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寒衣节


文/赵让乾

草树丛芸淹坟冢,
百里奔回难觅寻。
幸得石碑标记清,
了却心里愿一棕。
草树枯去来年生,
坟头仍在草树中。

寒衣寄思


文/强玉昌

又逢寒至送衣忙,
坟前奠酒念亲长。
一针一线含恩意,
遥寄相思暖故乡。

在峡江的转弯处:读陈行甲人生笔记有感


文/冯期武

在翻阅《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的人生笔记》(有的章节甚至阅读过两三遍)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一个真实灵魂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转向。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自传,更是一部关于人生价值、初心坚守与生命意义的深刻启示录。
草根理想主义的绽放
陈行甲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草根逆袭叙事。他出生于湖北偏远山村,家境贫寒,早年丧父,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长大。正是这种朴素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正直、善良、坚韧的品格底色。书中让我最为动容的是他对母亲的回忆——那位总是站着吃饭把座位留给孩子的母亲,那位给过路歇脚人倒水解渴的母亲,那位即使穿着补丁衣服也要保持干净的母亲。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家风的深厚力量,也解释了陈行甲日后为何能在权力面前保持清醒、在诱惑面前坚守底线。
陈行甲的成长轨迹充满了励志色彩:从矿山安全员到外贸局副局长,从最年轻的镇长到清华大学研究生,从美国留学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然而,这本书的珍贵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简单炫耀自己的成功经历,而是坦诚地分享了每一步的挣扎与思考。他回忆在县政府工作时,一份五六千字的材料被领导否定五次,他却能笑着接过来重写六遍。这种对工作的坚韧态度,折射出的不是对权力的屈从,而是对责任的担当。
巴东岁月:一场正气与腐恶的较量
书中最惊心动魄的部分当属陈行甲在巴东任县委书记的经历。2011年他初到巴东时,面对的是“民刁官滑、士气低迷、腐败严重”的复杂局面。这位理想主义者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直面问题。
他公开承诺“四不”:不搞个人说了算,不搞小圈子,不搞另起炉灶,不收钱收礼。面对猖獗的送礼现象,他愤怒拒绝商人送来的20万元港币和价值十几万的江诗丹顿手表。更令人震撼的是,他亲自签字双规或抓捕的官员和不法商人达87人,甚至牵出州级领导。在这场正邪较量中,他遭遇了威胁、诬告甚至家人被恐吓的压力,一度患上抑郁症。
陈行甲在巴东的实践证明了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技巧圆滑,而在于心系百姓的真诚。他主动直面信访群众,以上率下“结穷亲”,修路通网联民心。他甚至通过高空跳伞、录制MV等方式宣传巴东旅游,成为“网红书记”。这些举措背后,是一颗希望“不负苍生”的赤子之心。
转身公益:在人生高峰处重新出发
就在仕途达到巅峰之际,陈行甲做出了令许多人不解的决定——辞去公职投身公益。这一“转弯”看似突然,实则是他内心价值的必然回归。
他创办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聚焦大病救助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一选择延续了母亲对弱者的悲悯,也回归了他童年时期形成的善良本性。正如他妻子所说:“我们当初本来一无所有,大不了我们再一无所有,我陪着你回下湾村,你会种田,我会做饭”。这种来自家庭的支持,让他有勇气追寻内心的召唤。
陈行甲的转身启示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是否忠于自己的灵魂。他把人生长河看远,把个人名利看淡,从而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这种“心中有止”的智慧,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尤为珍贵。
时代启示:变革社会中的价值坚守
陈行甲的人生轨迹对当代人,特别是年轻干部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物质诱惑纷繁复杂的时代,他证明了理想主义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可以践行的生活方式。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对于年轻一代而言,陈行甲的人生笔记提供了另一种成功范本:成功不是位高权重,而是活出真实的自己;不是一味适应现实,而是在适应中不放弃改造现实的努力。他总结的人生密码——善良与爱、勤奋与坚持、担当与无畏、敬畏与廉洁——具有普适价值。
结语:在转弯处遇见自己
合上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陈行甲的文字之所以打动人心,不在于辞藻华丽,而在于真诚的力量。他没有刻意塑造完美形象,而是坦诚分享自己的困惑、挣扎与脆弱。这种真实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峡江的转弯处》最终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充满转弯,每个转弯处既是结束也是开始。重要的是在转弯时不迷失方向,守住内心最珍贵的东西——对善良的坚守、对正义的追求、对弱者的关怀。
陈行甲用他的人生实践印证了:“把人生长河看远,把个人名利看淡,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奔腾向前的时代洪流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自己的“峡江转弯处”。愿我们都能像陈行甲那样,有勇气倾听内心的声音,有智慧辨别前行的方向,有力量活出生命的本色。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心灵转向的启示录,它让我们看到:人生的转弯处,恰是重生的起点。
2025-09-30于宜春靖安县城

