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小鳟鱼交响曲》想到的
作者:杨 东
三十多年前买的那盒交响曲磁带,早已在岁月里不知所踪,唯独舒伯特《小鳟鱼交响曲》的旋律余韵,和磁带封面上的故事一起,牢牢刻在记忆里。磁带简介里写着,清澈溪涧中银亮的小鳟鱼自在穿梭,啄食晨光、躲避流云,溪水叮咚是它的伴乐。可当渔翁搅浑溪水,看不清钓钩的小鳟鱼终究抵不住好奇,一口咬下钓饵,便再也没能回到熟悉的石缝与波光之间。那时我不懂乐理,却顺着这段文字读懂了旋律里的惋惜与谴责,也记住了那个核心:浑浊的环境里,清醒与警惕何其难得。
后来很少再听这首曲子,旋律渐渐模糊,但那个 “搅浑溪水” 的隐喻,却在生活里一次次浮现。女儿她妈总爱囤积各类瑜伽卡、美容卡,坚信 “办卡就是省钱”,可往往不到三个月,发卡的商家就人去楼空,那些印着华丽承诺的卡片,最终都成了抽屉里的废纸。我自己也有过难堪的经历,在机场被自称 “舒婷” 的姑娘推荐了两千块的贵宾服务卡,被拉入所谓的 “云” 群后,却连真正的贵宾厅都没找到,那份像吞了苍蝇似的恶心,至今想起仍记忆犹新。
这些年见多了类似的 “怪事”,才发现现实里的 “渔翁” 远比磁带里的更狡黠,他们搅动的 “溪水”,也早已蔓延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美容美发店里 “充值越多折扣越大” 的吆喝,背后可能是商家转移资产后的卷款跑路;街头 “1 元购鸡蛋” 的噱头,藏着向老年人兜售 “神药” 的骗局;社交群里 “导师带投” 的诱惑,或许是小众投资平台的精心陷阱;就连自媒体上光鲜的 “创业课程”,也可能是收割普通人的 “知识韭菜”。这些套路都有个共同的花招:用利益或便利搅浑信息的溪水,让人们在模糊的认知里放下警惕,最终吞下诱饵。
磁带里的小鳟鱼因看不清危险而殒命,现实中的受害者们,何尝不是在信息不对称的 “浑水” 里迷失了方向。不法商家钻着法律的空子,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让举证难、追责难成为常态。有人因此倾家荡产,有人家庭失和,那些看似偶然的损失,背后都是 “渔翁” 们精心设计的陷阱。
再想起《小鳟鱼交响曲》的旋律,舒伯特的惋惜与谴责依旧清晰。原来这首曲子不仅是在为一条小鱼悲鸣,更是在警示世人:无论何时,都要守住内心的清明与警惕。溪水或许会被搅浑,但只要保持清醒的判断,不被贪欲裹挟,不被虚假迷惑,就能避开那些隐藏在暗处的 “钓钩”。这大概就是经典音乐的力量,时隔多年,依旧能在生活的褶皱里,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作者简介:
杨东,男,汉族;中共党员;2016年12月31日退休;笔名 天然,主任记者。出生于甘肃民勤县农民之家,20世纪60年代初随母亲落户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务农两年,服兵役两年,当教师六年,在地省报当记者编辑十余年;历任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采编中心主任、兵团支社社长、《兵团新闻网》总编辑。新疆作协会员,曾当选为新疆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