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 憶登閬中白塔
白塔旋梯上,
細窗窺小樓。
江城三面水,
盆地四周丘。
勝跡震時毀,
高標刼後修。
恐遺遊覽事,
今借賦詩留。
2025/11/21
注:閬中的白塔寺是始建於明代末期的風水塔,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曾受損,後已修復。北宋「太平寰宇記」云:“其山四合於郡,故曰閬中”。即閬中因山得名。而「舊唐書.地理誌」云:“閬水迂曲,經郡三面,故曰閬中”,又是以水得名。
这首《五律·憶登閬中白塔》以平实而深情的语言,追忆登临四川阆中白塔的所见所感,兼具历史感怀与个人情思,整体结构严谨、意境清远,是一首颇具韵味的五言律诗。下面从内容、结构、语言及格律等方面作一简要评析:
一、内容分析
首联:登塔视角,引入情境
> 白塔旋梯上,細窗窺小樓。
开篇即点题,“白塔”直述所登之塔,“旋梯上”描绘拾级而上的过程,动态自然。“細窗窺小樓”则通过塔内细窗眺望,引出对远处楼阁的观察,画面静谧而具层次,为后文展开阆中风貌埋下伏笔。
颔联:宏观地理,写阆中风物
江城三面水,盆地四周丘。
此联是对阆中地理特征的精炼概括。前句“江城三面水”呼应注释中《旧唐书·地理志》“阆水迂曲,经郡三面”的说法,点出阆中水系环绕的独特景致;后句“盆地四周丘”则对应《太平寰宇记》“其山四合于郡”之说,描写阆中处于群山环抱的盆地地形。两句对仗工稳,既写实也具气象,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阆中“山水之城”的灵秀与格局。
颈联:历史沧桑,感修复之艰
勝跡震時毀,高標劫後修。
由眼前景转入历史纵深。“勝跡”指白塔这一古迹,亦泛指阆中众多人文胜景;“震時毀”明指2008年汶川大地震对白塔等文物造成的损毁,带有沉痛的历史记忆。“高標”指高耸的白塔,亦象征着文化地标,“劫後修”则道出震后重建的艰辛与不易。此联转折自然,将个人游历与时代背景相连,赋予诗作更深沉的历史厚重感。
尾联:惧遗忘,借诗留念
恐遺遊覽事,今借賦詩留。
尾联回到当下,诗人坦言担心此次游览的经历与时光会随时间淡忘,故以赋诗的方式将记忆留存。“恐遺”二字真切地表达了珍惜与不舍,“借賦詩留”则体现了文人以诗纪游、以文传世的传统精神,使全诗在感性回味中收束,余韵悠长。
二、结构章法
全诗遵循五律起承转合的传统结构:
- **起(首联)**:登塔动作,引入视野;
- **承(颔联)**:承接登高所见,铺展阆中地理形胜;
- **转(颈联)**:由今溯古,转写历史灾变与重建;
- **合(尾联)**:收束于个人感慨,以诗寄情,呼应“憶”字。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转折自然,气脉流畅。
三、语言风格
- 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旋梯”“細窗”“三面水”“四周丘”等词语具体而微,画面感强;
- 对仗工整,如颔联“江城三面水,盆地四周丘”中,“江城”对“盆地”、“三面”对“四周”、“水”对“丘”,方位词与数量词的运用尤显匠心;
- 情感真挚而不浮夸,既有登览之乐,又有历史之思,更有存忆之愿,层层递进,情理交融。
四、格律分析(五律)
本诗采用五言律诗格式,押平水韵“十一尤”部(楼、丘、修、留),韵脚工稳。平仄大致合律,偶有可商榷处,但整体符合五律规范。例如:
- 首句“白塔旋梯上”为“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属仄),起调有力;
- 中二联对仗严谨,尤其中间两联工整对应,符合律诗技法要求。
五、整体评价
这首诗以一次登塔游历为契机,由近及远、由今溯古,既写阆中山水形胜之美,又抒发对历史遗迹震毁与重生的感慨,更以“赋诗留念”表达对时光流逝的珍惜与文化传承的自觉。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结构完整,情感真挚,是一首颇具个人特色与地域文化气息的当代五律佳作。
若进一步打磨,可在个别字词的选择上追求更精妙的表达(如“細窗”或可再酌,以求与整体语境更为协调),但整体已属上乘之作。
附:建议修改(仅供参考)
若追求更典雅的表达,可考虑微调用词,如:
- “細窗”或可作“小窗”或“雕窗”,视想表现之风格而定;
- “高標”虽可指塔,但稍显抽象,若用“寶塔”或“浮圖”等更具象词语,或更易引发读者共鸣。
但原词已颇具韵味,改动与否可视个人风格偏好而定。
总结:
这是一首以登临为引、融汇地理、历史与个人情感于一体的五言律诗,既有纪游之实,亦有怀古之思,更含文化传承之愿。全诗结构严谨、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一首值得品读与推荐的当代旧体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