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路边
我1944年出生于红塔西木程潭自然村,早年因红塔没有初中,经县教育局调配,我们红塔小学毕业生,其中9人升入堰头乡(今属徐舍镇)烟林中学。并于1963年在高塍中学高中毕业。因为父亲是小土地成分,没有资格考大学,只好回家务农。
回乡不久的1964年春,因有高中文化,被公社抽调到宋渎电灌站工作。电灌站是利用电动机为动力抽河水灌溉稻田的工作站。红塔公社宋渎电灌站和十里牌公社红领巾电灌站,是当时宜兴最大的两个电灌站,负责县城北郊四五万亩农田的灌溉。
宋渎电灌站大约建成于1958年,由总渠、支渠和斗渠三级渠道构成。总渠有东、南、北三条。南面到肖庄,北面到黄土桥,东面到桂庄。支渠十条,基本覆盖到全红塔公社。总渠、支渠都是在地面上筑起来的,特别是总渠,因规制较大,如河道一般。
总渠、支渠设计建造,是宜兴县水利局工程师直接负责的。建成剪彩时,吸引了无数群众围观。电灌站抽水马达有五台,抽水管直径近一米。水先抽入巨大的接水池,再由接水池流入总渠,途中如过小河,则从渡桥而过。渡桥上有渡漕,漕边可供行人来往。如电灌站南百米即是高家渡桥,跨高家浜,1956年建。桥长24米,毛宽3.5米,属于打桩人行桥。秧田需要灌溉时,五台马达同时开机,一时声如吼龙,巨大的水流如山洪暴发。
灌溉站有七、八名工作人员,十名放水员,肖庄人曹三大是站长。曹三大不识字,但记性非常好,开会回来传达精神,可以说一条不漏。他工作积极,还被评为劳模。其余有肖锡良、刘顺南、杜汉中、周君华、吴松培、周顺松和我等。
电灌站抽水不是盲目开机的,而是根据田里需要多少水,决定开机多少小时,这个工作就由量水员负责。我去前,吴松培是量水员,他是师范生,文化程度较高,因要抽调到区里做秘书,我去就接他的班。他简单交代了一下工作原理,我也就懂了。一般来说,一亩田初灌溉需要80立方米水。根据是初灌溉还是补灌溉,先计算出支渠覆盖亩数需要的灌溉水量。根据支渠闸流水面积和流水速度,计算出放水时长,再通知负责该支渠放水员执行。
电灌站的运行,彻底结束了几千年来农田灌溉靠简易农具人力戽水的历史,使红塔乡广大村民见识了现代科技的力量。中国的人力水车,曾经是世界农田灌溉的先进工具之一,但封建体制阻碍了科技的发展。20世纪初期,美国北科罗拉州首先建造电灌站,不几年即普及全美国。中国虽然早就引进了机电戽水设备,但电灌站在宜兴的普及,却是直到60年代初才实现,这首先得益于1959年常州到宜兴的高压输电接通。
宋渎因有电灌站,边上率先办起了粮食加工厂,把传统的牵砻牵磨去稻壳去麦麸作业方式送进了历史,同时红塔村民也迎来了电力照明。近水楼台,宋渎是宜兴较早通电的村队之一,其它村村民家里通电,是在我去电灌站上了班以后。
两年后,我被人顶替回家,大队安排我在本村西木小学做了几年代课教师。那时我还是县广播站的业余通讯员,经常与红塔公社文化站领导一起,畅谈文学和通讯报道。七十年代初,我被公社抽调去宜兴铜官山“211工地”两年。“211工地”当时属于军事工程,我们负责山底到山头的公路建设,我是红塔公社民工组主办会计和工程员。第二年几处民工合并为工程连,我任连长,负全责。
那时公社除了加工厂,基本没有企业。1975公社在吴满桥办砖窑厂,我被抽调去任会计,参与筹建,负责200多人报到记录、厂房建设记工、人员补贴等,筹建组六人,大部分小学毕业文化都没有。
不久,我被抽调到河工工程组,先是组员,后是组长。跟随红塔民工参与了南京秦淮河、镇江谏壁河、宜兴钟张运河、宜兴宜北河等的开挖建设,重点主持了红塔红星河和宜红河的开挖工程。
能参与这些大工程建设(秦淮河、谏壁河是国家级工程,钟张运河也是省级工程),是我的荣耀。虽然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是领导对我的培养和信任。高中文化在这里早已不够用,期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包括买书籍自学。
1975年1976年举全公社之力开挖的宜红河与红星河,是红塔公社境内河,主要是便利全公社的水运交通(如各村粜稻麦,窑厂砖瓦外运等),也摆脱了上游过水带来的洪涝灾害。当时公社副书记余泉林提出开河,党委意见有分歧,后得到县里支持才实施。由于电力供应的发展,南北走向的红星河与东西走向的宜红河开挖后,公社在各村就近建起来小电灌站,宋渎电灌站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
1979年春,公社新办玻璃纤维厂,安排我当厂长,玻纤厂厂址在今谈家干社区的常福桥边。但那时电力不稳,停电是常事。玻璃纤维拉丝作业时,不能突然停电,否则坩埚冻结会造成材料和产品报废。经领导与小张墅煤矿协商,我们将拉丝车间办在了煤矿边。这样一旦停电,我们可以借用他们的矿用电力工作。
几年后,我又被调到红塔水利站,任书记兼站长,负责全公社的电灌站运营、河道疏通、道路涵洞预埋、河滩氿边护坡等,直至退休。四十年工作,虽然有几个短暂时间是离开的(如做代课教师,当玻纤厂厂长),但基本不变。可以说一生奋战在红塔水利条线,也见证了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红塔水利事业在党领导下的发展。
总的来说,60年代初灌溉能力比较薄弱。有些地区还要人工戽水。1962年左右在张墅、陈家、前渚、坳桥、后梅建起了电灌站,后来又增建桂庄等站。大约到1970年,全乡基本实现了电力灌溉。1980年前,随着红塔河、宜红河、红星河等的开挖,又增加了17个电灌站和54台小水泵,提高灌溉能力。1982年到1987年,全乡再增水泵71台。其时34000多亩需灌溉农田和5000多亩需排涝圩田,共拥有了水泵154台1432千瓦,其中国营站11座,6吋泵以上固定站109座,临时泵站45座,充分彰显了现代化的灌溉能力。
(钱金坤口述,路边整理 2024年7月)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本《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