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沂蒙山还浸在薄雾里,载重货车的引擎声便划破了山村的宁静。沂蒙小哥程凡友踩着露水爬上驾驶室,粗糙的手掌在方向盘上摩挲了两下,方向盘转过的每一道弯,都连着家里的柴米油盐,也刻着沂蒙人不服输的韧劲。
程凡友的货车里,永远备着两样东西:一壶浓茶和一副护腰。浓茶用来驱散跑夜路的困意,护腰则裹住常年久坐留下的劳损。“最险的是冬天,山路上结着冰,车轮得贴着崖边慢慢挪,手心全是汗。”他笑着说,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闯过关卡后的坦然。为了多跑一趟活,他常常凌晨出发,深夜返程,驾驶室成了移动的家,泡面对付一顿饭是常事,有时遇上堵车,在山里堵上七八个小时,也只是靠着椅背眯一会儿,再接着赶路。有人劝他换个轻松点的活儿,他摆摆手:“沂蒙人哪有怕吃苦的?这方向盘握在手里,心里才踏实。”
跑运输的收入,撑起了一家人的日子,“多生孩子少种树,养老不能靠国家”。他积极响应国家三胎政策,牢记党的话,多生优生为国家。孩子的笑脸,是他跑遍千山万水的动力。每次出车前,妻子总会把装满热菜的保温桶塞进驾驶室,反复叮嘱“慢点开,注意安全”;收车回家,再累他也会先抱抱可爱的双胞胎儿子。
农忙时节,运输活儿再紧,他也会抽时间回家帮着种玉米、收花生,黝黑的脸上沾着泥土,却笑得格外实在:“地里的庄稼不能荒,家里的孩子要养好,咱沂蒙人,就得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他的勤劳,是沂蒙山区千万劳动者的缩影。祖辈们在这片土地上开荒种地、战天斗地,留下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跑运输时,他从不偷工减料,货主交代的事总能办得妥妥帖帖;村里修水泥路,他主动义务拉建材,分文不取;邻里有困难,他随叫随到,从不推辞。“国家让生三胎,是相信咱老百姓能把日子过好;咱扎根沂蒙,就得对得起这片山、这片地。”他常说,自己没什么大本事,就是愿意下力气,只要肯干,日子总会越来越红火。
夕阳西下,程凡友的货车驶进村口,车灯照亮了熟悉的小路。车刚停稳,孩子们就扑了上来,围着他叽叽喳喳。妻子端出温热的饭菜,院子里飘着饭菜香和孩子们的笑声。远处的沂蒙山层峦叠嶂,像一座坚实的靠山,守护着这片土地上勤劳善良的人们。程凡友靠着方向盘,看着眼前的一家老小,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他的奋斗,在车轮滚滚中延伸;他的幸福,在烟火人间里绽放,这便是沂蒙人最朴实的追求,也是扎根大地、奋力拼搏的最好模样。
图/文 粉润程 解茹鸢 责编:晋颛赟