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漩涡中的西安交大一附院
杂文随笔/李含辛
西安市民李女士举报其父亲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交大一附院”)接受手术时,费用高达六十余万元。经医保部门核查,该院存在26项违规问题,涉及违规使用医保基金7.5万余元。违规行为包括串换项目、重复收费、分解收费等典型过度医疗手段——这些术语背后,是患者账单上凭空多出的检查项目、被拆分计费的单一手术步骤,以及医保基金被蚕食的灰色链条。
交大一附院头顶光环:陕西省首家三甲医院(1993年)、国家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单位、西北地区医疗技术标杆。其官网宣传中,“创新性医疗技术”“国际领先的器官移植”等字眼频现。然而,此次事件暴露出资质与管理的割裂——越是“标杆”,越需警惕其垄断地位下的收费任性。以白内障手术为例,三甲医院费用本应在4000-3万元区间,而六十万的天价手术费,远超常规认知。
陕西省近期虽规范了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但对普通手术的收费标准仍依赖医院自主定价。三甲医院手术费差异极大:宫外孕手术1万-1.5万元,宫腔镜手术2000-7000元。交大一附院的天价收费是否合理?政策未明确上限,监管便存在真空。患者家属的举报,恰似一记叩问:当医疗定价失去透明约束,“救死扶伤”是否会被“创收指标”异化?
律师指出家属可依法索赔,但赔偿仅是事后补救。更需追问的是:
过度医疗为何屡禁不止? 西安市医保局2024年专项整治中,已将“串换项目”“分解收费”列为重点,但涉事医院仍顶风违规;
三甲医院的评级体系是否需重构? 现有评价重技术轻管理,导致部分医院“一边拿奖牌,一边钻空子”;
患者如何避免成为“待宰羔羊”? 建议术前要求费用明细清单,对异常项目及时向医保部门举报。
交大一附院的案例,是医疗行业积弊的缩影。当手术刀变成“创收刀”,当医保基金沦为“唐僧肉”,再高的技术评级也难掩道德失焦。此事件不应止于个案处理,而需推动收费透明化、监管常态化——毕竟,患者的血汗钱,不该是医院账本上的“灰色利润”。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