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村镇:白鹿原上的千年遗韵
文/王博(陕西)
在蓝田县南部的白鹿原东部,安村镇如同一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东接蓝关街道办,南连前卫镇,西通孟村镇,北临洩湖镇,与“蓝田三镇”的前卫镇、孟村镇共同构成了白鹿原地域文化的重要一环。这里,东眺终南山,北临灞水河,地域横跨长安区、灞桥区和蓝田县,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冲,文化底蕴深厚。
历史沿革:从安道里到鹿走乡
安村镇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因地处蓝关至白鹿原间的古道口,得名“安道里”。后因村落多居安姓村民,遂称“安村”。据《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记载,北周闵帝元年分蓝田县地设置白鹿县,故址在今蓝田县西5.5公里,即安村镇境内。清代安村镇曾长期为白鹿乡治所,新中国成立初期定名为鹿走乡,这一名称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见证了安村镇从古至今的变迁。
文化遗迹:远古文明的见证
安村镇处于蓝田灞河河川与白鹿原的交界地带,地域涵盖县城至白鹿原的土塬坡塄一带,以及塬上的广漠台塬。这里,远古人类居住的遗迹及古墓葬群星罗棋布,龙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聚东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白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共同构成了安村镇远古文明的壮丽画卷。
1991年,郭村村民在“皇家地”农田中挖出了大量三脚陶罐、石斧、石刀、骨器、玉陶饰品等,这些遗物揭示了远古人类在几千年前在此栖息活动的原始村落遗址。1992年,郭村遗址被蓝田县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远古文明的重要窗口。
墓葬文化:历史的印记
安村镇的早期墓葬群有宋家咀西周墓群和代家寨战国墓群。宋家咀墓葬群面积约6000平方米,发现竖穴土坑墓多座,内有铜戈、剑以及陶罐等,后经专家认定为西周墓群;代家寨村墓群面积约1.2万平方米,墓葬形制不详,其地层内出现大量男性骨骼,随葬品有青铜戈、陶罐、鬲等,后经专家鉴定为战国墓群。
此外,安村镇还建有不少个人墓葬,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推新华村的元代蓝田主簿墓。墓主张文卿,云中弘州(山西大同)人,生年不详,卒于1295年,官至蓝田县主簿。其墓地占地约1500平方米,原有封土6座,排列如梅花形,中为张氏墓,周围为其妻妾墓。至1974年封土平毁,出土金帽花、白瓷铁绘草蝶鸡腿罐、瓷鼎、瓷马、瓷瓶以及俑等200余件殉葬品,对于研究古代墓葬制度、婚配制度乃至陶瓷工艺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白鹿传说:文化的灵魂
安村镇以众多的生动传说而享誉白鹿原。白鹿原以白鹿命名,在历史上是曾经出现过白鹿的,而且多见之于史料记载。据《三秦记》载:“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得名。”《后汉书·郡国志》记:“新丰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水经注》《太平寰宇记》也说:“平王东迁时,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名。”
在韩寺村,关于白鹿的传说久远而神秘,且人人以谙熟白鹿的传说为荣。韩寺村位于安村镇东南约4公里处,因白鹿出现在这里,村民便设白鹿寺祭拜,所以古称白鹿寺村。传说,在2000多年以前,周王带领他的卫队在白鹿原歇息时,突然发现一只白鹿从南山冉冉而来。那鹿全身雪白,白腿白蹄,眼睛如红玛瑙一般炯炯有神,口里含着一株灵芝草,四蹄飘云生风,倏忽而至。白鹿的突然出现引起了周王卫队将士的惊奇与欢呼,周王亦未曾见过,便命将士们追赶。那鹿后来被将士射伤却奋力逃走,嘴里的灵芝也遗落了,经过一道小沟,绕过一个孤零零的神庙,仓皇间误闯入一个村里,竟走错了方向,消失在原下一片河川的蒿草间。于是,白鹿原上便有了白鹿走过的“鹿走沟”、孤零零无人居住的“无(吴)村庙”、白鹿迷失方向的“迷鹿村”以及塬下白鹿消失的村落“神鹿坊”……
安村镇,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土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远古文明的厚重,可以触摸到历史的印记,可以聆听那久远而神秘的传说。安村镇,白鹿原上的千年遗韵,正等待着你的到来。
编辑简介: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