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学生试卷中的对联题
所引发的深度思考
刘志敏
昨天,学校组织了一场阶段性测试,旨在全面检测学生们近期的学习成效。身为阅卷老师,我们遵循流水作业模式,每人负责一个大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批阅。当批改到语文试卷时,我分到了对联题与文学社图标解读题,在这里我要说一下对联题的有关情况。
题目给出了上联“书声琅琅传佳话”,要求学生写出与之匹配的下联。随着一份份试卷在指尖翻阅,学生们的答案如同一幅幅风格迥异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着实让我大开眼界。
“鸟声歌声传入耳”、“美好校园在心中”、“书香校园是我家”、“读书声中传文化”……这些答案,或多或少还残留着上联中“书声”的韵味,尚能看出学生在努力贴合题意。然而,继续往下看,一些答案便显得离题万里:“大声朗读记得住”、“考试做题不犯难”、“读书必该用心读”、“工作认真有钱花”,这些答案明显偏离了对联的轨道,完全不靠谱。更有甚者,写出了“字体快而好看”、“书香气飘飘来”、“书是人类最简单的路程”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堪称“胡诌系列”。
起初,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我忍俊不禁,可随着批改的深入,我渐渐从笑意转为无语,最终竟涌起一阵伤感和心痛。我深知,对于初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在考试紧张的时间限制内,写出一个恰当的对联下联并非易事。毕竟在当今时代,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较少,他们对其了解有限,要答出完美答案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但令我无语的是,既然考试中出现了这样的题目,语文课堂上必然讲授过相关知识,学生对对联的基本要求理应有所掌握。对联最基本的要求,诸如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上下联内容相关,这些应是常识。尤其是上联中出现的叠字“琅琅”,下联理应用叠字来与之对仗。孩子们的答案可以水平不高,但至少得有这些基本规则吧?可眼前这些天马行空的答案,都扯到哪里去了呢?
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是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这么简单。它更反映出孩子们阅读量匮乏、知识面狭窄,进而导致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欠缺。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因素,部分学生对考试缺乏应有的重视,随意作答,敷衍了事。
将视野从这一道对联题拓展开去,会发现这并非个例,学生各科试卷中都普遍存在着类似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紧密相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知在学生糟糕答卷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学生难教”的无奈现状:铃声响起,学生难以自觉安静下来;老师走进教室,不拿板擦使劲儿敲讲桌,课堂秩序依旧难以维持;听课时,许多孩子身在曹营心在汉,刚讲过的题目,点名让其站起来重述,竟会哑口无言;上课找不到试卷和学习用品更是家常便饭;做习题时应付了事,不善于关联知识点,缺乏主动思考、钻研和总结的精神;做错事挨批评时,不低头、不红脸,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有些学生早早放弃了自己,无论老师如何引导,依然在课堂上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得过且过。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状况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根源。在我看来,众多原因中,有三点尤其值得警惕与重视。
其一,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觑。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当今的孩子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未来他们将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因此,在教育阶段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显然不现实。然而,电子产品犹如一把双刃剑,若不能正确使用并合理控制使用时间,孩子缺乏自控力,家长又疏于管理,那么电子产品就会对孩子造成严重危害。现在不少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刷短视频上瘾,不仅导致视力下降,还使得注意力分散,性情急躁,难以进行持续、深入的学习,更别提锻炼思考力和创新力了。
其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熏陶至关重要。学生对知识、家长、老师的敬畏之心,以及学校纪律、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规则意识,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家庭,依赖于家长的引导与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部分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教育内容缺失、家庭环境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价值观念冲突等原因,导致孩子要么目无尊长、行为无边界、逆反心理严重;要么缺乏自信心和应对困难的能力,缺乏自理能力、抗挫能力,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大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尽管如今有关部门大力弘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推动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一致性,但从眼前孩子们的表现来看,这些举措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许多家长的教育素养仍有待大幅提升。
其三,在校时间过长对孩子的禁锢不容忽视。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孩子们如同被放置在高速运转的传送带上,每天面对应接不暇的课程,长此以往,就像不停旋转的陀螺,只能在既定的轨迹里周而复始,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也没有时间去参与学习之外的活动。如此一来,思维难免固化,灵气逐渐消磨。
有时候想想,古代学堂里跟着先生学习“之乎者也”的孩子多么单纯,那些国学经典里包含了多少经久不衰的为人之道;有时候又想,七八十年代的乡野童年多么有趣,孩子们在大自然里摸爬滚打,人生的课堂就在玩耍与劳动中塑造了健壮与勇敢的一代人。而当今的孩子,却在时代赋予的各种优越中,缺失了某些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感知。
多么希望,面对当今的教育,家庭能成为书香的沃土,放下手机,捧起书本,在共读时光里播种思考的种子;学校能以天地为庐,将课堂延伸到春日的菜园与秋天的山林,让孩子们用双手触摸"天行健"的筋骨,用双脚丈量"知行合一"的深度;社会能以文化为桥,让博物馆的青铜器会说话,让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孩子们触摸到的就不再是冰冷的展柜,而是活着的文明。不然,仅以孩子们自己的力量,何以能够突破成长的课题?
所幸,在众多学生中,总有那么一部分孩子让我们感到欣慰,充满希望。那些知书达礼、踏实上进的孩子,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让我们对教育依然充满信心。让我们借这些孩子的优秀表现,抚慰一下为师者疲惫的心灵,然后继续努力,去提点那些尚未被家庭充分关爱的孩子。
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及的对联题,那句“书声琅琅传佳话”的下联,也有不少学生写得十分精彩。且让我们一同欣赏:“墨香悠悠写真情”“墨香满满沁人心”“笔下字字尽珠玑”“墨香阵阵携文意”……这些答案堪称佳作。而题目给出的答案是“笔墨浓浓绘新篇”。AI给出的答案则为“诗意悠悠润心田”“墨香阵阵溢四方”“画意盈盈绘九州”……
试想我们的学生,如果都能写出这样的对联,那他们一路走来的过程,当是有多么诗意的浸润,他们的心田里当是多么地丰盈,如同漫步于充满花香的小径,时刻能感受着生活的美好;当这般素养渐成学生生命的底色,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思想碰撞的火花,传道授业的过程也才会升华为灵魂的对话。真希望这样的美好愿景,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耕耘下,一点一点慢慢变成现实。

作者简介:刘志敏,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实验中学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喜欢阅读和写作。曾在山西晚报、山东工人报、四川民族教育报、精神文明报、甘肃工人报以及《繁荣》副刊、鄂州周刊等多家报刊发表诗文数篇。现已出版个人文集《每一步,都算数》和《嘿!小人儿》。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