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单德菊
入冬的前一天,美丽的乌鲁木齐已经迎来了今年的第二场雪,这场雪比以往要大得多,在来临之前似乎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前一天的上午就开始下雨,循序渐进越来越大,到了晚上大雨如注,地面的雨水倒映着灯光,复制出一座五光十色的地下新城,当我驾车经过熟悉的街道,路两旁的树木沉浸雨中,似享受,似洗礼,又有一丝乖巧的接受。
已是晚上十点左右,路上的行人稀少,车流并未减少,清新凛冽的空气附着逼人的寒气,使千家万户的灯光更加温暖与容纳。想起一千多年前杜子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乌托邦思想,早已实现了。难以想象那时百姓的日子是多么煎熬。
边塞的城市虽然与寒冷是近邻,感觉好像不是什么好事。这就应了那句:“越是最危险的地方越是最安全的,”北方人的房子早早送暖,充分体会“管他外面风和雨,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舒适。
记得在本世纪初,商品房成为年轻人安家的主流,多少年轻人买房时都有一个浪漫的情怀,包括自己,喜欢沿街,希望在闲暇之余,听着音乐,站在窗边看风景,尤其是下雨或漫着雪的时候,当现实生活中一地鸡毛的忙碌与沿街的喧嚣,人们关紧了窗户, 渴望一份宁静,几年后再换房子,宁静的环境成了选房子的首要意向。一方面是科技发达的结果,从QQ偷菜,到智能手机,各种自媒体平台,给人们带来万花筒般的新奇视觉与生活便利,在新的视觉里人们的眼光也打开通往远方的世界,北方的人喜欢南国的逶迤风光,南方的人追寻边塞的豪迈。另一方面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工作的压力,总想在压力中寻找一份松弛感,释放自己,或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很少有人在过多去关注窗外的风景。
偶尔看一眼窗外,多数是看看窗外的天气与天气预报的是否有所偏差。比如这次预报大雪,学生为此停课,当然要看看窗外这场大雪如何的大。只见雪片如抛下的棉花瓣一样壮实,苍茫的天地间带着动力的忙乱。
片刻间,地上的万物收获满满,尤其是枝头上的落雪,“犹有花枝俏”与“大雪压青松”的意蕴与壮美。
总会千帆过尽、意幽幽,大雪纷飞,阳艳艳,清润的空气带着吸引的气质。走出家门是必然,减慢行驶的速度,街道上被雨雪浸透的树木暗色很浓,枝上的白雪,阳光下格外晶莹剔透,静静化作细小的清泉滴滴答答,麻雀欣喜枝头叫嚷,像是在说,它们的认知里这个时候未见过这样大的雪,依然有带秋入冬黄绿相间的树叶,很是谦逊地与白雪相拥,曾经冲天的枝头,当下随意触手。当右转来到两边大叶榆树的中亚路,才发现曾经的枝繁叶茂怎么就断枝残叶了呢?铺满人行道,明明昨晚路过还好好的,这一夜你经历什么?走完这条路,我忍不住折返重走一遍,也绕行附近街道,看看是否也这样,那些街道的树木与我刚出行的景致一样,只有大叶榆树遭殃了,难道这就是所谓“大的经济浪潮中船小好掉头”的说法,安然无恙的树木没有大叶榆树那么长的树龄,单干灵巧,也没有那么多的枝条与树叶,也有更粗壮树木成长成了屏障。但是它们都在入秋后率先变黄落地。而大叶榆树现在依旧有那么多的绿叶。难道那份坚守感动自己却没打动你?难道不识时务了?难道你的热情我没懂?你是在折射一些人的境遇吗?
从20世纪的1992年开发区成立,中亚路作为开发区的标志路,大叶榆树作为美化的风景树,可谓茁壮成长,从我的青葱岁月,到如今知天命的年纪,它绿树成荫,长出风韵,长出开发区发展的诗篇,也默默记录我从它身边走过多少个春秋冬夏,也记录着容颜与心境的改变。
每当走过榆树下对弈老者们的身旁,希望有朝一日,加入他们的队伍,驻足于此,惬意地观赏楚河汉界的纷争。
那场大雪的提前到来,既有种新鲜感,也彰显边塞的特色,却没想到三十多年的大叶榆树这样离场,相互见证的那份不舍,心中的惋惜与怜惜,只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春天 。
作者简介:单德菊,笔名:一晴,欣赏边塞雪花的飞舞,也喜爱南国鲜花的繁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