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诗咏耿村韵,文承非遗魂
石家庄市诗友赴藁城耿村采风活动圆满举行
秋光正好踏歌行,古村寻韵探非遗
文/明桂芝
2025年11月12日,微风拂袂,暖阳铺锦。藁城区诗词协会会长董义敏、荣誉会长兼秘书长明桂芝,早早驱车赶往新华公园内诗词协会活动中心《肥纍时新》,静候石家庄市新诗工委李吉伟、潘月吟等诗友一行。宾主相见言谈间尽是对文化的热忱、对采风的期许,为这场古村之约拉开了温情序幕。
为深挖地方文化源头,传承非遗故事文脉,在董义敏会长、周雪平老师的带队引领下,诗友们走进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藁城区耿村——这座承载着千年民间文学记忆的古村落,开启了一场“沉浸式”寻韵采风之旅。
古巷寻幽、非遗探秘、诗友唱和,让千年故事村的烟火气与文化魂,在笔墨情怀中流转生香。
耿村,素有“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之美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耿村民间故事”的发源地。
村内青砖黛瓦映斜阳,古巷蜿蜒通幽处,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岁月的履痕,每一座老宅都藏着流传百年的传说,恰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古韵画卷。
在耿村故事演讲协会会长靳春利老师的热情引导下,诗友们漫步古村街巷,探访故事传承人家,一步步丈量着时光沉淀的韵味。
走进耿村民俗博物馆,画廊,文字静默诉说往昔,经典故事口耳相传,画廊上《君臣斗》的诙谐、《巧媳妇》的聪慧,鲜活生动的情节如身邻其境,让诗友们沉醉其间,此刻,他们深切领略到了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不时驻足记录、交流感悟,任灵感在古韵中悄然涌动。
采风之余,诗友们与故事传承人、当地文化工作者围坐一堂,“一杯清茗话沧桑,满座高谈论传承”。大家畅谈采风见闻,共话文化薪火,纷纷感慨:耿村不仅有古村风貌的“形”,更有民间故事的“魂”。这些鲜活的文化素材,恰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创作源泉,为诗词创作注入了饱满生机。
兴之所至,诗友们即兴吟诗作赋,或赞古村风韵,“黛瓦青砖藏旧事,古街深巷溢清芬”;或颂非遗魅力,“故事千年传雅韵,文学一脉续新章”;或感盛情款待,“厚谊如醇香漫颊,良辰似画暖心间”,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词佳作在欢声笑语中诞生,字里行间尽是对耿村的热爱与礼赞。
此次采风活动,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场诗词的相知之约。诗友们近距离触摸了耿村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更搭建起城乡文化交流的坚实桥梁。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采风为契机,笔耕不辍、匠心创作,让更多反映藁城风貌、传承非遗文脉的诗词作品问世,让耿村的故事随笔墨远播,让非遗的薪火代代相传,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以下是诗友们的采风佳作;

