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冬日里在玉溪师范学院赏景
郑永柱‖图文
2025年11月7日这天,恰好是立冬时节。但玉溪的天地之间,依然是秋高气爽,风光迷人!我踏着这宜人的金秋景色,去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五楼小礼堂,听文学讲座课。
在听课之余,欣然看到了在广袤无垠的蓝天白云之下,玉溪师院到处呈现出绿树成荫,芳草茵茵,风光如画的绚丽美景!

我被玉溪师院秀丽的自然风光美景和深厚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吸引,便忍不住脚步,在玉溪师院校园里走马观花式地逛了一逛,看了一看,还是收获颇丰,现说来与朋友们分享。
只要你一跨进玉溪师院的大门,就像迈进了生态魅力尽显的美丽大观园,令人十分享受!你看,这玉溪师院依山而建,随山势的走向,一步步走高、走深、走实,而走向更加辽阔的远方,让我们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千声万声呼唤你,玉师文学院就在这里
如果要问占地面积一千多亩的玉溪师院,哪里的文化气息最为浓郁而典雅呢,我觉得,玉溪师院文学院是必选之地!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啊,玉溪师院文学院开讲的中国文学史讲座,那可是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纵横祖国千万里时空的重要课程。这中国文学史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戏剧等等文学作品啊,真可谓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这中国文学史里呼之欲出的无数个鲜活的诗人、作家啊,就犹如星河灿烂,映照天地!所以啊,这文学院,是我们绝对绕不过的一个文化话题!

玉溪师院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玉溪师院中文系。我是八十年代就读玉溪师院中文系的学生,所以,对玉溪师院和玉师文学院还是初心不改,一往情深!这次来,虽然匆匆忙忙而来,时间紧迫,但是,还是抽出一段时间来,就像看望久别的母亲一样,亲身到师院文学院走了走。
还在玉溪师院西大门之外,就能依稀看到玉溪师院通态而无遮挡的美丽校园环境了。这文学院,大体上就处在距离师院西大门二三百米开外的东南方向处。文学院大楼在层层叠叠的绿树、翠竹的簇拥下而巍然挺立,笑傲蓝天!

这玉溪师院文学院,是玉溪师范学院开办最早的院系之一。早在去年,也就是时隔了多少年以后,我还专程去了玉溪师院文学院一趟。
2023年,不仅是玉溪师院建院(校)45周年,而且也是玉溪师院文学院建院(系)45周年。为此,玉溪师院文学院在下半年开展了系列庆祝活动。而面向广大文学院在校师生和毕业生校友开展的院庆征文活动,正是其中活动之一。为此,我也挥毫泼墨,撰写了征文稿件,参加了活动。
2024年,征文活动稿件结集出书以后,我收到通知,去师院文学院领书、领奖状,所以专程去了一趟文学院。我见到了文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同学,并在办公室和领导、老师们聊了一阵子,心情格外激动,就像见到了家人一般亲切!

文学院博士罗云老师还热情洋溢地带我到教学楼、教室里去看了看。其设施、设备就像鸟枪换大炮,比我们做学生的那时候,不知要好出多少倍啊!
我还在教学办公楼楼梯口的墙面上,穿越了时空,见到了文学院历年以来的班级毕业合影照,当然也就见到了我们班的班级毕业合影照,见到了当年的自己!看着眼前的情景,心潮澎湃,十分令人感慨:“这时间过得飞快呀,那真是星转斗移,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不舍昼夜啊!”
罗老师还向我介绍了玉溪师院文学院(红塔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与建设,文学院现已由最初成立时单一的中文系专业设置,而成为了今天涵盖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三个本科专业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共有全日制本科生1000多人。
玉溪师院文学院现有教职工40多人,教授3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一半以上。全院以“传承人文精神、服务地方文化、强化师范能力”为宗旨,构建“三位一体”卓越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推动产教融合,先后培养毕业生40多届。学院曾获云南省高校德育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玉溪师院文学院还拥有省级研究中心“滇中文化保护与研究中心”“民族语言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等,聚焦濒危语言研究、聂耳文化传承、语文教育等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
罗老师还带我去看了看社团的同学们自做的各种琳琅满目,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文创产品、手工艺品,简直是太精致了,太漂亮了!


文学院的发展建设成就,给我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印象!所以,我这次来到玉溪师院,对现在的文学院并不陌生!
那次来,也是时间仓促,没有好好在师院母校好好转转走走,就回去了。所以,这次来,我要弥补这个遗憾。我不仅看了现在的文学院,而且还专程去看了看我当时就读中文系时的教学楼,它现在是什么样了呢?
进了玉溪师院西大门以后,向左拐,沿着玉溪师院与玉溪印刷厂仅仅一墙之隔的校园道路一直往北走。走了大概两三百米的地方,往右边之路走进去二三十米之后,就来到了我们在玉溪师院中文系就读时最早的教学楼了。

