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扫出的“路碑”
文/昆良
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我们三兄弟都回到了母亲的家乡。九十三岁的老母亲脸上洋溢着的幸福,是任何礼物都无法比拟的。
两天后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想在门前的村道上散散步。不料,邻居们正在路两边的菜园里打理,拔出的野草夹杂着湿泥,不时被顺手抛到路面上。我踌躇不前,这情景被一位邻居看见,他脸上掠过一丝尴尬。
也正因这止步,我才得以细细打量这条进村的路。道路两边的野草藤蔓已然疯长,像一条绿色的溢流,将路边的白色标线吞没得严严实实。
一个念头蓦地涌现:何不动手清理一下?
我到邻居家借来铁锹和竹扫帚,一个人开始干起来。先斩断顽固的藤蔓,再扫净标线上的泥土。不一会儿,年近六十的小弟看见了,二话不说,便接过我手中的铁锹。 我们兄弟俩,一前一后,他铲我扫,汗水很快浸湿了额头。来往的邻居们笑着向我们问好,那笑容比之前更亲切了几分。不知不觉,近百米的进村路面目一新,我们也将邻居先前抛洒的杂草一并收拾干净。
劳动结束,我们将工具洗净归还,心中充盈着一种单纯的满足。
真正的启示,在半个月后。
当我再次回乡陪母亲时,眼前一亮——进村的道路竟和我们那天打扫后一样干净整洁!我心中顿时生出一个巨大的疑问:难道世上真有一劳永逸的事?
带着疑问,我走遍了母亲村庄的房前屋后,每条路都整洁如新。我不甘心,又特意去了父亲所在的村庄查看,结果亦然。
我终于明白了。我们兄弟那天的劳动,并非一次性的“大扫除”,而是立下了一块无形的路碑。
这块碑,上面刻着的不是功绩,而是示范与唤醒。它像一个无声的宣言:这是我们共同的路。我们的举手之劳,打破了“视而不见”的坚冰,唤醒了深植于乡邻心中的公共意识。
此刻,我再无疑问。我们当初的努力,非但应该,而且无比珍贵。它像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漾开的涟漪至今未息。而我收获的,远不止一条洁净的路,更是一个沉甸甸的“无价宝”: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善行榜样的力量,永远善于发现身边每一个人身上,那值得我学习的亮光。
2025年11月21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