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
文/王泽民(宁夏)
每个人心中
都坚守着一束光
虽是遥不可及的梦
却是前行路上不灭的灯塔
而有些人
独来独往,不爱说话
既不是孤傲,也不是内向
我想,他们的心中
一定有着更为灼烫的坚守——
譬如一盏只属于自己的心灯
在风中安静地燃烧
你的坚守和犹豫
我又怎会看不出来?
同频共振,便无需多言
今生有缘,道一声郑重
大抵是那转身太轻
才让遗憾听见了回响
毕竟,世间许多人许多事
本就可以省略
各下各的雪
各有各的皎洁
缘分桥
文/王泽民(宁夏)
如何写缘分呢
写沉入水底的承诺
写注定错身的回眸
还是写余生都填不满的缺口
若相遇,终究是为了别离
我仍想赠你一个深深的祝福
不让回忆长出尖刺
缘分桥上无缘分
何必堆砌过多叹息
桥下流水送走万千倒影
却从不为谁停留
而你不同
——是灵魂在人潮中
一眼认出的归途
我们不过是人间的过客
若真有来世……
可会有来世?
心灯照孤途,桥影映归途——王泽民两首小诗的坚守与缘分哲思
一、《坚守》:心灯自明,沉默中的灵魂灼烫
王泽民的《坚守》,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灵魂深处的精神图景,将“坚守”从具象的行动升华为抽象的生命姿态。开篇“每个人心中都坚守着一束光”,用“光”与“灯塔”的隐喻,点出坚守的本质——那是超越现实的精神寄托,是即便遥不可及也能照亮前路的信念微光,这是众生共通的精神底色。
而诗人笔锋一转,聚焦于“独来独往,不爱说话”的群体,打破“孤傲”“内向”的刻板标签,揭示其沉默背后“更为灼烫的坚守”。那盏“在风中安静燃烧”的心灯,是独属于个体的精神图腾,不向外张扬,不寻求共鸣,却在静默中积蓄着最强大的力量。这种坚守,是灵魂的自我丰盈,是无需言说的笃定,正如诗人所言“同频共振,便无需多言”,懂者自懂的默契,远比喧嚣的标榜更显珍贵。
结尾处“各下各的雪,各有各的皎洁”,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将个体的坚守比作独有的风雪与皎洁,既承认了每个人精神世界的独立性,又暗含着对不同坚守的尊重——无需强求同行,不必刻意理解,各自在自己的天地里坚守本心,便是生命最美的姿态。整首诗如同一帧安静的剪影,在沉默中流淌着深沉的力量,让“坚守”成为一种向内扎根的生命自觉。
二、《缘分桥》:相逢是序,别离是终的灵魂叩问
如果说《坚守》是向内的精神审视,《缘分桥》则是向外的情感叩问,道尽了缘分的无常与深情。开篇一连串的设问——“写沉入水底的承诺,写注定错身的回眸,还是写余生都填不满的缺口”,将缘分的复杂与遗憾铺展开来,那些未兑现的诺言、擦肩而过的瞬间、无法弥补的空缺,都是缘分最真实的注脚。
诗人没有沉溺于别离的伤感,而是以通透的心境写下“若相遇,终究是为了别离,我仍想赠你一个深深的祝福”,这份释然中藏着温柔的慈悲,不让回忆沦为伤人的尖刺,让相遇的美好在祝福中得以留存。“缘分桥上无缘分”的悖论,更添宿命感——缘分本就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无需强求,不必叹息,正如桥下流水“从不为谁停留”,缘分的来去亦有其自在的规律。
但诗人笔下的缘分,终究有例外。“而你不同——是灵魂在人潮中一眼认出的归途”,这一句打破了前文的淡然,道出了缘分最动人的模样:不是刻意的寻觅,而是灵魂深处的同频共振,是人海茫茫中的一眼笃定。结尾“可会有来世?”的追问,将这份深情推向极致,明知人间过客的宿命,却仍对重逢抱有一丝期许,那份怅然与眷恋,让整首诗在通透中多了几分绵长的余味。
两首小诗,一写自我坚守的精神内核,一写人际缘分的情感流转,前者向内扎根,后者向外张望,共同构成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王泽民以细腻的感知、凝练的语言,将抽象的情感与哲思具象化,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诗中看见自己的坚守与缘分,在文字的余韵中,品味生命的深邃与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