作与观察,还以引导自己小孙子为例:他指着一处景物问小孙子:“你看到了什么?”“树叶。”小孙子答道。“再看看树叶下面有什么?”他接着追问。孩子跑过去拿起树叶,喊道:“有草!”“什么颜色?”“绿色。”“全都是绿色吗?”“啊!还有干了的,是黄色!”他接孙子放学回家的路上,爷孙俩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爷爷,为什么我坐在你的车里,路边的树都是往后退的?”“那是爷爷开得太快了,爷爷开慢了你再看看。”他放慢了车速,孩子立刻欢呼:“是的是的,这下不倒退了!”这些看似简单的问答里,藏满了教育的智慧——学会观察,在思考中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谈及阅读与写作,两位前辈的坚持更让人敬佩。白教授舟车劳顿后,匆匆吃过午饭便赶去参加活动,还进行了无稿讲座,回到酒店后仍要阅读片刻才休息;而六十多岁的傅主席,百忙之中每月仍要读四五本书,还会利用碎片时间听书。他们都深知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也都深爱阅读。他们同样懂得锻炼的意义:傅主席是太极班里“灵活的胖子”,白教授则始终坚持每天达标步数。难怪在石道坡古道遗址上行走时,他们健步如飞,而我却只能小心翼翼,有时还需要同行的朋友费心照料。他们下坡前往无止桥时,我没有随行,只是站在路边望着他们——面对浑浊的河水,面对这座蕴含设计原理、可灵活移动的五止桥,两人满心欢喜,那份对文化与生活的热爱极具感染力。
太阳渐渐西沉,寒意愈发浓重,桌下的虫子也不知爬向了何处。我想,它大概是带着这场相聚的“文化养分”去“分享”了吧?毕竟在这初冬的寒冷时节,它和我一样,都收获了一堂久违的“课”。还有它不曾目睹的北石窟寺,除了一座座佛龛背后的故事与深意,院中那株覆着寒霜却未曾落瓣的菊花也让人驻足。原来,菊花只会干枯在枝头,并不会轻易凋零。二位老师还聊起了北宋时期的“菊花落瓣之争”——这场围绕王安石《残菊》诗句展开的学术辩论,涉及欧阳修、苏轼等文豪,既反映了宋代士人的严谨治学态度,也推动了中国传统博物学的发展。它不曾看到石道坡古道遗址上的霜花,不曾看到那石道上斑斑驳驳的苔。

朋友开车带我们返程,一路上,傅主席的侃侃而谈让途中趣味不减,即便闭目小憩,大家也不愿“闭耳”错过。同行一程,是缘,是福,是乐,更是成长。在这群有智、有善、有爱、有容的人身边,庆阳的这个初冬,有了新的温度、新的气度、新的姿态、新的面貌。冬天尚且如此温暖,何况即将到来的春天呢?我手里提着的袋子里,装着白教授和傅主席的赠书,分量沉甸甸的——这份分量,只有懂得的人才能体会。一位是潜心深耕高校教坛与写作三十余年,著作等身、颇具影响力的教授;一位是经历丰富、热爱写作,至今已著有十多部作品、德高望重的庆阳作协主席。这个初冬,他们在庆阳这片土地上,碰撞出了文化与精神的合力。正如我心中所想:无论认识谁,自己都得有相应的实力,真诚与才华从来都假不得,也骗不了人。他们畅谈时的默契与深度,不都是最好的见证吗?
列车载着既是老师和朋友的远去,也留下了既是老师和朋友的陪伴、鼓励。能够沉浸在一个丰盈的世界里,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雷小萍,甘肃省西峰区,小学语文中级教师。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庆阳市作协会员;《作家摇篮》签约者、庆城县作协会员、大荔县作协会员。从教二十多载,平日喜欢读书写写东西,作品散见于《西部散文》《作家摇篮》《庆阳教育》等杂志及一些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