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小雪时节,昆明市北京路塘子巷茶文化城。这个夹在北京路和吴井路中间的茶城,已经有多年历史;虽然地处市区黄金地带,但场地相对狭小。恰值市场内外的下水道,近期正在拆去水泥盖板翻新。冲击水泥盖板的电钻声,灰尘飞扬,非常刺耳。
高手在民间,绝活出草莽。
刘成奇的“字画茶装裱”小店,就在施工的这个区域,门口悬挂着“参战老兵驿站”的牌子。要关上玻璃门,才能减少施工的灰尘、降低电钻的声音。店面不大,墙壁上层层叠叠挂的都是他写的各种毛体书法。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置身其中,不觉想起了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
多年前,这间小屋遭遇过一场火灾,好在重要东西未尝遭劫,这让刘成奇更加珍惜这个小屋。如今,这里,也存放着他的精神寄托。

始于一,闻风起,顺势动,聚一成亿,横扫千里……这是毛体字的筋骨,也是他从毛体字悟到的精髓。
几十年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出神入化。这就是从小读着毛主席的书成长,听毛主席的话成才,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并一步一个脚印从军营这座大熔炉千锤百炼、走向成功的军旅书法家——毛体书法协会会长刘成奇。
刘成奇,籍贯河南,1957年生,大学本科。1974年12月入伍,1979年提干,历任原昆明军区政治部《国防战士》报社秘书、干事、记者。1979年对越作战中获嘉奖一次;1984年老山作战中,荣立三等一次。本人从小酷爱书法,笔耕不辍,特别专注于毛体书法的学习研究。

1974年,刘成奇从河南应征入伍到昆明军区
“16年的军旅生涯,有8年做战地记者。在子弹纷飞的战场上做记者,需要的不只是胆量;还有战地记者的敏锐思路和观察力……”
脱去战袍,热血未凉。转业后,他也一直关心着当年的参战老兵,力所能及地帮助大家。

刘成奇在阵地采访途中
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转到地方后,刘成奇曾任云南保险学会秘书长、中国人寿云南省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直属二部总经理等职。2014年创办昆明轩墨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每个平凡的梦想,都有缔造奇迹的力量。
2022年,他被选任云南毛诗会毛体书法分会会长。作品多次参加云南省市县级书展,并在昆明尚品国际艺术馆举办个人展一次。作品多次获奖,且有部分作品被省市级博物馆和红色教育基地,及云南省社科联永久收藏。

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
风吹过树梢,碎落一地的花瓣,成为季节里的残痕。
2022年、2023年,刘成奇的书法作品,连续两次入选云南“毛诗耀中华”书法展并获奖。
2024年,他的两幅作品获全网卓越书法家书法作品竞赛书法专业评比最高奖金奖,同时获得人气奖特等奖。同年,两幅作品入选中国韶山网《毛体街》1226画册毛体书法家。

有了格局,思维跟得上,才能越走越顺……
今年6月14日,中国韶山网重磅推出了遴选为毛体书法事业做出贡献的99位毛体人,并用中国韶山网的实体家园——毛体街,用画瓷的方式来纪念并表彰。刘成奇被邀请并被遴选为全国99位毛体书法传承人。

历史在墨色与方寸间,沉淀成永恒。
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2025年也是新加坡建国60周年等诸多重大历史节点。中国与华人占有70%的新加坡同宗同源,文化认可,世代友好。

纪念抗战80周年邮册
为此,中国大众文化书画艺委会、中国国际集邮网、昌禾美术馆、新加坡艺术学院(Singapore ArtAcademy)、新加坡江南文化中心(Singapore Jiangnan Culture Center)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全球首站,“中国—新加坡中华文化艺术之旅”活动。把中国书画古老的册页和现代的邮票相结合,把艺术家的原作珍品和有“国家名片”之称的有价证券邮票结合在一起,更具有鉴赏和收藏价值。

以笔墨为舟、邮票为帆,回溯峥嵘岁月,镌刻文明之光。
活动精选了中国书画名家墨宝,辅以艺术作品发行的珍贵邮票,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壮烈、联合国倡导和平的初心、中华儿女抗战的坚韧,凝于纸页之间。
画中山水可寄故国之思,邮中图案可溯峥嵘之路;或见长城烽火映照民族脊梁。

时间为念,静而不争。
今年8月18日,联合国书画艺术博物馆,以“《以笔墨筑和平》被全球追捧的东方艺术家刘成奇——开启世界艺术收藏新纪元”报道了刘成奇的传奇人生,并收藏了他20幅作品。

慢品烟火色,闲观岁月长
想要成为一等一的高手,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就是心甘情愿地接受千锤百炼。
现在的刘成奇,每天还是笔耕不辍。上午在家里的工作室练习书法,中午才来到塘子巷这里;朋友要来请他写的一些书法作品,或者拿一些装裱的字画。
正说话间,玻璃门一闪,走进来一位来自昭通市镇雄县的取字老者——“星星之火文学社”创始人李国友。

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年过半百的李国友,执教于西南大学镇雄第一中学高中部。
尘梦间,一杯茶……
1997年,他走上了一条属于个人的艰难公益之路,倡导学生们加强文字的写作,用文字书写好自己的人生;直到2004年,才正式组建了“星星之火”文学社,树立了“爱真理、求真知、做真人、写真情”的文学社宗旨,并逐渐在全国部分高校推广。

这条公益之路,他走得很难,也很累,但他依然坚持往下走。为此,之后的很多年,他一直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
他知道,生活中,没有哪一种成功是毫不费力的。
因为,没有日复一日地打磨,便不会有后来的得心应手。
20多年来,他到处奔走,迎着世人不解的眼光,先后在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遵义师范学院、云南林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近50所高校和中学里建立了“星星之火”文学社。
20多年里,“星星之火”文学社的成员已经超过2万人,年龄最大的已经退休,年龄最小的是普洱市和楚雄州的中学生,才10多岁……

那些看起来轻而易举的事,背后都曾经过千锤百炼。
机会,也一直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的愿景也终于在他即将退休时实现了……
李国友做公益,刘成奇写书法——两人的结缘,来源于星星之火文学社的一位社员余迷。
高中三年间,余迷就是文学社分社的分社社长,她带领同学们坚持做公益,用文字的力量温暖校园。毕业后,她来到昆明,在一次公益活动中认识了刘成奇老师。交谈中,刘成奇知道了李国友的传奇故事,遂应邀给星星之火文学社写了几幅字。

不是所有鲜花都盛开在春天,不是所有河流都流向大海,鲜花盛开在四季,河流流向八荒,只要热爱,山海皆可平,无处不风景。
刘成奇和李国友,在不同的领域,坚持着他们各自的坚持。愿他们被青春温柔相待过,愿他们的一腔孤勇没被辜负。(文图/张 密 张红飞)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