“啊,尽管相隔了多少年之后,我们就读时的教学楼依然还在,还是那砖混结构的马蹄形建筑物!”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幢马蹄形的小楼,一共三层,虽然历经风霜雨雪的洗礼,但经过穿衣戴帽,打扮妆饰之后,依然精神矍铄,青春焕发地屹立在我的眼前!
我特意去看了看这幢楼一楼右边我们上课的教室。我和当年的同班同学自入学以后,就是在这间教室里读书学习的,一直到毕业。就是在这间教室里,曾经先后担任过玉溪师专、玉溪师院院长(校长)的马湘池、刘中间、普志华三位老师都曾在这里给我们上过专业课,印象深刻而好极了!
隔着这熟悉的玻璃窗,我看到我们曾经读书学习的教室里面,堆放着一箱箱的物品,有可能现在是作为仓储间在使用了。
我还看了看这幢楼一楼左边的教室。那是当年作为报纸、杂志阅览室的地方。每当下晚自习以后,我们就会来到几步之遥的阅览室里,或看书学习,或摘抄报纸、杂志上精彩的语段。那怕是深夜了,仍有不少同学兢兢业业,迟迟不愿离开,以致出现了系主任兼班主任晏振亚老师担心同学们劳累过度而常常到阅览室里赶同学回宿舍休息的动人场面!现在想想,实在是太暖心了!
我从门窗里看到,当年的报刊阅览室里,现有一排排的桌椅摆放在里面,已成为上课的教室了。
这幢楼一楼的中间教室,当年是作为电大中文系上课的教室。在二楼,是当年的英语系上课学习、阅览报刊的地方。在三楼,是当年学校的图书借阅室和中文系电教室。图书室分为文科图书借阅室和理科图书借阅室。实际上,这幢小楼在当年,就是一幢小型的综合楼在使用。
小楼以北,就是学校当年分给我们班利用课余时间耕种的菜地(大体上在今天的传习馆这地方),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蔬菜收割以后,交给食堂。所得收入,作为班费使用。
由于时过境迁,今天的这幢马蹄形小楼啊,早已经物是人非,变成了“国际文化学院”,成为了对外开放的教学单位,先后招收了来自美西方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数千名的留学生前来就读学习的场所。同时,这幢小楼啊,还兼任着“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历史使命而备受瞩目!

今天的校园环境,依稀还有当年的影子
在玉溪师范学院“国际文化学院”东部二三十米开外的地方,时隔多少年以后,有一片小树林竟然还在。尽管由于修路,或者其他建设用地,其规模范围似乎比当年小了不少,但还是我当年读书时候就有的树林,这也是令我感到既高兴又惊奇的地方!
看样子,这片树林里的树木倒是长高了不少,长粗壮了不少,越来越显得生机勃勃,更加可爱,更加挺拔了!
“老伙计们,你们好!”
“你们还记得我吗?我来看你们来了!”
一看见就这片美丽的小树林,我就情 不自禁,喜出望外,真想跑过去,用我的双手去抱抱它们,亲亲它们!
遥想当年,教授我们中文系文学概论课的解家有老师就住在这片小树林旁的小平房里(大体上在现在外国语教学中心大楼这地方)。
解老师,玉溪通海人,为人十分勤奋。在教学之余,我们解老师在小树林旁的闲置空地上,自己开垦了几墒菜地耕种,而且还耕种得很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解决了自身的吃菜问题,令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既惊奇又感动,因为解老师没有把劳动人民的本色丢掉啊!再说,解老师的家乡——玉溪通海,也是蔬菜耕种大县,解老师把家乡的拿手好戏,也带到了学校,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每天早上,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也会手拿课本,来到这片占地大概20亩左右的小树林里背诵诗词歌赋。偶尔之间,也会看到教授我们现代文学课的徐啸虎老师来这里看书学习。有时候,还会听到徐老师在读英语单词和语法知识。也许是那时候,徐老师他们在晋升副教授、教授专业技术职称时,需要加考英语知识,所以,上中国文学课的老师们,还不得不学习英语。
有时候,看到徐老师早早地就来到小树林里看书学习时,我们就躲得远远的,生怕打扰到老师学习。
依依不舍地告别这片树林,沿着树林旁的校园道路,一路北上一二百米,又看到了我们当年住宿的学生宿舍楼了。啊,看着这幢十分熟悉的宿舍楼,我们当年读书时的情景,就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

你看,这幢一共四层的学生宿舍楼,它还是严来的样子。严来的衣装,严来的风貌,青春常在,一点也没变啊!唯一变化的是,它由过去的“学生宿舍楼”,更换成现在的“学生宿舍第一幢”名称了。这恐怕是玉溪师院“最古老”的学生宿舍楼了吧。它与当今新建的现代化的学生宿舍楼相比,虽然其貌不扬,但其建筑质量好,扎实耐用,倒是真的!
距离我们当年上课教室这幢小楼南面至玉溪师范学院今天“第一办公楼”与音乐学院教学楼之间这地方,就是当年的学校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学生会、校团委、档案室、打印室、医务室等等办公场所大致所在的地方。当时给我们上教育学的教务处主任方奎兴老师,就在这里办公。当年,这排平房它是从西向东延伸,由若干间小平房连贯组合而成的长长的一排办公区。
当年办公区前面也有一条自西向东延伸的小道,两旁生长着青枝绿叶的树木。绿荫小道,现在依然还在,那苍劲粗犷的柏树郁郁葱葱,生命蓬勃!

