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 杨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访谈。您的鱼画,荷花与蜻蜓的搭配,在画坛独树一帜,深受大家喜爱。今天想请您结合您的创作,为我们深入解读一下荷花画的技法与意境。
杨士民: 你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交流。画荷,确实是我艺术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清雅高洁的品性,以及其形态本身所蕴含的笔墨趣味,都让我着迷。
清风: 我们注意到,在传统的荷花画法中,非常强调用笔的书法性,比如“楷勾”与“草勾”。您在创作中是如何运用这两种笔法的呢?
杨士民: (微笑)这个问题问到了根本。中国画的根基是书法,所谓“书画同源”。画花瓣,尤其是白荷或者勾勒花瓣形态时,笔法至关重要。
· 楷勾,就像写楷书,中锋行笔,速度稍缓,每一笔都力求精准、到位,线条圆润饱满,富有弹性。这种笔法勾勒出的花瓣,形态端庄、结构严谨,适合表现荷花静雅、圣洁的一面。比如在创作一些构图严谨、意境清远的作品中,我多用此法。
· 草勾,则如写行草书,笔法灵活多变,中锋、侧锋并用,线条之间有牵丝映带,富有粗细、轻重、虚实的变化。这种笔法更富于动感和书写性,能更好地捕捉荷花在风中摇曳的生姿,体现其生命的活力。在我一些追求笔墨酣畅淋漓的小写意作品中,草勾法用得更多。
关键在于,要根据画面的整体气韵和你想表达的情感来选择笔法,有时在一幅画中,这两种方法也会结合使用。
清风: 除了用墨,用色勾勒也是一大学问。您画深红、粉红色的荷花时,在色彩处理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杨士民: 用色如用墨,同样讲究笔法和浓淡变化。我画色荷,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先勾后染” 。用调好浓淡的曙红、胭脂等色,以中锋勾勒出花瓣的形状。这里要注意,瓣尖的色要重,往瓣根处逐渐变淡,这样才能表现出花瓣的厚度和细腻的质感。勾勒时,笔下的线条依然要有书法的意味,不能只是描形。
二是“没骨点染”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方法。直接用颜色点厾出花瓣的形状,笔触之间自然留出飞白和浓淡,趁湿或半干时,再用稍重的颜色或墨线勾勒花筋。这种方法画出的荷花更显浑厚、滋润,色彩与形态融合无间,更有写意的味道。你看我的一些作品,花瓣饱满,色彩灵动,往往就是用这种方法完成的。
清风: 荷叶的处理在画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画面的气势和墨韵。您是如何在墨与色之间把握荷叶的质感和空间关系的?
杨士民: 荷叶如云,是荷花的依托,也是画面墨气的担当。
· 用墨方面:我常用大羊毫笔,饱蘸浓淡不同的墨汁,侧锋横扫,大胆落笔。画叶切忌平涂,要追求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笔触间要留有“气口”,也就是飞白和空白,这样荷叶才显得通透、有呼吸感。通常,近处的叶子墨色重、用笔实,远处的叶子墨色淡、用笔虚,以此拉开空间层次。叶筋的勾勒也要趁半干时进行,墨色根据叶面墨色而定,正面重,反面轻,这样才能表现出荷叶正反翻转和凹凸的体感。
· 用色方面:我很少用纯粹的绿色画叶。通常会在花青加藤黄调出的绿色中,加入少许墨,或者直接用赭石加墨来画。调入墨色,能使绿色变得沉稳、雅致,与墨荷梗、以及画面其他部分更能和谐统一,避免色彩过于鲜艳而显得俗气。色彩的荷叶同样要注意前后浓淡和笔触的虚实。
清风: 在您的作品中,荷花与蜻蜓的点缀相得益彰,充满了生机与趣味。您是如何构思这种搭配的?
杨士民: (欣然)蜻蜓虽小,却是点睛之笔。古人画荷,常配以禽鸟鱼虫,这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写照,更是意境的延伸。蜻蜓姿态轻盈,与荷花的静形成一动一静的对比,能让画面瞬间活起来。
在安排蜻蜓的位置时,我非常讲究。它会落在画面需要“压住”的一个点上,或者飞向一个能引导观者视线、延伸画面空间的方向。它的动态要与荷梗的线条、荷叶的态势相呼应,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我笔下的蜻蜓,追求的是形神兼备,用笔简练,但结构精准,翅膀的透明感和身体的轻盈感都要表现出来。
清风: 最后,能否请您谈谈在整幅荷花创作的构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您希望通过作品向观众传递什么?
杨士民: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意在笔先”。在动笔之前,心中要先有完整的构图和意境。这幅画是想表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阔,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是雨后的清润,还是晨光中的朝气?情感基调定了,笔墨、色彩、构图都要为这个“意”服务。
我画荷,不仅仅是描绘它的自然形态,更是借物抒情,寄托我对自然生命的礼赞,对高洁、清远品格的向往。齐白石老人说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深以为然。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我追求的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用笔墨语言写出我心中的荷花,那份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美。希望观众能从我的画中,感受到这份宁静与生机,感受到中国传统笔墨的无穷魅力。
清风: 非常感谢杨老师的精彩分享!您的解读让我们对荷花绘画的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期待您未来创作出更多动人的作品!
杨士民: 谢谢!也感谢大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关注与热爱。
2025-11-20于中国北湖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