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霜染十月,节至寒衣。当草木凝霜、朔风渐紧,中华民族又迎来了承载着“慎终追远”孝道理念的传统节日——寒衣节。从古至今,这一节日始终串联着生者与逝者的情感联结,从周代“授衣”古礼到北宋“烧衣”习俗,从明代五色纸衣的细致规制到清代纸钱冥钞的仪式延伸,寒衣节的形式在时光流转中不断丰富,却始终坚守着感恩怀亲的文化内核。
作者强军先生的散文《寒衣节:霜风里的文明传承与慎终追远》,以客观中立的视角铺展历史长卷,既追溯了节日起源的多重渊源,还原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民俗图景,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儒家孝道伦理与自然生态伦理的深层契合。文章尤为可贵之处,在于捕捉到传统节日的时代转型——当露天烧纸的旧俗与现代环保理念碰撞,鲜花祭扫、网络祭奠、景区祭祖大典等新形式应运而生,让“慎终追远”的初心在文明演进中得以延续。
文字间既有对黄土高原民俗风情的细腻描摹,也有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将寒衣节的历史厚度、地域特色与时代活力融为一体。读罢此文,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传统节日的人文温情,更能领悟到文化传承“守正创新”的智慧——唯有让古老习俗适配现代生活,才能让孝道基因、人文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永远流传。特此编发,与读者共品寒衣节的文化底蕴,共感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526字)

【散文】
寒衣节: 霜风里的
文明传承与慎终追远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截止2025年11月20日周四,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父亲去世10年4个月零20天,当天晚上我到烧纸点给父亲烧纸钱送寒衣,寄托对父亲的哀思。
11月20日,农历十月初一,霜风染黄草木,寒雾笼罩阡陌,寒衣节踏着千年的霜露如期而至。这一古称“十月朝”“祭祖节”的传统节日,裹挟着深秋的清冽与人文的温情,在时光流转中沉淀为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图腾。它既是生者对逝者的深情告慰,也是传统孝道与生态伦理的生动演绎,从周代的授衣古礼到当代的文明祭扫,寒衣节的形式虽变,那份根植于血脉的感恩与思念从未褪色。

寒衣节的起源,藏着古人对时序流转的敏锐感知与对生命存续的敬畏之心。《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天子始裘”,农历十月作为孟冬之始,气温骤降,冰霜初现,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天下寒冬降临,这一礼制逐渐演变为民间“授衣”的习俗。《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吟唱,最初描述的是古人顺应节令为亲人制备冬衣的生活场景,因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这一习俗被移至十月朔日,与祭祖仪式相融,形成了寒衣节的雏形。而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传说,更让这个节日添了几分悲壮与深情——秦时民妇孟姜女为戍边的丈夫送衣,却发现丈夫已埋骨长城,恸哭之下长城崩塌,她收葬尸骨后投海殉夫。百姓感其忠贞,每到十月初一便焚化寒衣,代孟姜女寄往阴间,这一传说让寒衣节的悼亡主题更加鲜明,也让“送寒衣”成为维系亲情的重要仪式。此外,古人视十月为“正阴之月”,此时阴气最盛,祭祀亡灵合乎时宜,在加衣避寒之际联想到郊野亡灵,便以送寒衣的方式践行孝道,这一逻辑既符合自然节律,也暗合儒家“事死如事生”的伦理观念。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寒衣节的习俗不断丰富,成为一幅鲜活的民俗画卷。北宋时期,寒衣节的核心习俗为“授衣”与“烧衣”:皇帝会向文武官员赏赐锦袍,以示关怀;民间则在九月下旬便开始售卖冥衣靴鞋、衣段,十月初一这天焚献逝者。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细致描摹了汴京的盛况:“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足见当时人们对这一节日的重视。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仪式更为讲究,纸肆裁五色纸作男女衣,长尺有咫,上面疏印缄识逝者的姓字辈行,如同寄书一般。新丧者的寒衣用白纸制作,送衣时需大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且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据说若有残留,逝者便无法取走。清代的习俗则在明代基础上增添了焚烧纸钱、冥钞的环节,人们不仅送衣物,更重视金钱的作用,会将寒衣与纸钱一同装在红纸袋中,写明亡者身份姓名,在墓前或十字路口焚化。部分地区还形成了独特的仪式,如河南豫西一带用草木灰撒圈区分五代先祖与孤魂野鬼,山西吕梁地区会制作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皆备,让逝者在阴间有安身之所,这些细节无不体现着生者对逝者的细致关怀。