现在的“学生活动中心”,就是当年的篮球场所在地。“学生活动中心”东部,现在“篮球场”的前半场地址,却是当年中文系刘中间老师和普志华等老师居住的一幢二层高的小楼所在地。这幢小楼以南,就是当年在室外开运动会的主席台大致所在地。主席台之下,就是当年的田径运动场兼足球场了。沿着这田径运动场跑一圈有200米。当年,学校在这里开运动会时,我参加了5公里的跑步比赛,要跑25圈。我还是一气呵成,把它全程跑下来了,在全校密密麻麻的跑步选手中脱颖而出,并取得了名词。现在想想,还是蛮自豪的啊!
这田径运动场兼足球场以南,就是当年的学校大礼堂所在地。当年学校开大会、文艺汇演等公共活动,均在大礼堂举行。
原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在任玉溪地委书记时,还曾受学校邀请,在大礼堂主席台上,给我们师生作大思政课堂辅导讲座呢。在大礼堂以南,一百米以外,就是当年的学校食堂位置了。
今天,这些当年的运动场地与设施已经老化落伍了,被拆迁了。在原地重新规划建设的同时,还开辟了新的领域进行投资建设,而且建设得更加完善,更加漂亮而实用了,成了学校目前漂亮的景观景区和适用地了,令人十分陶醉!


学院醉美景观区,还非这里莫属
从玉溪师范学院东大门进来,一路向西,沿缓缓坡道往上走,走个三五百米,就走到山顶之上,欣然来到了一片地势开阔平坦,犹如一马平川的小平原一样的地方,令人欣喜。这里不仅是玉师学院海拔最高的地方,而且也是风光最为秀丽的地方!由于它是玉师学院的制高点,所以,大致能把四围优美的景色看个遍!

这里,一排排的绿树亭亭玉立,其重重叠叠的枝叶繁茂交错而编织成偌大的绿荫美景。一片片的芳草青翠碧眼,就犹如绿绒绒的丝毯铺就一般。一泓悠悠清澈的湖水,波光粼粼,把一朵朵白云秀丽的身姿倒映其中。一座座亭台,一把把座椅,散落点缀在绿荫间,方便人们前来风光如画的这里或读书学习,或观赏景色,或休闲纳凉。这里春风徐徐,秀美如画,简直好似一方世外桃源,实在是美极了!

醉美的景观,还是这些20来岁,青春洋溢,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们!你看,他们这里几个,哪里几个,分布在四面八方。他们把书包和水杯要么放在亭子里,要么放在座椅上,要么放在路边,就手持书本或坐,或站,或来回走动地在那里或读,或背,或心里默念起来,十分投入,十分虔诚!


我被他们孜孜以求,痴情投入的样子所打动,随口向一名双手抬着书本,边走边读,并沿着小道从我前面慢慢向我走来的同学打听了起来。
“请问同学,你们在忙些什么呢?”
“我们在为明年的考研做准备!”
哦,我知道了。他们是一群只争朝夕,在向知识挑战,向命运挑战,向前途挑战的青年人,的确令人佩服!
“来这里备战的你们,都是上大四的学生吗?”
“不一定。有大四的,也有大二、大三的。”
“为什么现在的青年人,对考研、考博那么在心呢?”我问道。
“ 主要是现在竞争太强了!手中多有一份证书,多有一个本本,我们将来心里就多有一份底气......”

大河奔流,适者生存。来这里备战考研的同学,有男同学,也有女同学。他们之中,不仅有家住玉溪的同学,也有家住昆明、文山、临沧、丽江、大理、红河、曲靖、昭通、保山、普洱等等各地方的同学。我听得出来,文学院的一位同学在背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知识要点呢,很认真,也很专一。

看着这些同学,我觉得,他们就好似骏马奔腾,一路跋山涉水,心向远方!他们又犹如矫健的雄鹰,一路展翅翱翔,栉风沐雨,不达目的不罢休!
在与同学们交谈的话语中得知,他们之中不仅有文学院的,还有法学院、体育学院、马列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学生等等,不一而足。同学们的所作所为,正应证了一句话:“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深刻道理!
告别了这些热情淳朴的同学们,我打道返回了。我与路边的这一排排青枝绿叶,一片片花草景观,擦肩而过,却恋恋不舍!
我深深感觉到,这里的景观是那么秀丽,那么芬芳,那么沁人心脾,那么令人感动涟涟!


作者简介:郑永柱,男,汉族,大学文化,四级调研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云南省楹联学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
玉溪诗联学会副会长、玉溪作家协会会员。有诗词、散文、歌词等文学作品先后在中国楹联报、春城晚报、民族音乐、玉溪日报、玉溪、滇中文化、玉溪文坛、滇中诗联、红塔、九龙池等报刊杂志发表,也曾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