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乡关路 犹盼补齐章
文/孙善国
武穴腹地,武山湖烟波浩渺,大金、花桥诸地环抱之间,石佛寺镇如一颗温润的明珠,镶嵌在104平方公里的沃土上。七万两千余名乡邻在此繁衍生息,28个行政村与2个社区星罗棋布,在时代的春风里铺展着“农兴工旺、村美人和”的壮阔长卷,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发展的活力与生活的暖意。
踏入这片土地,最先撞入眼帘的便是无处不在的生机与雅致。村村皆有巧思,户户毗邻芳甸,整齐的花坛里,月季吐艳、秋菊含香,三角梅攀着围栏缀成红霞,各色花木顺着村道次第铺展,与崭新的太阳能路灯相映成趣——这些路灯不仅照亮了乡邻的夜归路,更节能环保,成为美丽乡村的“点睛之笔”。那些改造后的造型花墙围栏,或用青砖垒出古朴纹样,或用绿植缠绕出灵动曲线,将寻常村落勾勒成一幅幅写意的田园画卷。垸垸皆有风景点,转角处的景观石配着修竹,庭前屋后的小菜园围着木栅,就连闲置的空地也被打造成口袋公园,花木培栽错落有致,让每一次漫步都成了与自然的温柔相拥。文化活动中心与活动广场遍布各村,水泥地面平整光洁,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白日里是老人们打太极、闲话家常的聚集地,夜幕降临时,路灯亮起,光影交织中,广场舞的旋律、孩童的嬉闹声、小贩的叫卖声,织就出最鲜活的乡村夜曲。冯秀村、武山寨村、王胜祖村、峨山村的村路早已刷黑,沥青路面平坦宽阔,车行其上悄无声息,唯有车轮碾过岁月的安然,串联起家家户户的烟火日常。
自然的馈赠与人文的匠心在此交融,产业的兴盛更让这片土地充满蓬勃底气。田间地头丰收忙,乡野间孕育着最本真的富足与希望。陈德荣村的千亩油菜田堪称一绝,每到春日便铺成无边无际的金色海洋,沉甸甸的花穗随风摇曳,香飘十里,不仅是吸引四方游客的“打卡地”,更通过油菜籽加工、观光农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百万元,成为乡亲们名副其实的“黄金田”;冯秀村与朱华村的千亩莲藕基地规模宏大,夏有碧叶接天、荷花映日,清风拂过泛起层层绿浪,秋有白藕肥嫩、脆嫩多汁,经清洗、包装后直供武汉、黄石等周边城市商超,年销量突破500万斤;朱华村的葡萄园是车水马龙,人群是络绎不绝,甘蔗田更是绿意葱茏,修长的蔗茎饱含糖分,咬下一口清甜回甘,凭借“皮薄汁多、甜而不腻”的特点,成为本地特色农产品名片,亩均收益超8000元;宋巷与贾家两村的光伏鱼池独具特色,200余亩水面上,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布如蓝色铠甲,既实现年发电量超300万千瓦时,并入国家电网输送清洁能源,水下又养殖草鱼、鲈鱼等优质鱼种,年产鲜鱼15万斤,形成“上能发电、下能养鱼”的立体产业模式,绿色能源与生态养殖相得益彰,绘就出现代农业的创新图景。
厂房车间干劲足,工业里升腾着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动能。凤凰社区的电子工业园声名远播,以黄冈市首屈一指的规模领跑区域产业,规划面积达1200亩,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SMT贴片、电子组装、精密模具等生产线高速运转,研发中心里工程师们潜心钻研,各类智能手机配件、智能穿戴设备、车载电子元器件等产品远销广东、浙江及海外市场,年总产值突破8亿元,吸纳本地劳动力1200余人,让乡亲们实现“家门口就业”;陈德荣村周边的工业园更是多点开花,襄大屠宰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