地域的差异让寒衣节的习俗更显多元,却始终围绕着“祭祖尽孝”的核心。在陕西米脂,十月初一是上坟祭祖的四大节令之一,家家户户都会为先人送“寒衣”、烧五色纸,部分人家还会在前三天就完成礼仪,并在家中吃一顿“变色饭”以示过节,这份习俗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代代相传,成为维系家族情感的纽带。广西南宁的百姓多在十月初十修理祖坟、举行冬祭,制纸衣焚化于坟前,以表达对先祖的追缅之情;山东鲁西南一带,除了烧寒衣,还会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供阴间娱乐;江苏地区则将冥衣装在红纸袋中,写明亡者信息,初一当晚供于堂上祭奠后再焚化,同时用新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美食让祖先尝新,将祭祖与庆丰收的喜悦结合起来。这些地域习俗虽各有侧重,但都承载着相同的文化内核:在寒冬来临之际,为生者添暖,为逝者送寒,在阴阳两隔的界限间,搭建起一座传递思念的桥梁。

寒衣节的文化内涵,远不止于祭祀仪式的表层形式,更蕴含着儒家孝道伦理与自然生态伦理的深层契合。《孝经》有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寒衣节正是这种孝道观念的具象化表达。农历十月,霜露降临,生者感受到寒意,便自然联想到逝去的亲人是否也会受冻,于是通过送寒衣的方式践行孝道,这种将自身体感移情于逝者的行为,让“孝”从抽象的伦理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正如民国《高阳县志》所云:“十月初一日,气候渐寒,皆衣棉衣;恐先人在地下受寒,故送寒衣纸烧于墓前”,这份朴素的牵挂,正是孝道最本真的体现。同时,寒衣节也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尽管仪式多以男性为主导,但女性在祭品准备、寒衣制作、仪式操办等环节扮演着核心角色。道光《定州志》记载“十月朔,妇女剪纸为衣,和楮钱墓前焚之”,光绪《怀来县志》也提到“妇女门外哭奠,焚各色笺纸,谓之送寒衣”,女性通过这些细致的劳动,维系着家族的情感联结,也获得了传统社会对其家族角色的隐性认可。

进入现代社会,寒衣节的传统习俗面临着环保与安全的挑战。传统的露天烧纸、焚化纸衣等方式,不仅会产生大量烟雾污染空气,燃烧后的残灰还会破坏环境卫生,甚至引发火灾隐患。为了守护绿水青山,传承文化精髓,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引导文明祭扫:北京、辽宁、黑龙江等地明确禁止露天烧纸,在集中烧纸路段设置专用容器并及时清扫;不少城市推广鲜花祭扫、网络祭奠、植树缅怀等新形式,用一束鲜花、一段文字、一棵绿植替代焚烧祭品,既环保安全,又不失庄重。洪洞大槐树景区自2025年起举办寒衣节祭祖大典,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融入现代节庆,让游客在庄重的仪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创新既延续了祭祖的核心内涵,又赋予了节日新的时代生命力。
文明的进步从不意味着对传统的割裂,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发展。寒衣节从古代的烧纸送衣到当代的文明祭扫,形式虽变,但那份“慎终追远”的孝道初心、“感恩怀亲”的情感内核始终未变。它提醒着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应忘记祖先的养育之恩,不应淡漠家族的情感联结。在这个霜风渐紧的节日里,无论是在墓前献上一束鲜花,还是在网络上点亮一盏祈福灯,或是在家中与亲人共话先辈往事,都是对传统的最好致敬。

寒衣节如同一根无形的丝线,串联起古今中外的家族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回望来路,感恩先辈的付出,珍惜当下的团圆。当霜风掠过枝头,当寒雾笼罩大地,那些深藏心底的思念与感恩,便化作最温暖的力量,支撑着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而寒衣节所蕴含的孝道文化、生态智慧与人文温情,也将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传承发展,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永远温暖着岁月,照亮着人心。(2590字)
共3129字 2025年11月20日夜于宝鸡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