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王应礼诗集《春韵梦澜》《夏韵长歌》,以春夏两季为叙事核心,分别循着“春之序曲—春之醒—春之盛—春之逝—春之续”“暑韵初绽—时律翩跹—炽念成诗”的脉络构建诗卷,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完成了一次传统底蕴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艺术实践。两部作品既以节气、物候锚定自然时序,又将家族温情、民俗记忆与时代关切注入诗行,其在题材、艺术与思想上的探索,既回应了传统诗学的当代转化命题,也为季节诗歌创作提供了鲜活范本,彰显出独特的文学价值。
一、题材建构:从自然描摹到生命全景的多维拓展
季节书写是中国诗歌的千年母题,从《诗经》“春日迟迟”到宋词“红藕香残”,历代佳作频出,但当代季节诗歌多将季节意象作为碎片化情感载体,系统性开掘不足。王应礼则以“自然—人文—生命”三维架构为骨,结合诗集递进式的篇章逻辑,让春夏不再是单纯的时序符号,而是承载多重内涵的叙事载体。在自然维度,两部诗集精准捕捉季节节律的完整轨迹。《春韵梦澜》顺着春日“醒—盛—逝”的节奏,从《立春风信》里的冰融雪醒,到《春分鸿章》中的花潮涌动,再到《谷雨吟怀》中的雨生百谷,以节气为线索,将春日从萌发到繁盛、再到渐逝的律动,转化为可感的诗行。《夏韵长歌》则以物候为脉络,从《玄鸟衔火》的夏日初临,到《麦穗孕珠》的芒种丰盈,再到《稻浪翻滚》的盛夏盛景,用细腻的物候细节,勾勒出夏日的热烈与鲜活,字里行间尽显“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智慧。人文维度的开掘,更让季节书写有了温度与厚度。《春韵梦澜》中,《父母盼春》《父母忙春》藏着烟火气十足的家族温情,《泉城春色》勾勒出地域特色鲜明的春日景致,而《廉政之春》《祖国之春》则将个人视角升华为时代关切;清明篇章尤为动人,《清明谒祖》《清明忆父》将怀亲之念与文化记忆相融,让春日承载起情感与文化的双重重量。《夏韵长歌》则聚焦乡土生活,《斗蛋争辉》《秤人祈安》还原传统民俗的趣味,《麦收送饭》《雨中插秧》刻画农耕场景的质朴,让夏日浸染着浓郁的乡土底蕴。尤为难得的是,两部诗集均在收尾处实现主题升华。《春韵梦澜》以《春之哲思》为核心的“春之续”篇章,从春日落花与新芽的对比中,叩问时光与生命的命题;《夏韵长歌》的《夏魂永续》则从夏日万物经暑热淬炼、终至结果的过程,提炼“生命在炽烈中成长”的哲理,让季节书写超越审美,抵达哲学深度。
二、艺术创新:传统诗学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表达
构建中国特色诗学话语体系,需对传统诗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王应礼的创作既坚守传统诗艺精髓,又探索当代表达路径,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尽显“文气、清雅气、书卷气”的审美追求。在传统接续上,篇章结构与意象营造均见匠心。结构上,两部诗集的脉络暗合古典诗词“起承转合”的章法:“起”笔写季节初临,“承”笔铺展盛景,“转”笔过渡到渐逝,“合”笔升华为哲思,却以现代叙事逻辑重构节奏,避免了线性叙事的松散。意象营造上,诗人深谙“兴象”之道,《立春风信》《玄鸟衔火》等篇目的古典意象,经当代场景与地域景观的叠加,既保留含蓄之美,又生成新的审美意蕴,印证了传统诗学的包容力。在现代性表达上,语言与视角均贴合当代审美。语言上,《花潮逐浪》《稻浪翻滚》以现代诗意象勾勒鲜活画面,《莺梭织柳》《莲开并蒂》则用对仗句式延续古典韵律,实现“古雅”与“灵动”的平衡。叙事视角上,从《父母盼春》的个人体验,到《泉城春色》的地域切片,再到《祖国之春》的时代观照,以微观视角折射宏观意蕴,既规避了传统题材的陈旧感,又避免了现代诗歌的晦涩之弊。
三、文学史价值:季节诗歌创作的范式意义与文化贡献
在当代诗歌多元格局中,《春韵梦澜》《夏韵长歌》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的艺术成就,更在于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构成季节诗歌创作的范式性探索。其一,拓展了季节题材的边界。此前季节诗歌多停留在自然描摹或个人抒情,而王应礼通过“自然—人文—生命”的三维范式,以《春分鸿章》写自然、《清明谒祖》写人文、《春之哲思》写哲思,证明季节题材可承载丰富内涵,为同类创作提供了“小角度讲大道理”的样本。其二,提供了传统诗学当代转化的路径。面对传统诗学资源,不少创作者或复古泥古、或缺时代内核,或符号化挪用、难触传统灵魂。王应礼则深入传统诗学内核,既以“起承转合”构建诗卷,又在《廉政之春》等篇目中融入当代议题,让古典美学在当代焕发生机,为构建中国自主诗学话语体系提供了鲜活案例。其三,承载了文化传承与时代记录的功能。诗中《斗蛋争辉》《麦收送饭》对民俗与农耕文化的描摹,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祖国之春》《廉政之春》对时代命题的回应,让诗歌成为记录时代精神的形式,彰显出文学的文化担当。
季节轮回是自然常道,亦是诗歌永恒母题。王应礼的两部诗集以扎实实践证明,传统题材与诗体在当代仍具生命力,关键在于实现“传统底蕴与现代精神的同频共振”。其探索不仅丰富了当代季节诗歌谱系,更让传统诗学的当代价值得以彰显,这份价值将在诗歌创作与研究中持续传递。
(本文作者 何颖 系团结出版社《春韵梦澜》《夏韵长歌》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