十一上坟泪未干

文/李根乾

一层黄土隔两世,
十一上坟泪汾汾。
追忆父母恩情重,
养儿费尽千般苦。
如今儿子也暮年,
才知养家育儿难。
静坐常思父母艰,
孝敬老人应早点。
2025-11-20农历十月一日

寒衣节夜祭

文/王建兵

霓虹映水浸街凉,
火纸焚风寄故肠。
祖辈恩深如厚土,
儿孙念重比高冈。
青烟袅袅传私语,
暖焰灼灼递远香。
忆昔田间耕日月,
思今灯下话沧桑。
粗茶淡饭曾为乐,
破袄残毡亦自康。
每念慈颜温旧梦,
常怀善训润新章。
寒门育得凌云志,
素手栽成傲雪芳。
昔岁饥荒尝苦泪,
今朝盛世沐春光。
楼高百尺接星斗,
路阔千程达海江。
车水马龙添锦绣,
欢声笑语绕厅堂。
先灵应笑人间好,
后辈当知岁月长。
不负家山传正道,
更承祖德继贤良。
焚钱只为牵情久,
叩首惟期护岁昌。
烟火弥天昭敬意,
心香一瓣报衷肠。
吾侪敢忘先贤愿,
振翼高飞做栋梁。

寒衣节上祖坟

文/温泉山

峁岭蒙霜今闹攘,
家家坟上子孙忙。
临碑泪眼拭尘垢,
察冢躬身拔草荒。
寒衣盈尺别有意,
蜡灯如炬更情長。
青烟袅袅阴阳会,
祖训遗风永世扬。

总观

文/翟功印/2025.11.21


月球上凝望的瞬间
才感知到
地球是枚蓝色弹珠
在幽邃中沉悬
太阳亦不过微光一斑
战争、爱恨、荣耀
所有所谓的意义
不过是欲望贴上的短暂标签
原来我们本无足轻重
我们唯有彼此相依
烦恼的半径
即认知的半径
绝望淬炼后的清醒
在无限虚无中叩问
怎样珍惜命运共同体
怎样消解战争与痛苦
怎样安放短暂的灵魂
以及灵魂终其一生寻求的
自由舒展的本真意义

初冬遣梦

文/秦 牛

红霞淬炼三更梦,
白鹤翱翻九域天。
陌路拨云天地转,
寒冬飞雪兆丰年。
2025- 11 -21于扶风

强烈谴责高市早苗

文/李君

高市早苗新首相,
狼之野心想打仗。
竞然践蹋我红线,
胆大包天厥词放。
台湾有事她的事,
安培路线竞同样。
甸量自己是几两,
岂敢和中来硬杠。
龙国现在已崛起,
人民军队威力壮。
摸平日本收台湾,
旗开得胜光芒放。
日本二战战败国,
家仇国恨记心上。
杀我无辜上百万,
必须算清新老帐。
一九三一九一八,
烧杀抢掠侵中华,
东北三省全沦陷,
尔后南京大屠杀。
罄竹难书罪滔天,
今日又要修宪法,
妄图重走军国路,
痴心妄想眼想瞎。
台湾自古我领土,
我们一定要解放。
日本胆敢来插手,
叫他海底把命丧。
中国军队有实力,
保卫国防保家乡。
实现命运共同体,
世界和平永安康。

南塬井的皂角树

文/邹新社

今天阳光明媚,早饭后去田间溜弯。看见皂角树林,记忆闸门一下打开,想起了少年时代生产队南塬井旁的皂角树。
村子里的土地大都在村东南方,为作务方便,生产队的饲养室建在离村约二里半地的南塬上,因有一口水井,村子便把那块地方叫南塬井。夏天收割季节,会平整出一块场地,堆麦垛,碾麦。
记忆中皂角树就在麦场旁边,那是村子最大的一颗树,树径有60厘米。
碾场休息时,社员在树下荫凉休息。我们小学生暑假拾麦等待过称的当儿,先放下麦笼,在树下乘凉。
另外,祖坟的6株高大挺拔的柏树,田间东西主干道上一溜笔直粗大的钻天杨东关队田野一道靓丽风景线。
散社后,地分了,牛分了,饲养室没了,皂角树、柏树、钻天杨不知什么时候也没了。
现在的田野,除了庄稼,果树,经济林,田间地头,几乎没有大树。
想当初,我们东关队是扶风县成片种植苹果最早的村组之一,曾经是苹果价格的风向标。有五分之四的地都成了苹果林。
这几年,随着树龄老化、价格下跌,四分之三的苹果树已挖,开始种黄挑、核桃。
今年,秋雨连绵,影响了秋种,种得早的,满地碧绿,种的晚的,小麦尚未出苗。