投资2.3亿元建成现代化屠宰加工生产线,从各地牲猪养殖场运来的猪到屠宰、分割、冷链配送形成完整产业链,日屠宰能力达2000头,保障着黄冈、鄂州、黄石等周边地区的肉品供给,年销售额超5亿元;塑料用品厂的车间里,各类注塑、吹塑设备有序运转,生产的农用薄膜、节水灌溉器材、日用塑料制品凭借过硬质量赢得市场青睐,产品覆盖鄂东地区及安徽、江西部分市县,年出货量达3000余吨;儿童电子玩具厂则充满童趣与创意,声光枪、益智积木、电动玩偶等产品设计新颖,通过欧盟CE、美国ASTM等国际安全认证,出口至东南亚、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800万美元,车间里工人们手脚麻利地组装、检验,脸上洋溢着靠手艺致富的笑容。
交通动脉通八方,路网升级为发展按下“加速键”。官桥至火车站的G202国道,历经改道与刷黑工程,早已脱胎换骨。双向三车道的沥青路面泛着温润光泽,标线清晰醒目,畅通无阻;两侧的人行道,宽达3米,方便行人、骑行者往来;精心打造的绿化带层次分明,香樟、桂花等乔木挺拔矗立,月季、冬青、红叶石楠等花灌木错落搭配,间或点缀着景观小品与休息长椅,四季有景、三季有花,行走其间仿佛穿行在城市公园的绿道,让出行成为一种惬意的享受。这条全长8.6公里的交通要道,不仅串联起乡邻的日常出行,更承载着工业产品的外运、农业物资的输入,物流车辆川流不息,将石佛寺镇的特色产品送往全国各地,成为对接外界、拥抱发展的黄金纽带。
然而,再美的画卷也难免有留白,再盛的繁花也需补全枝丫。当目光从如画的乡村、兴旺的产业与通畅的国道移开,石宋公路的破败便显得格外刺眼。这条贯穿镇域、连接多个行政村的乡村公路,本应是民生路、产业路,如今却路面坑洼不平、裂缝遍布,最深的坑洼可达10厘米,雨天泥泞难行、积水成潭,车辆驶过溅起一身泥水,行人往来需小心翼翼;晴天则尘土飞扬、颠簸不堪,车辆驶过发出刺耳的“哐当”声,沿线村民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之声不绝于耳,堪称全市难找第二的“烦心路”。更令人惋惜的是,这条公路直接影响了沿线农产品外运与企业物流,部分种植户因运输不便不得不降低农产品售价,小型加工厂也因物流成本增加而利润缩水,与周边的美丽乡村、蓬勃产业格格不入。
更令人唏嘘的是,紧邻镇政府的老街社区,本应是全镇的核心地带,却不及下辖的行政村那般宜居。社区内常住人口超3000人,其中老年人占比近40%,却没有一处可供居民休憩娱乐的活动广场。老人们只能在狭窄的街边屋檐下闲聊,孩子们缺乏安全的嬉戏场所,只能在马路边追逐打闹,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与各村热闹的文化活动中心、凤凰社区的产业活力形成鲜明对比。一句话,老街社区挨镇政府边上,没有一个活动广场,成了美丽乡村画卷中一处令人遗憾的空白。
石佛寺镇的发展,已然绘就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村村花坛路灯相映成趣,农工产业齐头并进势头强劲,国道改道焕新颜畅通八方。但治理的真谛,在于既见“面子”更重“里子”,既顾“远村”亦念“近邻”,既兴产业更惠民生。愿石宋公路能早日纳入改造规划,迎来硬化、美化、亮化的全面升级,让“烦心路”变“舒心路”“致富路”;愿老街社区能早日建成期盼已久的活动广场,增设花坛绿植与健身设施,让老人们有处闲话桑麻,孩子们有地追逐嬉戏;愿这份美丽真正无死角、全覆盖,让每一位乡邻都能在这片土地上,享受到均等的美好与安宁。相信假以时日,补全短板的石佛寺镇,必将以更完整、更鲜活、更富魅力的姿态,绽放出愈发耀眼的光彩,让这幅乡村振兴的画卷,真正做到首尾圆合、臻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