采风集韵

诗友采风诗四首
文/明桂芝
一
石家庄市诗友赴藁城耿村采风感怀
耿姓名村引客游,古墙雕塑亮双眸。
三朝故事传千载,一巷民风醉众俦。
老叟说书涵雅润,诗朋把酒溢清遒。
燕都韵脉常赓续,再赋新篇耀锦秋。
二
藁城宫里街驻足
龙舆遗风通古径,飞檐叠翠拨云纱。
宫灯次第摇红影,御面银丝落玉芽。
酒肆开坛飘廷韵,工坊抻缕蕴年华。
帝王三绝今犹盛,醉了行人醉碧霞。
三
相聚藁城新华公园诗词协会
新华园内景清幽,雅集骚人聚画楼。
笔蘸晴光书盛景,诗承燕韵颂金秋。
临池觅句敲平仄,把盏谈文话九畴。
莫道小城无胜事,唐风宋雨满瀛洲。
四
谢周雪平老师盛情款待
耿姓村中逢雅聚,雪平厚谊暖霜秋。
佳肴佐酒融真意,清茗添香话旧游。
共赏非遗谈故事,同题赋咏竞风流。
并肩踏浪寻诗韵,众志同镶擎玉舟。
墨痕载俗韵
文/明桂芝
踏着太阳的温度
携上来自诗友的深情
砚台盛着千年的雾
我们的脚印叠成平仄
在青史的褶皱里
铺一条泛着墨香的河
耿村的老槐树下
故事是未干的墨迹
顺着叶脉 洇进岁月的脉络
指尖相触时 落英沾了古意
并肩处 月光漫过竹简的棱角
轻叩石阶艺人的弦音
将相的传奇
乡野的趣闻
随风缠上我们的衣袂
那些未写完的韵脚
混着柳编的韧
皮影的幻
漫寖秦汉风蕴
诗行是隐形的舟楫
载着褪色的碑铭
新生的露雨
还有耿村口口相传的余温
我们不辩来路 不问归期
只让心尖的温度
焐热沿途每一粒冷寂的字符
让并肩的影子
携着非遗的火种
在时光的宣纸上
洇开一片 深浅相宜的永恒
耿村那条消失的土道
文/耿村故事演讲协会靳春利
在耿村洪武年间
那条横亘东西大道上
不知有多少双脚走过
也不知道有多少铁箍木轮碾过
沟壑纵横
穿过雾锁整个天空
吆喝声
车铃声
整个世界都能听到
耿王墓静坐在这里
好无聊
想找个理由
与外边的世界对话
冬天的希望
让东去木车拉走
西去的木车
驮走五谷杂粮
时间荏苒
岁月蹉跎
木轴断了希望在喘息
乌龟驮着一幢石碑
爬到这里
给了车主一个木轴
大车小辆
走了多少年
又走了多代
人们记住了这个乌龟
记住了这幢石碑
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镇道碑
藁城故事村——耿村的魅力
文/越吟
过了老城墙
视线在深巷里延长
路边的小草
亲切的向人招手
没说完的开头
从城门洞里飘出来
带着炊烟里温暖
故事不用纸墨
只用舌尖滚过粗瓷碗
都揉进冬日的墙根
暖阳里的风景划过屋檐
泥土里长出的故事
千年生根发芽
咏故事村之耿村
文/越吟
砂锅宫面启唇鲜,耄耋垂髫口耳传。
中国一千零一夜,今承旧事话新篇。
耿村印象
文/燕趙遺風
冀鲁古之道,斑麟老寡墙。
新槐盈大地,情醉看坟庄。
中国故事第一村
文/桑月敏
册载耕耘故事稠,乡村风雨一灯收。
唇间滚落明清月,眉上飞来燕赵秋。
耿村记忆
文/桑月敏
古槐荫旧巷,石磨转年光。
老屋炊烟袅,乡愁入梦香。
走进故事村
文/桑月敏
一条长长的定魏线
贯穿南北
我们穿过路段向东
有幸和几位老师走进耿村
第一眼对我的感觉
我们穿越了
好像一脚踏入六百年前的耿村
不对
那时候称看坟庄
白墙灰瓦
沿街的驿站
都透着古老的气息
听着靳老师的讲解
好像看到了耿村的黄昏里
那些被商人携带的故事如同散落的光斑
他们讲述着长江里摇摇晃晃的帆
他们闯过多少次激流
翻越过多少座山
盐包压弯的脊背
在码头刻下的年轮
他们携带着草原的印记
皮囊里装着狼族的史诗和发了酵的马奶
还有裹着沙粒的驼铃
那温好的酒
热气腾腾的茶
氤氲着他们思乡的梦
从徽州祠堂檐下的燕子
山西票号的墨渍
到岭南的茶叶
这些叙事在耿村生根
故事在传说中神话
今天耿村之行
搅动了多少年我沉寂已久平静的心菲
今晚失眠了
陪伴走在耿村街里的老师们
浮现在我眼前各种画面
好似是李白佩着长剑叩响耿村的青石板
苏轼的竹杖点向那古老的城墙
陆游的酒袋子晃动西下的斜阳
李清照的衣襟卷起路边的落叶
是的我们穿越了
他们从碑体里起身
和我们近距离唇齿交谈
把我们也带进千年的诗行
走进耿村
文/燕趙遺風
耿村
定浚线上一个古老的村庄
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和一京二卫三耿村的传说
古老的城墙
呈现出斑斓的轮廓
拥有240多人的口口相传的
耿村民间故事
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且流传了600多年
坐在街里的长廊
聆听着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和普普通通的生活轶事
那个古老的看坟庄
那个明太祖义父的耿再辰
那个传承了4000多段故事的
古老又富有活力的村子
家家都有讲段子的高手
人人都会讲几段民间故事
那个古代阳泉到德州
交通要道上的商贸重镇
重游非遗民间故事村
文/龚会娟
几年前舞蹈队赴耿村演出
行色匆匆
来不及探寻耿村故事
今天再次走进中国故事第一村
矗立在村口的耿村地标
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记忆
彰显着民族智慧
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息
驻足耿村故事一条街
两侧灰色砖墙古香古色
故事墙呈现的传统故事和典故
让人一路目不暇接
驿站门前
听耿村演讲协会会长滔滔不绝的讲述
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久远的年代
古老的村落商贾云集商贸繁盛
带来不同地域的故事包罗民间万象
中国第一村故事村
文/周雪平
曾经来过的地方
再一次抵达
阳光很暖
脚下的这方土地
写满了故事
沧桑的岁月
如一双大手托举着故事情节
串联文章的不用文字
只用口口相传就能讲出让人念念不忘的故事
国外的人喜欢上了故事村
跋山涉水来听故事
故事村里都是会讲故事的人
走进故事村就有了故事
折只船去旅行
文/南溟
走进耿村,上至耄耋下到孩童
都能讲述一段传奇故事
临街的瓦片上散落的叶子
和堆积如山的玉米囤里
都沉积着古驿道上的传说
从看坟村到耿村本身就是
一串钥匙,可以穿越到明清
耿再辰死后封王藏在这里
再到耿村无耿姓氏和靳姓为主的传奇村落
本身就是故事
漫步街头,汉白玉雕塑
仿佛时光倒流般涌上心头
那座屹立在村头的门洞
仿佛时光隧道一样
人能到的地方叫旅行
心能到的地方叫神往

LABOUR DAY
诗人简介


主播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