美山书院见闻

文/边 丽 萍

只所以有个前些日子,美山书院发来信函,邀请我前去采风。一个文学大咖邀请我这个无名小辈,当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其实两个月之前,韩惠丽老师已把拉我到美山书院群。书院的几次活动,群中发了图片我也知道了。今天韩星海老师邀请我,终于可以亲临美山书院,并和县上文学界天花板级人物讨论文学,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说韩星海文学大咖,我是有依据的。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茶叶审评技师,陕西省茶人联谊会会长,《陕西茶人交流》等丛书主编。现有25部作品出版发行,2005年,他的散文集代表作《星海一粟》,曾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入围奖。2008年,他获我国茶叶界吴觉农茶学思想“功勋奖章”。他的报告文学、散文作品,屡屡在全国主流报刊上发表。其中优秀作品《胡锦涛总书记的茶之情结》《春风习语平利茶》等散文,曾把中华茶文化宣传推到一个极高的境界。他在外奔波多年,现又回到周原故乡办起一座书院,打算余生为扶风文化事业尽力奉献。现在,他联合扶风文化界人士,欲想推动扶风乡土文化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且走向全国,为乡村振兴助力,为家乡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书院座落在法门镇农林村的东窑村民小组,距离县城四十多公里。我和几位文友早已约好,让成诺老师开车,乘载着吕松柏、康登科老师和我一路向北进发。汽车行驶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车窗外绿油油麦田和陌上野菊花盛开怒放,似乎在夹道欢迎我们的到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冬阳尤始为我晴。”冬日的阳光因为我们的探访格外的温暖,一点也感觉不到初冬的清冷。车厢内,我们几个关于韩老师把美山书院地址选在这么偏僻的地方话题讨论起来。听说在此前,县上文化单位给了地方,县上领导也很重视书院建设,可他偏要建设在这个偏僻处……你一言,我一语,真相怎么样,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车轮滚滚,也让时间在不知不觉间飞逝。我们讨论兴趣正浓时,车子戛然而止,就停在书院门口。因早通了电话,韩老师迎在门口,宾主见面一番,热情寒暄后,我们就走进了书院。
由于心中早有书院选址的困惑问题,对于书院周围的环境,我便仔细的打量查看着。书院座北朝南,青竹与篱笆组成的院墙,将书院紧紧环绕。北面紧贴美山,仰望一片翠薇,南接周原遗址,极目远眺,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西邻孔雀寺院,微风中禅音混着檀香的流韵。东面和野河山景区隔沟相望,麟法高速公路宛若一条巨龙,横卧于苍松翠柏之间。沟底美水河,清如明镜,碧绿中带着着一丝淡淡蓝色。怪不得《诗经,大雅》有云:“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更何况这里的村名,人们生活习俗、饮食、礼仪都渗透着周朝遗风。这里也是周原遗址核心区域,周秦唐风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如此的底蕴厚重,环境优美,韩老师将书院建在这里,展现出我国文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这里是精巧玲珑的扶风小九寨,是文化人的世外桃源呀!
请看,书院东西两侧建有茅草房,北面建有清一色偏厦大房。东面是会议室和厨房,西面隔开是各类书画作品展示厅。北面的房间是图书阅览室,与办公室相连。图书室中藏书均为他自己作品及自己原来收藏的珍贵书籍。多少册我没细问,我估计也有上万册,满满的砌成两面墙,陈列而放。书院的门窗均为木质,未经雕琢的原始纹理带着树木的呼吸与温度,让人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心静。窗子的镂空图案,古朴中透出典雅的韵味。若要坐在这里看书,微风轻拂,茶香袅袅,禅音缕缕,这是何等的惬意和逍遥啊!
书院南边三棵大松树下,那是一组曲水流觞的摆件,勾起我无限诗意。没有一个摆件是现代工艺品,全是清一色农村老物件,组成微型水渠,水潭瀑布,高低错落有致,盘折迂回,模仿“九曲十八弯”的自然溪流。旁边的木茶几精巧别致,古色古香。或晴日,或微雨细飞,或黄昏,或午后,好友相约,曲水流觞,咏诗作画,你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迈。但我有“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放纵之情。自古以来,这是多少文人墨客追求的最高境界,如今韩老师的心愿实现了。
我们与其说是采风,还不如说是文友互相交流的畅谈会。在这里没有年龄的区分,没有职务大小的区别,大家围绕着“文艺赋美乡村”争先恐后发言,你献一策,我提一议,全是肺腑之言,这让扶风的乡音在青山绿水间回荡,同时达成的共识是:书院要多举办读书会和文学讲座,提高扶风文学作品质量,冲出潼关,走向全国!
文人聚会时光短,到了夕阳西下时,车子缓缓驶出了书院大门,但我们仍余兴未尽,恋恋不舍地挥手告别,书院像一个质朴无华的老人,在美山的环抱中静谧伫立,思索着什么?是的,这里没有尘嚣的浸染,没有都市的扰攘吵杂。有朝一日,它将成为扶风文化界的精神地标,指引扶风更多的人实现文化自信,取得更大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